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滋養了75.2萬平方公里土地。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山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山東扎實做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抓扶貧開發,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個基本保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這個治本之策,突出重點,上下聯動,綜合施策。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山東要把脫貧攻堅戰打好打贏,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黃河灘、沂蒙山、老病殘”,是山東脫貧攻堅鎖定的三大重點。黃河灘區作為全省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灘區脫貧成為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戰。
黃河自菏澤市東明縣入魯,至東營市墾利區入海,灘區面積1702平方公里。受自然條件所限,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就業難、發展難,一直困擾著灘區60多萬群眾。
啃下黃河灘區這塊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遷建是第一步。
2017年8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任務,基本解決60多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和安居問題。
遠離洪災、擺脫貧困、實現富裕是灘區人民的希望;搬離房屋簡陋、交通不便的舊村居,住進生態宜居、功能完備的新社區是灘區人民的夢想。山東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計劃總投資260.06億元,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5種方式,實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其中,外遷安置人口14.10萬人,就地就近筑村臺安置13.89萬人,筑堤安置15.97萬人,舊村臺改造提升安置5.11萬人,采用臨時撤離措施安置人口11.55萬人。
2019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山東要強化成果鞏固,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其中,緊盯“黃河灘”是重中之重。
截至2019年底,山東黃河灘區27個外遷社區全部開工,其中9個社區已搬遷入住,剩余社區年內主體結構全部封頂;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其中6個村臺安置社區已開工建設;99個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開工27個,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完工431公里。山東將確保2020年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遷建任務,力爭把每一個村臺、每一個社區都打造成美麗鄉村示范點,給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下一步,山東還將推動灘區實現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家園好、生態美環境優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2019年11月起,記者兵分兩路,行走千里黃河兩岸,到山東省沿黃七市多個灘區村蹲點采訪。記者走進灘區村莊,深入遷建一線,聆聽建設者們的故事,見證新時代下黃河灘區居民生活發生的巨變;記錄山東全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所做的努力,感受灘區群眾追逐多年的“安居夢”“致富夢”變成現實的喜悅。
破解世紀難題,終償安居心愿!如今的黃河灘區居民,再也不用重復“三年攢錢、三年筑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日子。搬上新村臺、住進新社區,一幅幅灘區居民安居樂業、產業振興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