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五市在科技創新上走向一體化,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加強,梳理五市各自的科創力量和產業優勢,形成協同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今年6月,濰柴將1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投放濰坊
6月2日,一場事關膠東五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合作的座談會在青島舉行。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科技局局長齊聚一堂,共同協商推進半島科創聯盟成立事宜,圍繞協同膠東五市高校院所、知名企業、孵化、技術轉移、創投等服務機構、協會組織等創新要素,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在山東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膠東經濟圈無疑承擔著先行先試的重任。2019年數據顯示,膠東五市總人口占山東全省的31.6%,生產總值占42.2%,對外貿易占64%,利用外資占67.3%,財政收入占43.3%。而在科技創新方面,2019年12月發布的《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顯示,山東16地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前5位分別是濟南、青島、淄博、威海、煙臺,膠東五市在其中占3席。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今年1月14日印發的《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產業創新協同共進”被列為推進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的第二條,緊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之后。
經濟圈內的科技創新力量如何形成合力賦能發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膠東五市在科技創新上走向一體化,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加強,梳理五市各自的科創力量和產業優勢,形成協同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是被納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管理序列的國立科研機構,其所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在膠東五市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是區域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01三方共建,加強中科院與山東的有效結合
2006年,由中國科學院、山東省、青島市三方共建的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啟動籌建,在建立之初就將成果轉化列為研究所其中一項重要工作。
最近發布的兩個數據為其做了有力背書。
5月,《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發布。在《2018年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3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中科院青島能源所位列全國3200家高校院所中的第82位、省內第4位(前三位分別是青島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和青島大學);而在《2018年高校院所獎勵個人現金和股份總金額》排名中,中科院青島能源所位列全國3200家高校院所中的第75位、省內第3位(前兩位分別是青島大學和山東大學)。
同樣也是在5月,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指導、八月瓜創新研究院主持完成的《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發布。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進入全國科研機構創新50強,排名第48名。
據上述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中科院青島能源所與近200家企業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關系,合作方式涵蓋合作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成立產業化公司等多種形式,簽署四技合同金額達2億元,15項技術實現了成果轉化,其中,70%在山東轉化。
與青島華通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很具有代表性。
2014年,雙方合作成立青島中科華通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天然氣示范工程和大型沼氣工程項目建設,在青島平度市南村鎮建立了當時規模最大的秸稈車用生物天然氣產業化工程項目,將秸稈通過發酵罐發酵出沼氣,再提純凈化出天然氣,直接進天然氣管網。2018年1月,公司在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
能源戰略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創新驅動戰略的重點。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曾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的有效結合,發揮中科院的科研優勢和山東的產業優勢。去年6月17日,山東省委省政府與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簽署協議,推動山東能源研究院的建設,將中科院的力量與山東省高校院所的力量相銜接,共同推進山東能源轉型。
02氫能:山東推進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發展氫能產業被視作山東推進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氫能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
山東作為傳統工業大省,具有發展氫能產業的先天優勢。據有關機構初步測算,山東省年產氫氣260萬噸左右,居全國首位,大部分為工業副產氫,品質較好、價格低,具備大規模利用的成本優勢。
今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打造以濟南為主體的“中國氫谷”和以青島為主體的“東方氫島”,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濟寧),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集氫能創新研發、裝備制造、產品應用、商業運營于一體的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是山東發展氫能產業的重要創新平臺,近年來在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對此,《規劃》中也提到,要“依托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國際先進技術標準和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氫能前沿技術研究和重大技術聯合攻關”。
從氫能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當下的發展高地。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氫能產業相關企業數量達到2117家,其中,長三角三省一市數量高達545家,廣東省數量達372家,山東省數量則為151家。
據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研究員李曉錦介紹,交通運輸是氫能的重要應用場景,可通過燃料電池技術,有效降低長距離、高負荷交通對燃油燃氣的依賴,推動交通終端用能清潔化?!皻淠苋剂想姵嘏c當下大力推廣的鋰電池相比,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與應用場景”。李曉錦介紹,優勢在于,燃料電池本質上是一個發電設備,而鋰電池是個儲能設備,加氫時間遠小于鋰電池充電時間。但目前燃料電池處于示范應用階段,氫燃料電池相比鋰電池在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上均較高,限制了氫燃料電池推廣應用。原因在于,一方面,燃料電池產業鏈部分關鍵零部件及關鍵材料仍依賴進口。另一方面,加氫站的建設成本也相對較高,“一個日加氫量500公斤到1噸的加氫站,其建設的硬件成本約為1500萬元左右。”李曉錦說。
針對氫能燃料電池成本過高的現狀,今年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爭取通過4年左右時間,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李曉錦看來,只有關鍵材料盡可能做到國產化替代,并實現批量生產,打造國產化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才是突破當下發展瓶頸的關鍵。
2018年,中科院青島能源所與青島漢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展燃料電池關鍵部件產業化項目,計劃在2-3年內實現量產,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03 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山東一直在補課
科技成果轉化是市場行為,哪里條件好,就落地到哪里,并不僅僅圍繞某一區域的發展。
去年,成果最初在山東誕生的阿爾茨海默癥藥物GV-971在上海成功轉化,引發了廣泛的對于山東為何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反思。科技成果在其他區域轉化雖不罕見,但山東自身存在的問題的確也不容忽視。一是山東的民營經濟不如南方活躍,其次則在于南方企業對技術的敏感度。許多南方企業跟各大科研院所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企業高層常常參加各大學術會議,尋找優質的專利技術,在這一點上,北方企業無可比擬。
一張2008年以來粵蘇浙魯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強度統計表也能說明山東的問題。
2008年,全國R&D經費支出4616億元,R&D占GDP比重1.54%。其中,廣東省R&D經費支出502.6億元,R&D占GDP比重1.41%;江蘇省R&D經費支出580.9億元,R&D占GDP比重1.67%;浙江省R&D經費支出344.6億元,R&D占GDP比重1.5%;山東省R&D經費支出433.7億元,R&D占GDP比重1.4%。
此時四省之間差距并不算大。
而到了2018年,全國R&D經費支出19677.9億元,R&D占GDP比重2.19%。其中,廣東省R&D經費支出2704.7億元,R&D占GDP比重2.78%;江蘇省R&D經費支出2504.4億元,R&D占GDP比重2.7%;浙江省R&D經費支出1445.7億元,R&D占GDP比重2.57%;山東省R&D經費支出1643.3億元,R&D占GDP比重2.15%。
在研發投入強度(R&D/GDP)方面,山東不但明顯低于蘇浙粵三省,甚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0.04個百分點。
江蘇省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投入一直保持在高位。今年6月30日,計劃投資200億元的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在蘇州正式掛牌成立,實驗室以材料科學領域中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江蘇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以及未來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為“三大重點”,力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科技創新策源地。揭牌儀式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表示,建設姑蘇實驗室,是推動蘇州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是支撐蘇州未來發展的戰略之舉,是保持蘇州率先領先的制勝之道。
在科技創新投入總量方面,山東一直在補課。除此之外,國家政策性補貼基本都在后端,上游的基礎研究依靠的是國家投入,關鍵在于對中間段的支持,即那些企業有需求、研究所又有初步進展的項目,亟需資金支持進行中試、實現產業化。成果轉化的“第一桶金”究竟應該誰來投,未來需要更多探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