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如何保障晚年生活質量?可靠的經濟來源很重要,除了銀行儲蓄、養老金等,如果有人說還能“以房換護理”,你愿意嗎?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在對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歲至59歲成年人調查后發現,65歲是老年人面臨失能風險的重要轉折點。
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的老年人處于日?;顒幽芰χ囟仁?、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也就是說,超過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無法完全自理。
不同年齡段人群失能狀態。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那么,目前的照料服務能否滿足老年人需求呢?報告顯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臨較大服務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協助服藥、心理咨詢等醫療護理服務方面。
在照料服務費用支出方面,由于主要的服務提供者是家屬,大多數中度失能老人沒有護理費用支出,僅32.1%的中度失能老人購買了第三方服務,費用中位數為每月2000元;這一數字在重度失能老人中上升到4532元。
這類費用支出給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而承擔這一壓力的主要是子女,基本醫療保險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商業保險作用微乎其微,僅能為中度、重度失能老人分擔費用支出的1.4%、0.9%。
在個人護理規劃方面,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認為必須在年輕時就進行護理規劃,但也認為規劃的執行十分困難。護理規劃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間的矛盾反映在商業人身保險配置上:與失能風險直接相關的長期護理保險在各類商業人身險中購買率最低,僅為8.2%。
成年人商業人身保險購買率。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為抵御未來的失能風險,成年人除了基本保險、商業保險、儲蓄投資外,還有別的籌資方法嗎?作為我國家庭重要財富之一的房產,也成為此次調查的對象。調查提出,如果有需要,是否愿意出售或抵押房產來支付護理服務費用?
對于“以房換護理”的態度,受訪的成年人比老年人更愿意接受,回答“非常愿意”和“愿意”的人群占比之和為27.4%,老年人為19%。
成年人及老年人對“以房換護理”的態度。來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
報告認為,雖然接受意愿和實際行動之間還有很大距離,但成年人對“以房換護理”的接受度仍然值得重視,與各類商業保險產品的購買率相比,其人群占比接近普通人壽保險,遠高于長期護理保險。如果能將這一潛在意愿轉化為有效市場需求,那么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產品將有很大發展空間。
早在2014年,以住房資產為基礎的保險產品就已問世。當年7月,原保監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正式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目前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已擴大到全國范圍開展,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養老解決方案,滿足了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增加養老收入等需求。
報告認為,作為一種養老保障工具,“以房換護理”所適應的人群特征非常明確。它更適合風險態度保守、自我養老儲備不足、對失能風險預期悲觀、偏好社區護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不適合有復雜家庭結構或傳統養老觀念的成年人。
專家建議,要發展“以房換護理”等以房產為基礎的金融產品,應加強發展政策指向性,以特定人群為重點,了解他們的需求特征,分析影響其參與意愿及行動的主要因素,充分做好調研工作。
新華社記者:譚謨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