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城記”為表現形式的競爭精神已經融入青島城市基因,圖為青島沙子口灣。
【寫在前面】
“雙城記”是一個不再新鮮但依舊挺有意思的城市現象,而且已然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競爭活力的代名詞。
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心盡管承受著東西差距向南北差距偏移的干擾,但東部沿海地區的龍頭作用始終沒有更改。
相對于四川的成都、湖北的武漢、河南的鄭州、湖南的長沙、陜西的西安等中西部省會城市在省內經濟地位的一支獨大,沿海省份基本上都是雙城角逐。
遼寧的沈陽和大連、河北的石家莊和唐山、山東的濟南和青島、江蘇的南京和蘇州、浙江的杭州和寧波、福建的福州和廈門、廣東的廣州和深圳……沿海省份里這些群星閃耀的名字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巨大,其演繹的雙核驅動也讓各區域的競爭更加精彩。
高度競爭的區域格局在山東青島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至。除了力圖“再造一個青島經濟總量”的西海岸新區穩坐第一之外,其他位次都不穩固。各區市你方唱罷我登場,想盡一切辦法為區域發展爭奪資源、吸引項目,競爭場面十分精彩。
以“雙城記”為表現形式的競爭精神已經融入青島城市基因,在產業界表現得更加明顯。青島但凡發展得好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兩強競爭格局——海爾、海信兩張企業名片共同成就了青島電子家電的全球影響力,雙星、賽輪合力展現了青島橡膠工業的國際影響力,即發、雪達協力延續了青島紡織服裝產業的薪火相傳……就連在海洋旅游領域,都有極地海洋世界、青島海底世界分處東西部遙相呼應。
“雙城記”的競爭賦能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區域看到和重視。廣東省日前提出深入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賽道上各展所長、賽龍奪錦,開拓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根據智聯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來看,深圳和廣州的人才流動十分頻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廣州,流出廣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
不難看出,廣州、深圳通過競爭做強個體,并在人才流動方面互為支撐,一起壯大了長三角的人才吸引力。
業內專家認為:大都市的優勢體現在城市圈層的平衡協調,城市間社會流動的通暢,更體現在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公共事業投資水平。
青島新“雙城記”還處于各區市“自驅動”的競爭之中,邁向大都市的青島如何為這種良性競爭提供更多“彈藥”?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索。
嶗山區的科創實力有目共睹,堪稱青島最具“獨角獸”特色的城區。
■記者 門國鋒
嶗山與市南,山與海的碰撞
青島是一座山海之城?!吧健钡乃鶎佟獚魃絽^,“?!钡募蟪伞心蠀^,都是青島的門面,但就像“山”與“海”誰最能代言青島這個命題,在業界充滿紛爭那樣,嶗山區和市南區不僅在游客那里爭奪C位,更是在金融、總部、商圈等多個領域掰手腕。
過去十年間,中國眾多城市的核心區都在資金成本高、結構調整受限等聯合作用之下“陷落”。曾經在2012年憑借700億元GDP傲視群雄的市南區隨即迎來“陣痛期”,時至今日,不僅金融中心的“鐵王座”被坐擁金家嶺金融區的嶗山區搶走,總部和人才集聚的優勢也大有被嶗山區“一窩端”的態勢。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曾經見證金家嶺金融區崛起的嶗山區長趙燕在2020年底履新市南區委書記,按下市南區重現昨日輝煌的啟動鍵,發展金融、總部必然是繞不開的路徑。而曾經長期執掌青島地方金融的王鋒則接任嶗山區長,繼續快馬加鞭做強做優嶗山區的金融、總部優勢。
市南區過去十年的發展路徑幾乎就是青島走勢的縮小版。面對金融危機之后的產業格局重塑,錯失布局新興產業的機遇,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發展浪潮中,原有的優勢不再,新優勢重塑壓力重重。而當下嶗山在上市公司總量、科技型企業聚集、金融區建設等領域全面占優,則是過去十年間搶對賽道之后的水到渠成。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嶗山與市南,關于“山”與“?!钡呐鲎策€會繼續。換個角度,無論是市南區的睡獅蘇醒,還是嶗山區的虎嘯山林,對于青島來說,都是樂見其成的好事。敢比敢拼是青島的城市精髓,也是青島重回巔峰的希望所在。
山海激蕩,不曾停歇
