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特別策劃|山東迎來“氫機遇”

    能否在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競爭中依然保持前列,并甩開追兵、縮短與標兵的差距,就看山東是否能真的“氫”裝上陣,抓住這次難得的“氫機遇”了。

    ▲山東制氫產業發達,地煉化工、煤制氫等產業都走在全國前列,這讓山東既有了資源優勢,又有了成本優勢

    全文共3159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近日,《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發布,這是目前國內最高規格的省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未來10年,山東要建成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打造“中國氫谷”“東方氫島”,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

    山東是我國工業副產氫第一大省,年產氫260萬噸左右,有產業基礎,也有技術優勢。目前,我國氫能技術開發利用已上升為國家能源戰略,有了頂層設計。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將至少達到10%,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

    發展氫能,山東早已開始布局。2018年,《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完成;2019年,全國首個省級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聯盟成立,全國第一個《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發布。

    對于轉型急切的山東而言,選擇氫能,并不是無奈之舉,而是一次難得的“氫機遇”。

    01 三步走,打造“魯氫經濟帶”

    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工業大??;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

    過去,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帶來的粗放式增長,造成山東產業層次低、污染排放重、質量效益差,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和短板。數據顯示,山東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高達94.5%,高于全國8.7個百分點。

    當傳統的資源依賴變得不可持續,深陷發展困局的山東就必須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如何既不摒棄原有的產業基礎,又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山東選擇發展新能源,瞄準的正是氫能。

    對于山東而言,發展氫能,是有著極大的現實考量的。

    山東年產氫在260萬噸左右,全國第一,占全國產量的近五分之一,大部分為工業副產氫。另外,山東各市每年閑置的氫量也有7萬噸左右。

    山東制氫產業發達,地煉化工、煤制氫等產業都走在全國前列,這讓山東既有了資源優勢,又有了成本優勢。山東每年可從煤化工馳放氣及其他工業尾氣中回收氫氣約96.2萬噸,可供11.5萬輛公交車行駛一年。

    目前,山東不僅在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制備、系統集成及智能化控制、新一代高能效制儲運氫與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體系等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還在氫氣制取、儲運、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燃料電池汽車及配套產業領域,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氫能,號稱“最清潔的能源”,來源廣泛、低碳環保,被認為“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因為產業鏈大、涉及面廣,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力強,還被稱作“沒有天花板的產業”。

    選擇布局氫能,并快速出臺《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既是山東向新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題中之意。

    圍繞氫氣制取、氫氣儲運、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燃料電池系統、氫能推廣應用等5個氫能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環節,《規劃》明確了氫能產業發展的路徑和目標,設定了路線圖和施工表,分“三步走”。

    2020年至2022年,是全面起步階段,逐步建立產業發展制度體系;2023年至2025年,是加速發展階段,健全完備的產業鏈條,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26年至2030年,是塑造優勢階段,全面提升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建立氫能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業態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態體系。

    02濟青各有側重

    “魯氫經濟帶”上的主要城市是濟南、青島、濰坊、淄博、聊城、濟寧,各個城市在發展氫能上都有所側重,任務也進行了細分。

    按照《規劃》,山東要“構筑兩大高地、布局兩大集群、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

    “兩大高地”中,濟南是要打造成為氫能產業創新研發、裝備制造、商務會展、商業應用基地,青島則是打造成為氫能軌道車輛及船舶研發制造、氫能港口機械及物流應用、氫能熱電聯供及固定式、分布式電源研發應用基地。

    “兩大集群”則是形成以濰坊、淄博為龍頭的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產業集群,和以聊城、濟寧為龍頭的燃料電池整車及氫能制儲裝備產業集群。其中,濰坊重點打造世界領先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制造基地,淄博重點打造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核心部件產業基地,聊城重點打造燃料電池整車研發制造基地,濟寧重點打造氫能制取儲運裝備產業基地。

    用兩大“高地”引領帶動兩大集群,意味著濟南和青島將是龍頭城市。濟南的定位是“中國氫谷”,青島的定位是“東方氫島”。

    濟南的思路是,依托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氫能科技園”“氫能產業園”“氫能會展商務區”;青島的思路則是,依托山東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打造氫能創新研發高地,布局氫能裝備制造產業。

    巧合的是,2019年9月22日,“2019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峰會”在濟南舉行。第二天,青島也舉辦了“世界氫城、活力青島——2019年青島氫能產業高峰論壇”。青島提出要建設“世界氫城”,濟南則提出打造全球領先的氫能源創新應用示范基地。

    濟青各有優勢,也各有側重。事實上,青島也是工業門類齊全的城市,工業副產氫的規模也很大。據悉,僅董家口化工產業園一年就可以產7萬多噸工業副產氫,最多可滿足約50萬輛家用車一年的需求。

    新能源汽車是氫能使用的重要領域。一直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的青島,目前新能源整車總產能已達50萬輛,排在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未來對氫能的需求空間也很大。

    03 20多省市謀篇布局

    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創造3000萬個工作崗位,減少6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在全球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有望達到18%。

    不只是中國看到了氫能的機遇,美國、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在加速布局,并將其納入了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也不只是山東看到了“氫機遇”,我國其他省市也在加速謀篇布局。

    近兩年,廣東、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都出臺了相關規劃,發布了支持氫能發展的相關政策,上海還成立了“長三角氫能基礎設施產業聯盟”,并促進設立了產業基金。據不完全統計,正在出臺和已經出臺氫能發展規劃的省市已達20多個。

    在山東的《規劃》出臺之前,廣東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培育廣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市氫能產業基地,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隨后,廣州出臺的《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也是分三步走:到2022年,氫能產業實現產值預計200億元以上;到2025年,培育廣州氫能及燃料電池相關企業超過100家,其中年營業收入突破50億元的1家至2家;到2030年,氫能產業實現產值預計2000億元以上。

    佛山則是在2018年就發布了《佛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規劃了氫能發展的四個階段:2018年至2020年是示范應用階段、2021年至2025年是市場化初級階段、2026年至2030年是市場擴張階段、2030年后是快速成長階段。

    在這之前,2017年9月,上海發布《上海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認為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預計在2020年將全面進入商業化階段。

    氫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配套的設施是加氫站。目前,山東氫燃料電池汽車上牌數為242輛,加氫站有6座,濟南、聊城、濟寧、德州各1座,濰坊兩座。

    競速在提升。近期,廣州首批15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投入運營,佛山有80臺氫能公交投入運營,濰坊也投入運營1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

    山東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是國內為數不多41個工業門類都齊全的省份。雄厚的工業底蘊,是山東謀劃布局氫能產業鏈的優勢所在。能否在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競爭中依然保持前列,并甩開追兵、縮短與標兵的差距,就看山東是否能真的“氫”裝上陣,抓住這次難得的“氫機遇”了。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