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業
這些日子,和大家一樣,心情是沉重的。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會摸起手機,查看數字的變化,關注著疫情那三張表的曲線走勢。從曲線上摸到那些冰涼的數字,讓人悲痛萬分。這些數字連著鮮活的生命,連著破碎的家庭,愕然生命的逝去,要么無語,要么說不完。
鏡頭下的醫護人員(圖/新華社)
問天?還是天問?總在強迫思考。疫情的起因,雖然還有點撲朔迷離,但和吃野味總是脫不了干系。因為貪吃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釀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帶來了大災難。17年的時間,兩次大規模的疫情,在中國爆發,而且,都與野味有關。為了不能忘卻,不得不多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深刻反思,拷問靈魂。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似乎答案很多。大概是我們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路上,好多的認識走偏了,好多人的心態變形了,好多的步履走歪了,好多的環節走樣了,好多的價值取向都離譜了。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認識自然界的能力,其實,還是相當有限的,在諸多領域甚至還是空白。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得不呼吁:敬畏。
敬畏,首先應該學會敬畏自然。閉上眼睛想一想都會懂得,其實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在偌大的地球表面上,人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物種而已。在人類迄今的探索中,地球是我們唯一生存的家園。在這個家園里,人類的生存從來都是依附于自然環境的,哪怕是以高級的靈長類來自居,也離不開“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基本法則。
記得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生命是鮮活的,生命是可愛的,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可敬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關于生命的價值,是很難用經濟學的尺度去衡量的。
敬畏自然,是這個世界一切美好的開始;敬畏生命,則是一切美好的延展。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帶給這個世界的不僅僅是精彩,應該是數不盡的溫暖故事。
人們經常感嘆:“在宇宙的無限中,生命只是沒有觀眾的舞蹈,沒有標準衡量的價值。瞬息即逝的生命過程,如果我們不讓它在無限的背景中用光和熱留下些痕跡,那生命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呢?”自然與生命的通達,省略了許多別扭的邏輯糾纏。順著這個出發點,往下鋪墊,學會敬畏規則、學會敬畏科學、學會敬畏法律等等,就無需用過多的口舌去說教了。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成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突擊隊(圖/新華社)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边@是曾國藩的感嘆。當然了,敬畏本身,絕不是禁錮與束縛人的思想,讓人裹足不前。相反,卻是讓人們懂得怎么朝著正確的方向,在正確的路上,少走彎路,疾步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黨的十八大,就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遺憾的是,有些人往往是說一套、做一套,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把做兩面人、兩面派當成做人做事的“時髦”,嚴重扭曲了正確的價值觀。
大千世界,人與人的區別,大致就在認識事物的深淺。認識的深與淺,決定著對事物的判斷,對價值的取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難免會有焦慮的心態,需要良好的教育啟蒙,才能實現守正創新的良性循環。否則,事與愿違。哈佛大學的前校長德里克·博克說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睙o知無畏,是可怕的。但比這更可怕的,是“知而不畏”,這可能永遠沒有解藥。
就眼下的判斷,這次疫情可以定義為“悲劇”,悲劇的客觀基礎是人的苦難和死亡。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既然如此,應該從中體會到,悲劇的實質是悲壯,是警醒。
最后,一起再溫習一下豐子愷先生的見解:“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p>
盼望著疫情的拐點早點到來,盼望著武漢的櫻花早點開放,盼望著神州大地春色滿園,更盼望著敬畏之心就此扎根人類靈魂深處,讓悲劇不再重演。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