假如從資本的維度來衡量青島各區市的經濟成色,嶗山區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嶗山區已有上市企業1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市值分別約占全市的60%和50%,境內上市企業數量和股票融資額均居全市第一。
在嶗山區上市公司陣營中,既有海爾這個龐大的生態體系孕育的上市公司族群,也有特銳德、漢纜等土生土長的企業,更不乏青島銀行、青島農商行、中創物流等曾經在市南區發展多年的企業,它們一同確立了嶗山區在資本市場的領先優勢和生態多樣性。
企業的空間騰挪,既有基于戰略調整、空間不足等因素進行的主觀求變,也有青島老城區企業搬遷、金家嶺金融區建設等政策驅動,前者造成了李滄、四方的工業企業向郊區市的外流,后者則讓金融企業開閘般向嶗山匯聚。無論是主觀求變還是政策驅動,空間資源狹小的市南區都難以成為受益者,甚至只能成為資源流出者。
比如金家嶺金融區的建設,不僅使市南區的金融機構出走,而且新的金融機構進入青島時也會首選以嶗山區為大本營,而此前市南區一定是首選。典型的就是,青島兩家地方法人銀行都選擇了從市南轉向嶗山。其中,青島農商銀行總部辦公地點幾經易址,先后坐落于江西路6號、曲阜路9號、東海路16號、香港中路100號和香港東路109號,最終于2017年3月9日,遷至嶗山區秦嶺路6號。最近幾年新設的總行資產規模超過萬億元的北京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的青島分行無一例外地全部落戶嶗山區。
盡管在經濟總量這個指標上,市南區還遠超出嶗山區幾個身位,但在一些重點指標上,嶗山區確確實實地給市南區帶來了貼身壓力。
以樓宇經濟為例,2018年,市南區稅收“億元樓”26座,到2020年,只剩下18座,2年減少了8座。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稅收“億元樓”數量一直屈居亞軍的嶗山區,在2020年新增盛和大廈、財經中心、金嶺廣場、杰正財富中心、光大理財大廈5座稅收首次突破億元的樓宇。截至目前,嶗山區稅收過億元的樓宇累計26座,實現驚天逆襲。
從區域競爭格局來看,嶗山區覬覦的并不止于金融,還有商圈、人才、科技等諸多領域,金獅廣場、金鼎廣場組成的石老人商圈直接從香港中路商圈吸取客流;而從高校集聚角度,伴隨著中國海洋大學從魚山校區到浮山校區再到嶗山校區的邁進,嶗山區不經意間已經集納了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本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隨之而來的人才、科技高地已經浮現。
你有科技,我有人文
“寧要市南一張床,不要李滄一套房”,對于今天的市南區來說充滿反思意味,但十年前的市南的確擁有這種資本。
2009年之前,市南區GDP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率,無論是區級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到賬外資、進出口總額,都在青島市名列前茅,是青島市的政治、金融、商貿、文旅、科技中心城區。
而把時光的寬度放大到青島建置120多年的歷程,市南區一直是青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祖上也闊過”的典范,1899年,全市第一家外資銀行——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在太平路設立;1908年,全市第一家民營銀行——東萊銀行在湖南路設立;1909年,全市第一家國營銀行——大清銀行青島分號在中山路設立……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
盡管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一切都暗淡了下來,但卻給市南區留下了豐厚的人文資產??萍伎梢栽诙虝r間內改變城市的外在形象,但文化堆砌起來的內在優勢則是短時間內無法趕超的。具體到市南區和嶗山區的博弈中,依托人文資產確立的優勢,市南區建立了一道嶗山區難以邁過的“護城河”。
在企業總部、樓宇經濟、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等依托科技創立的硬實力競爭層面,市南區只能在個別領域與嶗山區并駕齊驅,而多數領域都只能望其項背。但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市南區依舊可以對嶗山區和其他城區形成碾壓優勢。
在青島升學率較高的初中資源對比中,市南區一騎絕塵;在市民公認的并且趨之若鶩的小學中,市南區也是幾乎壟斷全部的靠前席位。而在醫療領域,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市市立醫院等都是以市南區為大本營,甚至還擁有青島眼科醫院等在全省都極具影響力的??漆t院。在文化領域,盡管伴隨著城市變遷,棧橋、八大關、五四廣場、奧帆中心等幾代前海地標更迭頻繁,但主要地標都掌握在市南區手中,從未旁落。
嶗山區的科創實力有目共睹,堪稱青島最具“獨角獸”特色的城區。長城戰略咨詢2020年7月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顯示:青島共有6家企業入選獨角獸榜單,其中,嶗山區的表現尤為亮眼,共有5家企業入圍。3年來,嶗山區共誕生6家獨角獸企業,目前除杰華生物超齡畢業,卡奧斯、日日順、聚好看、能鏈集團、特來電五家獨角獸云集于此,成為國內培育獨角獸企業的明星區縣。
