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團隊將我國麻風防治經驗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為“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2019-12-15 來源:大眾日報 02版
□ 本報實習生 任 秀
本報通訊員 龐春坤
本報記者 王 凱
“中國有能力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12月12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副校(院)長、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張福仁教授,談起自己在印度尼西亞的所見所聞,仍充滿激情。
11月27日-29日,受印度尼西亞方面邀請,在科技部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的支持下,張福仁教授率項目組一行7人,出席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第4屆國際衛生健康論壇暨第14屆印度尼西亞國家公共衛生大會。張福仁教授作為全球5位受邀專家之一,作了題為《遺傳指導下的麻風風險度和治療反應預測》的大會主題報告,介紹本團隊在麻風易感基因和麻風治療反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應用體會。
隨后,張福仁教授及項目組受印度尼西亞國家衛生健康發展研究所邀請,深入當地麻風防治機構進行訪問,向他們介紹了中國麻風防治的有效做法、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11月29日下午,項目組驅車兩個多小時,深入社區為麻風患者進行健康查體,宣傳麻風防治科普知識。
張福仁介紹,改革開放初期,以原衛生部顧問馬海德博士為代表的老一代防治工作者,在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支持下,積極爭取國際援助。國際社會為我國提供了當時先進的診療技術、治療方案(藥物)、醫療器械和交通工具等物資,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麻風防治事業的開展,加速了中國基本消滅麻風的進程。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風控制中心張國成教授回憶,馬海德博士當時說,等我們有了更強麻風防控能力和物質保障時,我們要回饋國際社會,幫助麻風還在流行的國家,為消除麻風對人類的危害多作貢獻。
在阻擊麻風的過程中,我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防治經驗。近十年來,張福仁教授率領團隊聚焦消除麻風危害關鍵問題開展技術研發,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一是發現麻風遺傳標志物、研發高危個體篩查芯片,實現麻風的精準預防;二是發現麻風治療中的致死性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因子開發試劑盒,實現了麻風的精準治療,使我國麻風防治能力從“跟跑”到“領跑”。經過幾代麻風防治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已達到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標準,每年新發病例不足千例,2019年山東省僅發現8例患者。
“我們有能力向世界提供麻風防治的中國方案!”在世界范圍內,麻風仍在流行,是目前發展中國家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全球每年仍有20余萬新報告病例,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尼西亞約2萬例,居全世界第3位,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舉行。張福仁代表我國專家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學者在麻風防治領域取得的成就,用實踐證明麻風“可防、可治、不可怕”。張福仁教授及其團隊還受委派組建國際麻風防治研究合作/培訓中心,將我國先進的麻風防治經驗和技術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今年6月,“發展中國家麻風防治技術培訓班”成功舉辦,來自9個國家的22名專業技術人員接受培訓,讓麻風防治的“中國方案”更好地服務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
12月10日,第二十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簡稱吳楊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張福仁作為臨床醫學領域的6位優秀代表之一,以其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精神,獲得這項崇高榮譽。這標志著社會及同行對他在本學科領域突出貢獻的認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