李淑芳到鄉村學校參與支教。(資料圖)
□ 本報記者 肖芳
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我剛辦完退休手續,前來向島主報到,可隨時送教下鄉!”
“有位同事是音樂老師,聽說‘支教島’后很激動,想加您微信報名!”
“哪個學校的新教師培訓做得好?請幫忙引薦,我們要去學習!”
“我們數學成績總是全區墊底,能不能找位老師來同課異構?”……
隔三差五,李淑芳的微信里,就會收到類似信息,有人毛遂自薦想做支教教師,有人求知若渴想尋標對標,有人陷入困惑請求支援。對于每一個訴求,她都會認真思考,作出回應。
今年55歲的李淑芳,是青島市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青島“支教島”的“島主”。這是全國首個致力于鄉村學校發展及教師成長的教育扶貧公益組織,迄今已走過15年歷程,拉起了一支涵蓋國內頂尖教育專家、一線校長、知名教師等萬余人的強大志愿者隊伍。
“支教島”支教的對象,不是鄉村學校的學生,而是那里的教師。十幾年來,支教島累計到全國貧困地區送教下鄉1450多次,遍及山東、貴州、甘肅、內蒙古、安徽、江西、河北等10余個省、自治區,近20萬名鄉村教師從中受益;舉辦鄉村校長和教師跟崗研修180期,吸納了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3000多名鄉村教師。
眼下,這張青島“教育扶貧”的閃亮名片,正在加快“復制”。近日,山東省教育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廣青島支教島經驗,打造教育志愿者專業團隊,建立名師名校長支持服務鄉村教育制度。
尷尬的第一課
為什么要發起做“支教島”?很多人問過李淑芳這個問題,而她的回答,每次都一樣:我的自身經歷,讓我理解鄉村教師多么盼望成長,也知道教師的成長對鄉村孩子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1985年,即墨移風店鄉(現移風店鎮)后古城村辦小學二年級的教室里,李淑芳第一次踏上講臺。彼時,她剛剛從高等職業學校畢業,從未接受過專業師范培訓。
登上講臺前,她忐忑不安地去找校長:“我不知道怎么教,能不能讓我聽聽其他老師的課?”校長一口回絕:“人家初中畢業都能教,你高中畢業,怎么還教不了二年級?”
教室里26個二年級孩子,瞪大眼睛打量著新來的老師。李淑芳緊張得手心出汗,硬著頭皮開始了她教師生涯的第一課。
李淑芳還記得,那堂課的內容是學習除法。12÷4=3,她會算,但不會講。
一陣尷尬的沉默后,她急中生智,問學生,誰會做?不少學生舉手。再問,誰會講?有一個學生舉手。她馬上把那個舉手的女生叫上講臺,搬開講桌,讓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女生的講解。
“我至今記得那個女孩的名字,也記得第一課的尷尬。”李淑芳說。從此,鉆研教學方法,為鄉村孩子做點實事,成為她的教育初心。
但對一個鄉村民辦教師來說,想要系統地學習教學方法并不容易,身邊無人可以切磋,也不知道該去哪里尋找榜樣。李淑芳回憶說,當時學校的老師都是“包班”,不僅語數英等主課全教,連美術、體育這樣需要有專長的課也要承擔起來。這需要老師是個“全能手”,而李淑芳經常覺得“本領恐慌”。
1987年底,即墨啟動培養音樂骨干教師,李淑芳踴躍報名參加,到青島教育學院進修。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生的教育啟蒙老師——青島教育學院的高鴻秀。
“為鼓勵我繼續深造,高老師和另外兩位老師一起,為我爭取學費全免。每當看到家境貧寒的我帶著地瓜干和餅子風塵仆仆地進城上課,高老師都會把兩塊噴香的桃酥塞到我的書包里……”幸遇恩師,李淑芳親身體會到了“人民教師”這個稱號的偉大。