你有科技,我有人文?;诖藰嫵傻膬瀯?,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會主導著兩區的發展戰略。
市南“向西”,嶗山“向北”
趙燕執掌市南區之后,從其行動足跡來看,企業總部、新經濟、中山路復興將成為主打手筆。對比其他區市的發展戰略來看,對企業總部和新興產業的重視基本上相同,而唯獨中山路復興是市南區依靠資源稟賦打出的獨有王牌。
從區位來看,市南區的東部和中部大體飽和,留給其發展的空間已經框定??偛拷洕?、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現代科技服務、航運貿易等產業是市南區的重點方向,將主要在這些區域見縫插針。海天中心、綠城深藍中心、魯商中心、華潤中心等一批高端樓宇啟用后,將為市南增加優質樓宇載體供給,用于吸引跨國公司、世界500強、國內500強總部基地。面臨升級換代的壓力,市南區的老舊樓宇改造提升勢在必行,長期為企業所詬病的老一代寫字樓停車難、就餐難等如不解決,將難以對企業形成吸引力。40多萬平方米的軟件園和動漫產業園兩個“都市園區”的騰籠換鳥、動能轉換也十分緊迫。
“向西”將是市南區未來的突破口。市南區的西部,仿佛就是雙循環大背景在青島的縮小版,坐擁穩健成熟的東海岸與日新月異的西海岸的交匯點,地鐵一號線的開通將讓市南區西部成為本地市民、外來游客的中轉站,帶來無限的人氣。
在這種背景下,中山路的復興被給予厚望。中山路步行街核心區的改造工程還在繼續,中山路周邊沿街的商業也已展開籌劃。
青島灣廣場是市南區西部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項目。按照規劃,在國風大酒店全部拆除的基礎上,海潤大廈、華聯商廈、山東國際貿易大廈等高層建筑都在拆除計劃當中。青島灣廣場項目是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重要項目之一,旨在進一步優化歷史城區前海一線的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功能布局。未來,青島灣廣場將建設濱海廣場打開通海視廊,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相對于市南區選擇“向西”,嶗山區則選擇了“向北”。嶗山推動的“戰略北進”將突破中韓、北宅、王哥莊街道,以村莊改造、鄉村振興、產業培育、新基建作為“戰略北進”的重要支點,加快推動高端產業、重點項目、重大投資、優質公共服務向北延伸。
嶗山區已經擁有良好的產業鏈體系,智慧產業、智能制造、虛擬現實、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微電子產業等百億級產業鏈強勢崛起,構筑了在轉型升級之路上厚積薄發的嶗山力量。圍繞打造引領省市創新發展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嶗山區正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再上能級。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嶗山區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海爾、海信、特銳德等企業就是其中優秀代表。嶗山區已經建立了要素完備、便捷高效、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圈”。
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市南區的決勝焦點在于打破什么,而嶗山區的致勝關鍵則是建立什么。不同的命題,殊路同歸,都是在為百舸爭流中的青島貢獻什么這同一答卷而努力。
以“雙城記”為表現形式的競爭精神已經融入青島城市基因,在產業界表現得更加明顯。青島但凡發展得好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兩強競爭格局——海爾、海信兩張企業名片共同成就了青島電子家電的全球影響力,雙星、賽輪合力展現了青島橡膠工業的國際影響力,即發、雪達協力延續了青島紡織服裝產業的薪火相傳……就連在海洋旅游領域,都有極地海洋世界、青島海底世界分處東西部遙相呼應。
“雙城記”的競爭賦能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區域看到和重視。廣東省日前提出深入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賽道上各展所長、賽龍奪錦,開拓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根據智聯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來看,深圳和廣州的人才流動十分頻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廣州,流出廣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
不難看出,廣州、深圳通過競爭做強個體,并在人才流動方面互為支撐,一起壯大了長三角的人才吸引力。
