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島創始人李淑芳輔導學生學習。
王墨然
7月8日,山東省教育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意見》(魯教基發〔2020〕2號),明確提出“推廣青島支教島經驗,打造教育志愿者專業團隊,建立名師名校長支持服務鄉村教育制度”。這是支教島首次被寫入山東省教育廳文件。作為青島教育扶貧的一張名片,支教島又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支教島成立于2005年,是全國首個致力于農村地區學校發展及教師成長的公益組織。多年來,支教島將教育作為精準扶貧的切入點,聚焦農村地區的教師成長,著力喚醒教師的教育初心,優化當地的教育生態,同時促進城鄉教師的情懷共鳴、專業共生和文化共融,創造了教育扶貧的青島模式。
喚醒教育初心
支教島的創辦者們認為,貧困地區教育的落后并不僅限于物質層面,更在于觀念層面。相對于入學率、升學率、輟學率、師生比等可見的指標,教育觀念難有量化的評定標準,是隱性的;但教育觀念又隨時隨地體現在人們關于教育的態度和行為中,因而又是顯性的。
支教島人認為,教育觀念的轉變須從教育者群體入手,從喚醒校長、教師的教育初心著手。支教者們采用了城鄉教師同上一堂課的“同課異構實境研修”模式?!巴n異構實境研修”為城鄉教師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同課異構實境研修”的基礎上,支教島創始人李淑芳又把自己家100平方米的新房改造成“教師之家”,并設計了浸潤式跟崗研修體系,免費接待各地鄉村教師來青島學習。支教島根據鄉村校長和教師的需求,精心選擇接待學校,為鄉村教師提供全面參與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機會。
2015年,185位曾在支教島跟崗研修的貴州鄉村教師,通過一段視頻向支教島表達了誠摯的感謝。他們表示,要把“在青島學到的教學方式,全部運用到工作當中”,更要像李淑芳一樣,把愛傳遞出去,讓學生、同“事、家人都變成有大愛的人”。
截至目前,支教島到全國貧困地區累計送教下鄉1450多次,足跡到達貴州、甘肅等十余個省份,近20萬名鄉村教師從中受益;舉辦鄉村校長和教師跟崗研修180期,接納了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學員3000多名。山東曹縣支教島、云南紅河縣支教島工作室、支教島內蒙古敖漢旗工作站、貴州支教島讀寫群、四川支教島讀寫群等分部相繼建立,從等待“輸血”發展到了自身“造血”。
區域性精準施培
支教島發揮自身的公益屬性和資源優勢,介入貧困地區教師培訓和校長培訓的頂層設計,在為當地減少培訓支出的同時,著力發揮名師和名校長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促進教育生態的優化。以曹縣為例,支教島主導參與了安全培訓、班主任培訓、儀器管理員培訓、中小學教育干部培訓、教師全員培訓、校長培訓、新教師培訓等多項培訓活動,選派教師61人次,培訓學員13602人次,使全縣近30萬名中小學生受益。同時,支教島還組織捐贈了電視、電腦、書籍等教育物資,為當地的教育發展解燃眉之急。據了解,曹縣縣委縣政府專門向青島市委、市政府發函致謝,李淑芳也被曹縣人稱為“功勛教師”。此后,支教島從零散施培走向區域性精準施培,幫助曹縣教育系統進行全縣師資隊伍建設頂層設計,指導建立名師和名校長工作室,極大優化了曹縣的教育生態,幫助當地教育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多年的發展中,支教島匯聚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專家,這些專家對貧困地區的教育生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以培訓為抓手,有效地介入當地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他們以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寬廣的教育視野,引領貧困地區的教育管理者跳出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擠出日常管理的水分,最大程度地回歸教育的本質。同時,一大批當地的教師和校長,在他們的引領下迅速成長為地方教育的骨干力量,涌現出一大批地方名師、名校長。如今,這些人又成為支教島發展壯大的骨干力量。
從孤島變成群島
2015年,時任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對“支教島”作出專門批示,“支教島”成為青島市第三張城市名片。支教島獲評2015年感動青島道德模范群體獎和2016年全國最美教師志愿服務團隊。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中共青島市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青島市教育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向“支教島”團隊學習活動的通知》,為支教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支教島的工作還吸引了眾多教育基金會的關注。北京西部陽光基金會、上海華杰仁愛基金會、青島慈善總會愛基金、恩馬基金、玫瑰基金、銀河基金等紛紛上門尋求合作,為外地來青研修的鄉村校長、教師提供經費支持,使支教島的跟崗培訓從往返交通費到食宿實現全部免費,讓所有參加研修的鄉村校長和老師在獲得專業成長的同時,感受到愛的魅力,從而不斷生發變革的勇氣。近期,支教島“支基金”作為青島市教育基金會的子項目,也已進入審批程序。
同時也要看到,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生態的優化依然任重而道遠,踐行教育公平的道路更非坦途。作為一個公益性的教育扶貧組織,支教島要從孤島變成群島,以匯聚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扶貧這一偉大實踐中來,不斷提升服務的水平與品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唯有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真心,不斷激發自我反思、自我革新、自我發展的原生動力,才能繼往開來,為我國教育精準扶貧,決勝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新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