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青島市位列副省級以上城市第八位。根據綜合得分,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廈門位列副省級以上城市前10位。
近年來,青島市立足“專精特新”主陣地,持續優化發展環境、營造發展生態、創新要素保障,著力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的“青島樣板”。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評估中,青島市在市場環境方面位列副省級以上城市前5位。其中,青島企業通平臺、“云端研發”新模式厚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沃土等做法被作為正面典型肯定推廣。
聚焦培優育強,厚植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根基
著力構建“專精特新+四新經濟”雙重賽道培育體系。青島市現有創新型中小企業312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835家(位居全省第一),累計認定專精特新“小巨人”190家(位居計劃單列市第三、副省級城市第八、全省第一);累計認定雛鷹企業826家、瞪羚企業343家、獨角獸企業17家,現有獨角獸企業14家(位居全國第五、北方城市第二)。
著力構建“大中小+上下游”共生共融的產業鏈條。自4月28日啟動了青島市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業服務行動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固鏈建鏈常態化行動,5月28日舉辦新能源汽車、氫能與儲能產業鏈專場對接會,圍繞構建大中小緊密關聯、上下游協作配套的產業生態,創新打造“產業鏈+鏈長+鏈主”的高效協同推進機制。著力構建“企業+平臺”一體式貫通創新的賦能網絡。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提升創新力。2019年以來,青島市小微企業技術改造累計扶持企業3270家,獎補資金14億元,撬動投資超80億元。培育建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青島市有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4家、省級8家。
聚焦強化供給,激發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活力
強化政策兌現。目前“青島政策通”平臺瀏覽量737.30萬次,匯集惠企政策超2.7萬條,兌付資金超過35億元,切實提升了惠企政策兌現質效。
強化融資保障。2020年以來,青島市針對民營和中小企業出臺了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融資租賃等財政支持政策,實施融資擔保補助政策發放獎補資金1.3億元,撬動融資擔保額度456億元;實施貸款風險補償政策累計為銀行機構置換不良貸款2.02億元;實施融資租賃業務獎補政策,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152.6萬元,租賃資產余額增長超88%,對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了顯著作用。
強化人才支撐。持續開展“未來之星”新銳人才引航計劃。遴選一批有望帶領企業成長為“瞪羚”“獨角獸”“小巨人”的核心技術人才,給予培養經費支持,充分釋放人才動能,加速構建產業發展新優勢。持續深化青島市民營企業產業鏈黨建聯盟建設。依托紡織服裝產業鏈、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先進高分子及金屬材料產業鏈等3個黨建聯盟,加快推動鏈上人才高效對接、鏈上資源高效配置、鏈上企業互利共贏。
強化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利用“一企一技術”賦能發展。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內部科研機構建設,積極爭創省、市級 “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深入開展“千校萬企”活動,積極組織企業與高校院所對接洽談,推動雙方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技術攻關、科研共享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強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主體地位。2023年,青島市成功入選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首批試點城市。兩年實施期間,將聚焦制造業領域四個細分行業,支持改造企業不少于600家,細分行業90%以上企業達到二級及以上水平,確保規上企業“應改盡改”、規下企業“愿改盡改”。同時打造100家深度改造標桿企業復制推廣,形成數字化轉型帶動企業創新發展的“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新生態。
聚焦深化改革,增強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動力
“國”“民”聯動,切實完善國企民企合作交流機制。建立國企民企合作意向清單,定期組織民營企業走進市屬國有企業,開放應用場景、開展合作對接,評選國企民企協同發展優秀案例,促進國企民企互利共贏、協同發展。雙向奔赴,持續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加強政企懇談會、政企面對面、青島營商環境會客廳等平臺協同聯動,特色化、精準化、長效化開展政企溝通交流活動,并建立健全訴求建議閉環解決機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企業服務,努力實現“解決一類問題、受益一批企業、助力一個產業”的目標。
下一步,青島市民營經濟局將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政策,切實發揮好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統籌協調調動各方資源,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十個提質增效”,聚力“培育、賦能、服務、保障”四項主責主業,著力在黨建引領、提振信心、優化環境、培優育強、建群強鏈、服務賦能、政企溝通、運行保障上實現“八個再突破”,持續推動全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