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買銀行理財也能虧?多只產品遭投訴,銀行理財凈值轉型遇挑戰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戴安琪)記者了解到,近期有不少投資者因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浮虧而投訴,被投訴產品主要為R2(中低風險)產品,投訴理由多為產品涉嫌虛假宣傳。

    分析人士表示,中低風險產品本身存在本金虧損的可能,大多數銀行在其產品風險揭示書中描述明確。一方面,投資者在購買過程中,應認真閱讀說明書;另一方面,銀行銷售人員在對產品進行銷售時,要充分闡明風險。此外,銀行對產品的風險評級也有待細化。

    R2等級產品受關注

    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今年5月購買了某股份行的一只產品,宣稱100%投資固定資產,R2級低風險,歷年年化收益率約5.1%。但自購買后,本金就開始虧損,沒有盈利過?!痹摽蛻粽J為,此產品涉嫌虛假宣傳,因此進行了投訴。

    同樣,一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的某只R2等級產品也遭到了投資者投訴。該投資者表示:“花了50萬元購買的產品,一個月就已經浮虧近2000元了,實在不能接受?!?/p>

    記者走訪網點發現,當前的確存在部分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對產品風險含糊其辭的情況。不過,也有不少銷售人員非常謹慎。某國有大行支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現在給客戶推薦理財產品都非常謹慎了,對于購買理財產品經驗不是很豐富、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人群,一般只推薦保本型理財產品;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且比較了解凈值型產品特點的人群,才會推薦非保本理財產品。但不少客戶并沒有耐心聽風險提示,只關心收益率。”

    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認為,以后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會繼續維持過去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都較好的“不可能三角”,收益高、流動性好的產品必定有一定的風險波動?!巴顿Y者必須改變以往‘低頭閉眼’買理財的方式,而是‘抬頭睜眼’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辨析風險,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敝芤銡J表示。

    風險評級應精細化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共發行了1949只產品。其中,權益類4只、混合類454只、固收類1491只。從風險等級分類來看,1949只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一級(即低風險)的有20只;等級為二級(即中低風險)的有724只;等級為三級(即中等風險)的有1200只;等級為四級(即中高風險)的有4只,分別為工銀理財·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陽光紅300紅利增強、陽光橙優選配置和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等級為五級(即高風險)的目前僅有1只,為招銀理財招卓滬港深精選周開一號權益類理財計劃。

    由此可見,銀行理財子公司迄今發行的產品中,處于投訴“重災區”的風險等級為中低風險的產品占比達37.15%,中等風險的產品占比更是高達61.57%。

    某銀行業研究員表示,銀行凈值化轉型的推進,疊加今年以來金融市場整體風險的上升,個別金融產品價格產生極端波動。一方面,銀行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改變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仍停留在過去“保本保息”的狀態;另一方面,銀行的產品風險評級需要進一步細化。

    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銀行對銷售出臺了多種合規要求,并且對基層銷售人員組織了相應培訓,尤其是向客戶告知“業績比較基準”和實際收益率的區別。

    在風險評級細化方面,交通銀行此前發布了新版的《投資者風險提示調整后等級名稱和表述情況表》,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成6級,最高等級是激進型,并提示購買激進型產品的客戶“最壞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失去全部投資本金,并對投資所導致的任何虧損承擔責任”。(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