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從娛樂轉向寓教于樂 短視頻成未成年人答疑解惑主要渠道

    “短小快”的短視頻深受青少年喜愛,得到廣泛使用,負面效應也日益受到重視。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一項對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6省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調查發現,使用過短視頻的未成年人占比82.9%,比2019年時類似范圍人群的調查結果增加了17個百分點。

    研究還發現,學習負擔重、親子關系差的未成年人在是否接觸短視頻,使用短視頻的時長、頻次均明顯高于學習負擔輕、親子關系好的未成年人。

    而且,學習負擔重、親子關系差的未成年人設置青少年模式比例更低,對青少年模式不滿意、認為青少年模式用處不大的比例更高。

    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將施行。在這部條例里,網絡素養教育被明確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未成年人信息保護、防沉迷等社會關心的重點內容也均有提及。

    未成年人網絡使用情況復雜化,一方面要防止沉迷避免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要順應趨勢變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為有力學習工具,這些對監管和服務各方提出了新要求。

    網絡沉迷問題需要社會共治

    調查發現,超八成未成年人用過短視頻。短視頻在未成年人中使用廣泛,且近年來滲透率快速提升。

    課題負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介紹,2019年其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未成年人短視頻接觸率為65.6%。目前,隨著短視頻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短視頻接觸率增加了17個百分點。

    更多的未成年人成為短視頻的“常用戶”。2019年調查顯示,經常使用短視頻的比例為9.7%。比較發現,2023年這個比例增加了11個百分點,達到20.7%。

    不過,多數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頻率不高,有時使用(37.2%)、偶爾使用(29.5%)較多。

    那么,什么樣的人群使用短視頻更頻繁?

    研究發現,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在接觸率、使用頻率、使用時長等方面均呈現出鮮明的人口學特征。例如,農村學生、高中生用過短視頻更多,使用時間更長、頻率更高。

    “高中生與初中生、小學生相比,在認知、思維、學習、人際交往、獲取信息上有顯著差異,對短視頻的使用需求更旺盛。農村未成年人使用時長超出城市未成年人這一現象值得關注。”孫宏艷說。

    此外,學習負擔、親子關系對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行為也有一定影響。

    學習負擔重、親子關系差的未成年人在是否接觸短視頻,使用短視頻的時長、頻次均明顯高于學習負擔輕、親子關系好的未成年人。

    近年來,隨著網游、短視頻平臺使用時間增加,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相關舉措也不斷推出。

    在10月27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網信辦網絡法治局局長李長喜介紹,在網絡產品和服務沉迷防治方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下稱《條例》)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功能或者規則,設置未成年人模式,每年向社會公布防沉迷工作情況。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共治的問題,需要匯聚各方合力化解實踐挑戰。比如,一個簡單的游戲場景涉及多個環節,其中包括平臺和家庭的共同參與。

    他指出,真實年齡驗證與監護人同意問題,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實踐中面臨的又一大挑戰,也是全球難題。

    調查發現,設置了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只有四成(40.5%),還有三成多從未設置過(35.2%),有一成多過去設置過現在沒設置(13.7%),有一成多表示不知道是否設置過(10.6%)。

    隨著青少年模式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愿意家長給他們開啟青少年模式。數據顯示,表示不愿意家長給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近四成(36.1%),愿意家長給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超過了六成(63.9%)。

    李長喜介紹,為防止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等方面的沉迷問題,相關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已經按照法律規定,推出升級防沉迷系統,推動“青少年模式”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

    “實踐中,平臺出于凈化自身運營環境的需要會積極落實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王磊說,“比如2017年騰訊率先推出的騰訊成長守護系統,協助家長對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戲行為進行引導,推出面向城鄉未成年人提供硬件設施與軟件課程的‘智體雙百’計劃等。在未來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借鑒行業內最佳實踐經驗,形成社會共識?!?/p>

    短視頻輕知識寓教于樂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功能從娛樂逐漸轉向寓教于樂。

    首先,短視頻成為未成年人答疑解惑主要渠道。調查對未成年人遇到知識困惑需要解答的方式或渠道進行了解發現,網頁搜索(73.5%)是首選,占比超過七成,看視頻或短視頻排序第二(56.6%),排序第三位的是問同學朋友(52.9%)。

    其次,在未成年人最喜歡的短視頻類型中,知識教育類和熱點話題類在排序上有了較大提升。2019年的調查數據里,這兩類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六位,而在本次調查中分別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孫宏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系統學習的輕知識包羅萬象、淺顯易懂、用時較短,便于被大眾接受。輕知識也具有寓教于樂、形象生動的特征,使人在輕松快樂的情緒中學習各種知識。

    此外,調查中絕大多數未成年人都認可短視頻學習有助于豐富知識、輕松學習、便于互動等優點。大多數未成年人也認為通過短視頻學習更有助于實現教育普惠。

    那么,什么類型的輕知識更受未成年人青睞?

    調查顯示,新聞熱點名列首位,歷史、地理、文化等人文知識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舞蹈、音樂、繪畫等才藝知識,后面分別是介紹名校等的校園生活,航天航海、信息技術等科普知識,足球棋牌健身等運動休閑知識。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也發現,部分未成年人認為短視頻學習還存在一些弊端需要克服,如缺乏優質內容、知識準確性無法保障、受算法推薦影響等。

    數據顯示,六成多(67.2%)未成年人認同“知識的準確性沒有保障”,半數多認為“優質內容太少”(57.2%)。

    這需要學校、社會共同發力,供給優質內容,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理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介紹,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目的是促進未成年人充分享受數字紅利、實現全面發展,發展是目標,安全是前提。

    他指出,學校應當將提高學生網絡素養等內容納入教育教學活動,并合理使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上網習慣,增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獲取和分析判斷能力。

    在10月2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游森指出,教育部將進一步指導督促各地各校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會同國家網信部門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測評指標。立足課堂育人主渠道,推動網絡素養與相關課程有機融合。

    李長喜在發布會上說,《條例》提出了鼓勵支持平臺企業健康發展的舉措。例如,《條例》第十四條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網絡素養教育課程。這些制度,能夠更好地吸引平臺企業參與其中。

    “在短視頻快速發展的時代,未成年人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會持續增加,這是網絡一代未成年人成長的必然需求。因此,要解密適合未成年人的‘流量密碼’,結合未成年人的發展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個性化的短視頻服務內容與功能?!睂O宏艷說。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調查發現,未成年人最喜歡的知識主播是分享經驗的普通成年人(49.5%),其次是同齡學霸(48.0%),排在第三位的是大學生等哥哥姐姐們(47.6%)。這些草根類知識達人的受歡迎程度在教授或研究員、中小學教師、院士或科學家之上,這提醒要優化通過短視頻傳播輕知識的方式方法。

    但總體上,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主要目的仍是好玩、減壓,希望得到放松是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孫宏艷說,家長、教師等要幫助未成年人發現生活中的樂趣,使他們找到線下的減壓方法和途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峰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