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1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國務院批復,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國家戰略。隨后,《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等文件陸續出臺,十強產業發展規劃明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個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綠色化工、現代高效工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等五個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三年轉換圖破壁,新動能開辟新局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之年。這一年,山東努力跑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三年初見成效”的質量和底色更加堅實與厚重,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9月1日,大眾網·海報新聞重磅推出“十強產業巡禮”專題報道,采用視頻訪談、短視頻、圖文報道、圖解新聞等多種報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山東十強產業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新突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吳爽 視頻記者 張珈瑋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在濰柴氫燃料電池客車上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攝影:張珈瑋)
“三清”博士帶領團隊瞄準氫動力
提起“80后”陳文淼,濰柴動力的同事們都稱呼他為“三清”博士?!叭濉钡囊馑际?,本碩博連讀,畢業于清華。
2020年是陳文淼入職濰柴的第十年。今年2月份,他被聘任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三年前,山東省啟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為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之一。與此同時,濰柴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舉動,成立濰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氫能產業發展作為重要發力點,抓住了氫燃料電池源頭的命脈。
謀動而后行。陳文淼所在的新能源創新團隊,也從柴油機燃燒和排放方面的研究課題,轉向了氫燃料電池的應用與推廣。
2020年3月31日,濰柴2萬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廠正式投產。截至8月份,濰坊、濟南、聊城、濟寧等市已有220多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每天穿梭在城市中,運行里程突破了200萬公里。另外,總投資139.9億元的濰柴新能源動力產業園正在緊張建設中,計劃2025年全面完工。
截至8月份,山東全省5市已有220多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每天穿梭在城市中,運行里程突破了200萬公里。
8月11日,山東重工集團、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與山東省港口集團董事長霍高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山東西部地區到東部七市港口,從氫燃料電池客車到氫燃料電池重卡,濰柴積極完善產業布局,努力推動產業落地。8月17日,濰柴投資的德國凱傲集團,又在濟南萊蕪區投資50億元,打造年產10萬臺的高端新能源叉車研發制造基地。濰柴立下戰略目標,到2030年,公司新能源業務將引領全球行業發展。
回望濰柴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從一間大瓦房軍工廠,跨越成為千億級國際化跨國集團的?在陳文淼和他的同事們看來,答案是“心無旁騖攻主業”。
20多年來,在譚旭光的帶領下,濰柴大刀闊斧地推進企業改革,將瀕臨破產的濰柴打造成為享譽全球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濰柴速度”“濰柴奇跡”。多年來,無論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如何變化,無論行業如何起伏,濰柴集團始終聚焦實業,緊盯主業,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終站在行業發展前沿,引領中國制造邁向高端,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叫響中國制造“濰柴品牌”。
濰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超表示,到2030年,公司新能源業務將引領全球行業發展。(攝影:張珈瑋)
攻克卡脖難關 核心技術握在手
成績的背后,是濰柴人攻克的一個又一個“臘子口”,翻越的一座又一座“婁山關”。
在布局與推進氫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面對氫能量產不現實、儲氫技術難度大、安全性是隱患等質疑,濰柴集中精力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始終用行動力和執行力證明自己。
2018年,濰柴面向全球整合行業領先資源,與全球領先的氫燃料電池技術領軍企業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供應商英國錫里斯公司、電機提供商德國歐德思公司先后開展戰略合作并成為戰略股東。在美國、德國、日本成立了全球創新中心,整合全球資源和國際技術為我所用。
同時,花費大力氣補短板、調結構、取經驗,通過建立規范、系統、嚴謹的規章制度和績效考核辦法,激發內生活力,增強發展動力。公司引進300多名新能源技術研究人員,其中研究生學歷占比達65%,平均年齡只有30歲。同時面向全球整合資源,在德國、日本等海外國家創辦多個創新中心,主要負責傳統業務前沿技術、自動駕駛、新能源產業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與攻關。
采訪中,濰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超透露,濰柴確立了十年規劃,2025年新能源產業要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2030年實現營業收入1000億元。十年之內,濰柴將努力實現氫燃料生產和購置成本與傳統柴油全生命周期保持持平,將氫燃料電池壽命從目前的2萬小時提高到3萬小時以上,同時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積極開拓自動駕駛、智能網聯領域,引領中國裝備掌握核心技術、邁向世界高端。
政策助力企業給力山東新動能產業蝶變
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在濰柴動力向世界“進軍”的同時,亟需具體支持政策落地。
“光有技術還不行”,濰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超認為,“現在全國各省份都在積極規劃加氫站,加快基礎性配套設施建設。但當下更重要的,是要在確立安全使用氫氣標準的前提下,將氫氣作為一種能源來管理、來布局,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氫能源產業的強大效能。”
主動作為,奮發有為,讓更多企業和產業能夠加入進來。事實上,山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從產業結構優化,到體制機制改革,再到營商環境的改變,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
6月21日,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承擔研制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這標志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
2020年8月26日,中國重汽無人駕駛集卡完成深圳媽灣智慧港“第一箱”任務。
煙臺中集來福士創新求變,匯聚中國海工力量,由“油”轉“漁”,進軍布局全球“大海洋”產業。
兩年多來,山東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總要求,深入實施八大發展戰略,扎實推進九大改革攻堅行動,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工程化推進的辦法,探索形成了具有山東特色的新舊動能轉換之路。通過“三個堅決”,淘汰了落后,提升了優勢,培育了“新枝”,引來了“俊鳥、靚鳥”,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蝶變、浴火重生。
2017年年底,山東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萬億元。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已有規模以上制造企業885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6萬億元,居全國第三。濟青煙三市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40.6%,“三核引領”的布局已經形成。
青島中車四方“智造變革”,發力“工業互聯網+軌道交通高端裝備”,推動我國離散裝備制造業整體能力提升。煙臺中集來福士創新求變,匯聚中國海工力量,由“油”轉“漁”,進軍布局全球“大海洋”產業。濟南中國重汽比去年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利潤增長50%,單月環比大幅提升。濰坊雷沃重工聯合收割機銷量穩居行業首位;盛瑞傳動開發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榮獲中國專利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豪邁科技是世界最大輪胎模具制造基地;帥克機械自主研發的“軸承式RV減速器”填補國內空白;邁赫機器人“柔性化汽車車身總成焊接夾具”打破國外壟斷;后起之秀天瑞重工,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加速布局磁懸浮產業,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除此之外,重大技術裝備開發不斷突破,“墨子號”量子衛星、C919大飛機、南海可燃冰試采裝備等,都有山東制造的貢獻。
布局有序,落子有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高端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步履鏗鏘,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在自我革新中謀求新發展、實現新跨越。
裝備制造卡脖難關 核心技術要握在自己手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