培訓結束,李淑芳還是常往高鴻秀家跑。吸引她的除了高鴻秀的音樂課,還有難得的“偷師”機會:高鴻秀來自教師之家,丈夫是一所小學的教導主任,女兒也是教師。高鴻秀的丈夫會指導女兒如何批改作業、如何備課?!皬膩頉]有人給我講過這些教學經驗,聽他們父女的談話,特別受益。”
勤勉好學、樂于鉆研的李淑芳,很快成為當地鄉村教師隊伍中的出類拔萃者。她帶的班級學習成績從鄉里排名墊底,一躍變成前三,甚至超過了鄉里的中心小學。她上課時,教室窗戶外經常趴滿了其他班的學生和老師。
1989年,李淑芳考上師專,主修藝術教育。1991年畢業后,她進入青島基隆路小學任音樂老師。1996年,她又順利通過了青島市公務員公開考錄,進入青島市教育局師范教育處工作。
一個農民的女兒,通過自我努力,過上了捧著“金飯碗”的好日子,親戚朋友說起來都是稱贊和羨慕。但是,李淑芳并沒有就此心安理得地過起安逸生活。
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又曾在農村任教的她,深切地感受到,城里學校和鄉村小學的差別,不在于高樓或平房,而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只有改變鄉村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她一直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平臺或組織,讓鄉村教師們都得到接受專業高水平培訓的機會。
做老師們喜歡的培訓
成為教育領域公務員后,李淑芳擁有了實踐教育理想的更廣闊舞臺。
2005年,在一次教師評課活動中,李淑芳遇到了青島市職業技術學院退休教授、青島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周加惠。曾經在農村任教的周老,一直關注農村教育,而且有著深入的思考。兩人一見如故、聊得投機,決心一起為鄉村教師培訓干點事兒。
一番商量后,李淑芳拿出4萬元,周加惠捐助5000元,籌措起一筆助教資金,成立了全國首個致力于農村地區學校發展及教師成長的公益組織——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后來改名為“支教島”。
接著,李淑芳請來青島當時最有名的首批四位“齊魯名師”——小學數學教師李玲、小學語文教師楊屹、小學英語教師劉青、初中語文教師趙春鳳,坐在一起吃了頓包子,敲定了鄉村教師培訓的構想。由此,“支教島”有了第一批名師志愿者。
李淑芳說,“支教島”的出發點非常樸素:捐助一個孩子只能保證一個孩子有學上,幫助一位校長或老師則能解決一群孩子上好學的問題。“支教島”要做的,是校長和教師的“希望工程”,為鄉村教師提供優質、免費的培訓。
開局并不順利。鄉村學校和教師們一開始對“支教島”并不認可,李淑芳到處吃“閉門羹”。
她回憶說,當時鄉村教師對培訓的接受度不高。政府財政拿出了很多錢和精力組織教師培訓,但是受形式、經驗所限,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教師來參加培訓“只帶耳朵不帶腦子”,還有不少人直接抱怨培訓沒用,占用了大家的休息時間。
“我們學校小,公用經費除了水電費所剩無幾,哪有經費派老師出去學習?”“我們學校老師平均年齡50歲,這么大年紀怎么培訓?”“我們學校一個蘿卜一個坑,老師出去培訓,誰給學生上課?”……這是李淑芳聯系培訓時,很多學校給出的回應。
另一個阻力,來自外界的質疑。李淑芳還記得,有一次到一所鄉村小學聯系培訓,有位老師悄悄告訴她:“你別白費力氣了,我們校長不讓參加,覺得你們這個項目就是為了出名,說你想出名想瘋了!”
