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青島市民政會議近日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全省民政會議精神,總結青島市民政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步重點任務。
近年來,青島市民政局深刻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聚焦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1261”行動計劃,攻堅突破,進位爭先,全市民政事業發展成效顯著。獲評全國社會救助工作先進單位,社會救助處榮獲青島市人民滿意公務員示范單位;養老兜底保障、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等工作成效榮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城市、全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在《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城市能力指數報告(2024)》中,青島在政策措施支持度、財富儲備充足度、服務體系完善度、社會環境友好度、銀發經濟成長度全部五個維度的專項能力均進入“領跑級”級別,在綜合引領型城市榜單中位居全國第一。
聚焦共同富裕 全面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
青島市積極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創新“社會救助一件事”,搭建青島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集成民政、教育、醫保等12個救助部門28項救助事項,完善監測、預警、分發、反饋等功能。完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做好部門間救助信息共享和交叉比對,共享醫保、教育、人社等28個部門77類數據,將65.6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創新“物質+服務”多維救助模式,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為困難群眾開展心理救助、社會融入、照料服務、資源鏈接等精細化服務,實現從“供給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的轉變。2020年以來,青島市低保標準7次提升,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了69%、76%,每年開展臨時救助2萬多人次。
深化“物質+服務”多維救助,志愿者陪伴困難群眾到棧橋看海鷗。
青島市制定《青島市監護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規程》,聯合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等9個部門,組織兒童主任、網格員入戶,實現精準化保障、精細化服務。發揮好市、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工作網絡作用,督促落實家庭監護責任,加強流動兒童、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權益保障。開展全市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監測摸排和統計分析工作,對核對出的疑似兒童福利對象進行“全走訪、全核查、全建檔、全落實、全監測”,相關工作被央視新聞多次予以報道。2020年以來,青島市兒童福利保障5次提標,保障標準居全國前列。
開展“點亮童心”六一兒童節心理救助關愛活動。
青島市實現便民服務“跨省通辦”“全程網辦”。推動殘疾人福利服務與養老服務制度相銜接,解決以老養殘、老殘一體、一戶多殘等特殊家庭托養照護服務難題。高質量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工作,圍繞康復輔助器具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入開展創新試點,推動康復輔助器具在養老、助殘、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依托康復大學建設,培養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滿足更多殘疾人康復需求。2020年以來,青島市殘疾人補貼6次提標,惠及13.7萬人。
聚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加快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
青島市建立市、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老齡工作體系,強化老齡辦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職能,加強老齡委成員單位部門協同,推動老齡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12個社區入選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連續9年在青島舉辦中國(青島)國際康養產業博覽會,將其培育成為山東省康養領域的重要品牌。青島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將《關于實施愛老助老五項行動的議案》作為大會1號議案,從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實施老年助餐、實施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行動、口袋公園適老化建設改造、實施老年教育文化活動提升5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有效解決廣大老年人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
2024年中國(青島)國際康養產業博覽會。
老年人在李滄區九水街道延川路社區養老服務站參加吉他課堂。張鷹 攝
青島市的區(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共建有養老機構301家,其中醫養結合型284家。在鎮(街道)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35處,在村(社區)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養老服務站1313處。養老助餐服務普及擴面,建成老年助餐機構1400家,2024年以來累計服務1924.6萬人次。此外,青島市對1.8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獲得優秀等次,建成青島市養老服務促進保障平臺和智慧消防平臺。
李滄區九水街道延川路社區養老服務站,老年人在助老餐廳用餐。張鷹 攝
青島市促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建立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制度,實行評估結果全市互認,各部門按需使用;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和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協同,開展“五床聯動”試點,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質量;大力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多措并舉提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此外,選擇31個鄉鎮(街道)開展基層賦能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按照“一年鎮街試點,一年縣域試點,一年全域提升”的計劃,以點帶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養老機構聚焦加大醫養服務供給,提升照護能力。
聚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提升民政專項事務服務水平
青島市共登記社會組織10825家,占全省近1/6。發揮社會組織黨建品牌“島城紅帆”作用,修訂出臺《青島市社會組織負責人人選審核辦法》,選派23名黨建指導員入駐625家直屬社會組織開展指導幫促,成立黨組織163家,評選89個三星級以上黨支部、10個黨建工作示范點,基本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全市810家行業協會商會完成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青島市被民政部遴選為“十四五”行業協會商會新型綜合監管觀察點。出臺《青島市社會組織監督管理辦法》《青島市社會組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辦法(試行)》,完善各部門協同聯動的新型綜合監管機制,每年抽查檢查社會組織100家以上。此外,全市社會組織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213家,化解矛盾千余起。
山東報關協會黨支部為甘肅省蓮麓鎮捐贈生活設施。
青島市現有慈善組織106家,取得稅前扣除資格的有34家,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58支,開展慈善服務項目502余個,受益群眾20萬人次。11支社區慈善基金入選山東省“金種子”社區慈善基金,14個愛心企業、個人和慈善組織榮獲第八屆“山東慈善獎”,居全省首位。連續兩年高規格舉辦“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活動,策劃公益慈善項目,累計籌集慈善資金近2000萬元。在全國率先建立慈善組織綜合監管機制,會同公安等6部門對全市慈善組織進行拉網式摸排,將相關信息納入“智慧公安”政保平臺,實現全過程閉環監管。近五年福彩銷售總量及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山東省暨青島市第九個“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青島市加強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鞏固全國首批“跨省通辦”試點成果,完善跨區域婚姻登記配套措施,采取固定加流動方式開展登記服務,提升婚姻登記服務效率和質量,深度挖掘百年中山路、“影視之都”等文旅資源,安娜別墅、青島電影博物館成為“網紅”婚姻登記處。持續做好經營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及傳統墓葬點摸排整治工作,建設公墓數字化監管平臺,形成殯葬管理長效機制。獲批全國首批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單位,搭建流浪乞討人員AI識別應用,推動救助服務全覆蓋、均質化。
膠州市舉辦特色集體婚禮。
青島市進一步優化道路命名審批流程,加大城市新建道路的命名力度,深入開展異常道路摸排整治,徹查無名道路存在的盲區、死角,啟動非市政道路命名工作。推動實施“鄉村著名行動”,加快推進鄉村地名命名、設標、上圖、地名信息化、地名文化傳承保護、“青島鄉村好品”地名標識品牌建設等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結合青島歷史文化特點,推出《青島文化地圖》《青島地名志》《青島地名詞典》《地名里的青島》等一批優秀地名文化圖書作品,彰顯青島城市底蘊。
出版《青島文化地圖》《青島地名詞典》。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