業內專家認為:大都市的優勢體現在城市圈層的平衡協調,城市間社會流動的通暢,更體現在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公共事業投資水平。
青島新“雙城記”還處于各區市“自驅動”的競爭之中,邁向大都市的青島如何為這種良性競爭提供更多“彈藥”?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索。
市北與李滄,“圈”力的游戲
▲ 2017年底,地鐵2號線開通,第一個地鐵十字路口在李村誕生,徹底撼動臺東商圈的霸主地位
用后來者的筆調書寫歷史,總會或多或少地夸大事件發生時的預見性。
1897年德國占領青島后,修了三條由市區通往郊區的公路,即從湛山村到嶗山流清河的湛流路、從臺東鎮到嶗山柳樹臺的臺柳路、從四方村到流亭的四流路,它們對青島后來的城區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中,臺柳路、四流路就像兩根繩索一樣,分別串起了臺東和李村兩大商業旺地、四方與滄口兩個工業搖籃。時過境遷,隨著李村與滄口合并成李滄區,四方和市北合并成新的市北區,今天的市北區和李滄區就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雖然在經濟總量、人口規模等方面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但在產業結構、城市格局、歷史文化等眾多“人設”方面保持著高度的相似性。
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兩個產業結構類似的區域比鄰而居,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對于市北和李滄來說更是如此。從臺東商圈傲視群雄到李村商圈信誓旦旦爭奪“王位”,從新都心商圈后發逆襲到地鐵賦能李村商圈,市北區和李滄區關于“商圈一哥”地位的爭奪或明或暗、時而激烈時而風平浪靜,但十幾年從未停歇。
在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一浪高過一浪的今天,商圈對區域經濟的賦能作用與十幾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商圈一哥”位置爭奪戰的背后,是兩個區域在曾經引以為傲的大企業搬遷后,重塑區域影響力的迫切需要,重點不在“里子”,更多是事關“面子”。
當下,市北區和李滄區都面臨著人才吸引力較弱、財稅收入支撐發展壓力大、城市功能配套不足等大體相似的發展命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不止是兩區,還有圍觀者,在喧囂與喝彩背后,大家期待的是市北區和李滄區究竟會探索出什么樣的轉型升級路徑。
“商圈一哥”究竟是誰?
“朝觀壁畫夜賞燈,購物休閑在臺東”,有“青島王府井”之稱的臺東商圈縱橫捭闔青島商海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一直是市北商業繁榮的代言。盡管因為商業設施陳舊、交通擁堵等因素,在青島商圈中的地位已經和十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依然憑借吃喝玩樂的物美價廉、琳瑯滿目,而讓業界不可輕視其影響力。
臺東商圈是典型的“祖上也曾風光過”,而且“風光”得堪稱“紙醉金迷”。2012年前后,憑借市北區特色街的快速建設,在外圍形成了婚紗街、文化街、啤酒街、美食街、文具街、體育街等一群“衛星”商業街。臺東商圈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10平方米的店鋪年租金就可以達到10萬元,讓島城其他商圈望塵莫及,也讓未來的自己不如曾經的自己。
2015年底,地鐵3號線開通,青島步入地鐵時代,李村率先融入。2017年底,地鐵2號線開通,第一個地鐵十字路口在李村誕生。臺東商圈的霸主地位徹底被撼動,而從此前的商業格局變遷,已經看到了一絲端倪,只是在等待著霓虹照亮其隱藏的角落。
霸主式微有很大的因素來自于臺東商圈自身的原地踏步。受制于空間資源的狹窄,在2003年萬達廣場進駐之后,將近20年時間里再也沒有新興商業項目落戶,倒是中央商務區、浮山后等次級商圈崛起,分化了臺東商圈在市北商業體系中的客流。
更糟糕的還在后面,隨著麥凱樂、凱德MALL以及此后的保利廣場接棒麥凱樂加入,一個以龐大新興居民區為后盾和以地鐵為大動脈的新都心商圈形成,它不僅具備較為完整且新潮的業態,而且品質定位更加高端,還通過地鐵率先實現了與全城的互聯互通,一個與臺東平起平坐的“兄弟”商圈崛起,影響力日隆。
老對手李村商圈更是不斷“廣積糧、緩稱王”,樂客城開業到嶗山百貨擴建再到和諧廣場開門,李村商圈的新項目一個接一個,早已翻過了維客、利客來、北方國貿三巨頭統領李村商業的舊篇章。就連堪稱商業“冷年”的2020年,處在夏莊路、京口路、向陽路合圍三角地帶的維客星城逆勢開門,以11萬平方米的地鐵商業綜合體身份亮相島城。而臺東商圈過去十幾年一直是利群獨自撐起一片天,唯一變化就是沃爾瑪退出了,原來空間并入利群的版圖。
雖然地鐵2號線西段在2019年底開通,為臺東商圈帶來了充裕的客流量,以至于夜晚和周末的臺東恢復了“人山人?!保捌矫窕鄙虡I氛圍也越來越吸引著年輕群體。但其“商圈一哥”的位置已經不夠穩固,近的有主打時尚新潮的新都心商圈想取而代之,遠的有同樣主打物美價廉的李村商圈一直在虎視眈眈。