困難一個接一個,風言風語撲面而來,但李淑芳從未怨恨過任何人,也沒有想過放棄:“我和周加惠老師都有從鄉村到城市的從教經歷,但大多數人沒有,也就無法和我們產生共情,這并不奇怪,也無需怨恨?!?/p>
“鄉村教師出不來,那我們就送教下鄉!大家對培訓很反感,那我們就做不一樣的培訓,做老師們喜歡的培訓!”李淑芳下定了決心。
培訓不受歡迎,還是方法不對頭,怎樣的培訓才能真正吸引教師?苦思冥想之際,李淑芳想起了自己“尷尬的第一課”,由此產生了“同課異構、實境研修”的解決方案。
這種模式采用送教下鄉的形式,選擇一所鄉村小學,安排島城名師和鄉村老師同上一堂課:上課時間由鄉村學校安排,上課內容由鄉村教師指定,聽課學生就用鄉村學校的學生,城鄉教師同上一堂課。上完課后,大家不出教室,就地圍成一圈,進行自我剖析、相互點評、取長補短。由于城鄉教師自身素質、理念方法存在差異,兩堂課的教學風格、構思設計也就各不相同,學生們的課堂反饋、學習效果也就迥然有異。
“為什么城里教師用我們的學生、用我們的選題、用我們的教學設施,教學效果卻和我們有如此大的差異?”相同條件下產生的不同現場,讓參與其中的鄉村教師深受震撼,恍然大悟:原來只要多講一句、多引導一下,就可以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上!原來讀書和不讀書的教師,講出來的課真不一樣!
除了教學方法上的溝通,教育理念的影響更是潤物細無聲。有位支教老師應邀上一堂一年級數學課,由于不熟悉學生,點名請學生到黑板上做題時,發現孩子個頭太矮夠不到黑板,這位老師就很自然地一把抱起孩子,讓孩子做完了題。就是這一抱,以及孩子做完題后害羞又幸福的表情,讓當地老師很受觸動,明白了什么是“眼里有學生”。
“支教島”首創的同課異構送教方式,在鄉村學校一經實施便廣受好評,在青島教育圈產生了影響力,很快便有一批鄉村學校和教師發來了送教邀請。李淑芳、周加惠和“支教島”名師志愿者們,堅持不收一分錢培訓費,自籌助教資金,借來朋友的車輛,放棄休息時間,奔走在青島城鄉學校之間。
“支教島”對鄉村教師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參與其中的學校和教師最有發言權。
王建娥曾在城陽區棘洪灘街道中華埠小學當了十幾年校長。2007年政府投資對學校進行改造,合并了其余3個偏遠學校,學生數量猛增到1000多人,而當時45名教師的平均年齡48歲,多數有明顯的職業倦怠,有的甚至連每年的先進都懶得參評。
焦慮萬分之際,王建娥多方打聽找到了“支教島”,請李淑芳到學校舉辦了一場名為《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的講座。李淑芳生動的演講,仿佛在學校一潭死水中投入了一顆石子,濺起了一片漣漪。緊接著,李淑芳又幫王建娥聯系到開平路小學現場觀摩?!耙贿M學校,老師就給我們講學校的桂花香文化,雖然都是普通老師,但談起學校文化和工作,點點滴滴都是熱愛,在他們心中,學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這一點對我們老師的震動很大!”王建娥說。
再后來,“支教島”又協調青島市廣水路小學校長王淑芬,帶著4名骨干教師來到了中華埠小學。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演練:4名骨干教師只知道自己是來聽課的,沒想到下課后,王淑芬卻臨時通知他們,10分鐘后要在另一個班級講授同一堂課,完全沒有準備的老師們就這樣站到了講臺上。這場臨場發揮的同課異構,讓中華埠小學的教師們看到了城鄉教學的真實差異。“老師們很受震撼,開始認真思考到底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精氣神兒’終于又回到了中華埠小學!”王建娥說。
從青島走向全國
隨著影響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支教島”送教的步伐,很快從青島擴展到山東、全國。
“支教島”走出青島的第一站,是菏澤曹縣。這源于李淑芳和曹縣的一段特殊緣分。
2004年,根據省委省政府“東西結合、突破菏澤”的戰略部署,青島市積極推進結對幫扶曹縣,青島市教育局也開始幫扶曹縣教育。有一次,李淑芳跟隨青島市教育考察團到曹縣實地考察。臨行時,她帶了600元錢,想到曹縣贊助兩個和女兒同齡的孩子。
當她來到當地一所偏僻鄉村小學時,即便是農村孩子出身的她,還是驚呆了:學校屋頂露著天,土坯墻掉土;教師窗戶是用塑料糊的,不停地往里透風;爐子里沒生火,孩子們小臉蛋上都是凍瘡;墻角雖有掃帚,但紙屑垃圾滿地沒人掃;更讓她久久不能釋懷的是,黑板上老師板書了7個字,有2個是錯別字……
“600元錢捂在我的口袋里愣是沒敢往外掏,因為感覺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李淑芳說,“當時,我就在心里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為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點什么!”
硬件條件的改善,是政府作為的范疇,而提升教學師資水平,則是“支教島”可以作為的天地。李淑芳決定,讓“支教島”走出青島、進軍曹縣,通過提升教師的素質來幫助鄉村孩子。
2006年,“支教島”為曹縣制訂了大規模、多層次的全縣教師培訓計劃,并派出骨干志愿者團隊幫助實施,一舉改變了曹縣歷史上沒有干部教師培訓的局面。
此后連續三個多月里,李淑芳和志愿教師每周末都奔波在青島和曹縣之間:每周五下班后,大家在火車站集合,乘坐20:25發車的綠皮火車連夜奔赴曹縣,第二天清晨7:30到達曹縣后,在火車站附近的小餐館簡單用餐,然后急急趕去教師培訓現場。周日培訓結束后,顧不上吃晚餐就匆忙趕往曹縣火車站,周一清晨6∶30返回青島,直接到崗開始新一周的工作。有時候,因為買不到坐票,大家只能在綠皮火車上站一晚,但沒有一個人為此耽誤本職工作。
在曹縣,“支教島”主導參與了安全培訓、班主任培訓、儀器管理員培訓、中小學教育干部培訓、教師全員培訓、校長培訓、新教師培訓等多項培訓活動,選派教師61人次,培訓學員13602人次,使全縣近30萬名中小學生受益。同時,支教島還組織捐贈了電視、電腦、書籍等教育物資,為當地的教育發展解燃眉之急。曹縣縣委縣政府專門向青島市委、市政府發函致謝,李淑芳也被曹縣人民稱為“功勛教師”。
“我們來回奔波,啃著面包、喝著熱水,卻覺得很幸福、很值得,因為我們看到了努力沒有白費!”李淑芳說,隨著培訓的不斷拓展和深入,曹縣教育生態開始優化,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曹縣教師王艷桂聯合當地6位志愿教師,成立了“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曹縣分室”;曹縣教育圈有了自己的讀書聯盟、班主任聯盟、英語教育聯盟、普通話聯盟、校長聯盟;曹縣出了一大批優秀教師,韓景被評為正高級教師,王愛忠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支教島”的努力卻并沒有就此止步。
在到曹縣送教的過程中,李淑芳感受到相對封閉的環境給鄉村教師成長帶來的局限,也感受到了鄉村校長和教師走出來開拓眼界、增強本領的渴望。支教島同課異構培訓模式的局限性開始顯露:“實境”學習只能幫助鄉村教師接觸到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而“實地”的考察則更能幫助他們全面認識先進的學校管理和教育理念。
組織鄉村教師進入城市學校現場觀摩、系統學習,日益成為“支教島”再上層樓的關鍵點??墒?,由此而來的吃、住、行以及安全問題都不易解決,更不用說聯系青島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作出針對性調整并妥善接待了。
經過反復考慮,李淑芳在自家飯桌上向家人提出,將全家用20年積蓄購買的100平方米的新房,作為接待各地來青學習的鄉村教師的臨時住所。丈夫思忖片刻后,以“這個想法不錯,可以試試”表達了同意,早就盼著不再睡地鋪的女兒卻陷入了委屈和焦灼。李淑芳回憶說,1993年女兒出生后,她就把父母從農村一起接了過來,三世同堂居住在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女兒長大分床后就天天打地鋪,一直夢想著有自己的房間。李淑芳了解女兒的心思,便趁著自己送教的機會,帶著女兒到曹縣青崗集鄉郭花園小學,現場感受了鄉村教育環境的不易,懂事的女兒當場表態同意,成了媽媽的堅定支持者。