在線上消費崛起的時代,商圈已經沒有昔日那種對消費的絕對統領能力,商圈的未來也成為正在持續探索的命題。新都心、萬象城、石老人等商圈新勢力,正在和臺東、李村等老一代商圈平起平坐,青島的商圈之爭早已從兩強對立轉向了百花齊放,這是城市均衡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圈依舊是富民經濟的重要載體,但已經不是受寵的產業,它們的征戰殺伐早已引不起太多的關注,倒是市北區和李滄區的經濟新引擎一直為業界所關注。
▲ 在過去十年,市北區和李滄區是青島房地產建設最為突飛猛進的區域
同一命題的不同解法
翻開城市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市北區和李滄區太像了,除了同為商業旺角,它們還是青島當之無愧的工業搖籃。在“上青天”時代,九大國棉廠全部位于兩區今天的范圍之內,在工業占據國內生產總值絕對優勢的時代,它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工業大區,中車四方、青島鋼鐵、海晶化工等曾經在青島工業版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業都坐落于此。
以“上青天”為縮影的工業文明地位造就了它們不服輸的區域性格特征,這是兩區對“商圈一哥”位置全力爭奪的內在動力。但時過境遷,擁有共同歷史記憶的它們,站在今天這個時代的關口,都面臨著同樣的城市發展命題。
隨著老城區企業搬遷,市北、李滄兩區固有的財源體系被顛覆,需要重新確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四方、滄口兩個傳統產業集聚地在城市資源配套方面的短板日益凸顯,教育、醫療資源需要全面提升;因為缺乏高科技企業的引領,在這兩個常住人口大區,更多的居民只是把其作為居住地,工作多在市南、嶗山,并且支撐了那里的科技、金融等產業的崛起……
在過去十年間,市北區和李滄區是青島房地產建設最為突飛猛進的區域,前者的代表是新都心,后者代表是東李,在居民區快速形成的同時,卻沒有順勢實現產業體系的構建。
這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人才并沒有為居住區所用,他們的知識賦能了嶗山和市南,卻徒增了市北和李滄的養老、教育、醫療壓力。市北區此前已經預警了第二實驗初級中學、65中、53中、啟元學校等都面臨著嚴重的生源超負荷。
2020年,市北區實現生產總值962.18億元,李滄區實現生產總值545.88億元,兩區名義增長速度均落后于青島市增速,其中,李滄區生產總值穩居青島十區市最末位。而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2019年,市北區完成96.69億元,李滄區完成106.26億元。在人口方面,市北區常住人口在110萬左右,李滄區常住人口在60萬左右。
如果覺得這樣對比不夠明顯,可以把嶗山區的數據拿來參照。同樣是2019年,嶗山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1億元,但嶗山區的常住人口不到50萬。
通過對生產總值、公共預算收入、常駐人口等數據的簡單對比,區域發展的成色和面臨的壓力清晰可見。
市北區和李滄區的主政者全部選擇了通過產業構建來破解當前面臨的難題,市北區提出利用數千畝核心區域的土地,分別從人工智能、大健康、數字科技、跨國公司總部、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著手,打造六個千畝新興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路徑。
李滄區則在聚焦智慧新能源交通、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其中,備受關注的院士港將聚焦主導產業方向,推動“科技創新實體化、市場要素股份化、網絡信息賦能化、鏈群融合一體化”,催生產業裂變效應,培育形成創造創新生態系統。
相對于市南區存在的缺乏空間支撐產業發展的難題,好在市北區和李滄區通過老城區企業搬遷還擁有一定的輾轉騰挪的空間,前者有青島港大港區域和環灣路兩側的待開發區域,后者則有滄口地區的大量空間可以充分發揮想象。
我們也可以樂觀地預估:隨著市北區和李滄區把發展的想象空間都瞄準后海,膠州灣畔的時代或許即將來臨。前海開發殆盡,后海方興未艾,機遇重回后海不再只是夢想。
市北、李滄兩區的主政者都擁有在不同區市工作的經歷,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曾在膠南市任職副市長,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則是在平度市任職副書記多年。而市北區區長張永國此前更是在即墨、膠南、城陽、市南都任過職,不同的任職履歷,可以讓他們從不同角度看待區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出一條新路徑成為大概率事件。
回到最初的話題,“商圈”曾經是市北和李滄的“人設”,當下的市北區和李滄區都需要頻頻出圈,建設更多的生態圈,跨界不同的產業圈。商圈之爭只是表象,區域影響力之爭才是內涵,區域發展要靠產業、文化。可以想見,以后海為腹地的市北區和李滄區在以后的歲月中還將頻頻交手,這是一衣帶水的宿命,有競爭、有合作、有互相成全,“圈”力的游戲還會繼續下去,可能更加精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