很快,這個100平方米的新家搬進了六張上下鋪,貼上了“讓愛滿天下”和“教育是我們共同的信仰”的彩色標語,“支教島愛之家”誕生了。這個溫馨小屋里的每一個物件兒,都有一段暖心的故事:電冰箱和微波爐是海韻琴行捐助的,空調是海利爾藥業楊博濤捐助的,電腦是志愿教師薛躍娥獲獎后捐獻的獎品,米面糧油則由“支教島”的核心成員輪流購買……由此,到青島研修的鄉村教師食宿實現全部免費。
為了保證輾轉來青的鄉村教師學有所成,“支教島”推出了“浸潤式跟崗研修培訓體系”:基于問卷調查,制訂培訓包,精心選擇接待學校;鄉村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參與城市教師主導下的“影子培訓”和“同課異構”活動,甚至參與學校的辦公會議,全面了解從班級管理到學校管理、從班級文化到學校文化的特色和經驗;培訓目標明確為系統提升文化意識、課程建設、課堂變革、課題研究、班級管理、同伴互助、反思提升和心理健康等八個方面的自主學習素養……夜幕降臨,參與培訓的鄉村教師回到“愛之家”,一邊熱烈交流研討,一邊撰寫研修日志,共同總結一天的收獲、探討如何學以致用。
“德不孤,必有鄰?!崩钍绶颊f,自己對這話深有感觸。多年來,“支教島”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案袆忧鄭u道德模范群體獎”“全國最美教師志愿服務團隊”等榮譽紛至沓來,“支教島”成為青島一張閃亮而溫情的城市名片。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青島市教育局曾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向“支教島”團隊學習活動的通知》,為“支教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青島慈善總會愛基金、北京西部陽光基金會、上海華杰仁愛基金會、恩馬基金、玫瑰基金、銀河基金等也主動伸出援手,為“支教島”組織外地鄉村校長和教師來青研修提供經費支持。
“2018年,青島慈善愛基金租下了一處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成立助教中心,幫助‘支教島’把每批來青跟崗研修的教師規模從12人一下子擴展到了近30人!”李淑芳舉例說。
如今,全國各地都有了“支教島”的擁躉。曹縣教師李勝楠復制李淑芳善舉,拿出自家120平方米的房子打造了“曹縣愛之家”,建立起曹縣支教島讀書會,不到一年時間會員人數從9人拓展到500人滿員,當地2017、2018、2019年三年招聘的教師群都成立了曹縣支教島讀書群;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教育局教研員黃紅娃,發起組建了禮縣歷史上第一個網絡教育教學研討公益微信群——禮縣小學教研群,鄉村教師跟著名師線上研討教育方法,每周一次、每次兩小時的晚間研討成了雷打不動的教育人“夜宵”……
“支教島”依然任重道遠。李淑芳告訴記者,今年9月份開學后,她在青島城區一所學校聽了兩堂課,老師們的專業素養之高、教學構思之巧,讓人撫掌稱快,隨后又到一所鄉鎮學校聽了一堂歷史課,卻感覺有點“坐不住”:老師在課堂上講基督教的興起,原本很有趣的內容卻成了照本宣科,還有好幾個孩子趴在桌子上睡覺……
“‘支教島’不僅靠愛心支撐,更靠專業說話,我們的志愿者是一批名師名校長組成的專業隊伍,我們相信一定能探索出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教育振興、教育扶貧新模式!”李淑芳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