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六汪鎮的一片馬鈴薯種植基地里,處于盛花期的馬鈴薯莖稈健壯、葉片茂密,淡紫的馬鈴薯花隨風搖曳,仿若在為即將到來的豐收而翩翩起舞,青島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國棟,邊指導著種植戶李功明給馬鈴薯澆水施肥,邊給筆者展示著手機上一款名叫“耕簡單”的智能種地軟件,“現在種地不比從前,一切都實現了智能化,你看這款手機軟件就能對2000多畝耕地的溫度、墑情、微量元素、病蟲害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每七天一采樣,根據實際情況給耕地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一機在手就讓我們這些年輕的新農人實現了‘慧’種地!”劉國棟一臉自豪地說。
生于1987年的劉國棟,是土生土長的六汪鎮人, 生于斯長于斯,讓劉國棟對這片土地和看著他長大的鄉鄰鄉親,懷有深切的桑梓情懷,因此當母親勸說大學畢業在外工作的劉國棟,回鄉接替她繼續從事馬鈴薯種植時,劉國棟雖有不解,畢竟十年寒窗苦讀,就是要跳出農門,而母親卻硬要將他拽回農村,這是一番多么讓人費解的“逆操作”啊,費解歸費解,劉國棟還是當即辭掉了高薪工作返回了家鄉,那一年是2012年,風華正茂的劉國棟像祖輩一樣撲下身子,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土豆之花。
劉國棟在田間地頭收獲土豆
老百姓愿意跟我干,讓我很有成就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涉農業,對于劉國棟這位“農業小白”來說,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又是那么陌生,用劉國棟的話說:“那時的我連怎么給莊稼澆水、施肥、打藥都不懂!”為了迅速補上農業這堂課,2013年,劉國棟遠赴甘肅、內蒙古海拉爾等馬鈴薯育種基地,實地學習種植技術。在甘肅,劉國棟和種植戶同吃同住,收獲的季節,他和農戶一起每天凌晨2、3點鐘就爬起來到地里干活,一干就是8、9天,本來一個白凈的胖小伙,硬是被西北熾熱的驕陽和繁重的體力勞動,鍛造成了一名黑瘦的“西北原住民”。
在邊實踐邊學習中,劉國棟憑借著靈活的頭腦、開拓的精神、嚴格的管理,迅速將馬鈴薯的種植規模從6000畝,擴展到了12300多畝,種植版圖也從西海岸新區的六汪鎮、王臺鎮、理務關鎮、大場鎮等輻射到了膠州、高密、安丘、諸城等市,合作的種植戶從初期的20多戶,最多時發展到了5000多戶。
隨著輻射帶動的農戶越來越多,劉國棟成立了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剛成立那會兒,農戶都不愿意加入,認為制約太多,也擔心土地的權屬問題,后來我們探索建立起了‘田間生產檔案制度、成員培訓制度、財務獨立核算制度’三項制度,開辟了訂單收購?!捉稹?、項目投資分‘股金’、吸納務工領 ‘薪金’的三條渠道,從制度規范到報酬保障,讓農戶看到了我們合作的誠意,現在合作社發展社員158人。”劉國棟說。
合作社在甘肅、內蒙古建立了1200多畝的良種繁育基地,利用甘肅、內蒙古光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大等氣候優勢,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固形物含量,由14%提升到了21.4%;為提高馬鈴薯植株的成活率,善于動腦的劉國棟一改過去種植戶用草木灰拌種的辦法,和百事公司合作研發出了菌肥拌種劑,讓植株的成活率從85%提高到95%以上。劉國棟帶領合作社成員推廣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全程智能化監測等技術,讓看天憑經驗種地變成了現在看手機憑數據種地,實現了馬鈴薯種植的精準化、智能化,馬鈴薯產量也從2000多斤/畝,提高到了現在的5000多斤/畝,年總產量達到了24000多噸,合作社年銷售額4400多萬元,戶均最低收益5萬余元。
劉國棟與相關專家在田間地頭商討土豆種植技術問題
六汪鎮孔家莊村種植戶合作戶王可域說:“跟著劉經理干,我們省心又賺錢,沒啥成本,你看種子、化肥、農藥都是賒銷方式,我們只是按照標準種出來就行,合作社統一收購,遇到行情不好,還有保護價,反正我們只賺不賠!”同時為了提高大家的種植水平,2017年,劉國棟成立了農民培訓學校,每年開展兩次技術培訓,邀請專家、學者、技術骨干為大家上課,實地操練,截至目前,已培訓學員600余人。
有了保險加持,讓種地無憂
“其實哪有什么穩賺不賠的買賣啊,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填補漏洞而已!”劉國棟回憶起2017年發生的一場馬鈴薯高溫病,讓80%的土豆幾乎絕產,那場災難讓他現在想起仍然心有余悸,但因為劉國棟前瞻性地為12000多畝馬鈴薯投上了農業保險,才讓損失降到了最低。
2017年,青島市政府推出了農業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其中馬鈴薯保險費40元/畝,各級財政對馬鈴薯政策性保險按照80%給予補貼,其余20%由農戶自擔,看到這項惠民好政策,劉國棟歡欣鼓舞,“馬鈴薯保險是一種有益的農業保險政策,可以為農民提供風險保障,促進馬鈴薯產業的健康長足發展,馬鈴薯常見病蟲害有很多,比如晚疫病、早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粉痂病等,每生一種都讓農戶難以接受,何況合作社這么大的種植規模!”劉國棟說。
為了讓全體種植戶都能投上保險,劉國棟帶領合作社工作人員,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去給農戶做宣傳,但他們磨破了嘴皮子,卻是“熱臉貼在了冷屁股上”,大家對這項新政策都不感興趣,畢竟對于花錢去擔保還未發生的災難,農民認為是“打水漂”。無奈之下,那一年,劉國棟自掏腰包近10萬元為馬鈴薯投上了保險。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仿若是為了證明保險的重要性一般,2017年出現了多年不遇的高溫多濕天氣,讓合作社80%的馬鈴薯得上了晚疫病,發病期間,地里仿若被火燒過了一般,滿眼都是令人窒息的黑色,眼瞅著一棵棵收獲在即的馬鈴薯萎蔫、死亡,農戶們蹲在地里抱頭痛哭,就在這令人絕望的時刻,劉國棟拿到了政府和保險公司賠付的20多萬元,他趕緊將此賠付款一分沒留地分發到了受災戶手中,拿著這沉甸甸的“救命錢”,種植戶們幡然醒悟,真是十次說教不如一次覆舟之戒,雖然那一年劉國棟賠了160多萬元,但能用此錢買到一次“前車之鑒”也是值得的。從此之后,農戶們將購買馬鈴薯保險作為了必選項,合作社也走上了有農業保險加持的無后顧之憂的發展道路。
提高土豆附加值,讓土豆變成“金蛋蛋”
產品的質量和特色是市場的“通行證”。合作社產出的馬鈴薯個大、芽淺、表皮光滑、淀粉含量高,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采購商,經多方洽談貿易,劉國棟與美國百事公司(中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每年向該公司提供馬鈴薯20000噸,實現了訂單化生產。
憑借著高品質將產品打入了歐洲、俄羅斯等海外市場,一個個小土豆華麗變身成了能賺取外匯的“金蛋蛋”,劉國棟說:“馬鈴薯是一種既可做蔬菜又可做糧食的農作物,在歐洲,馬鈴薯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糧。據統計,全球馬鈴薯的市場需求量達到了300萬噸,而目前,全球的種植面積僅有40萬畝,產量100萬噸,距離300萬噸的市場需求尚有很大缺口,馬鈴薯的市場發展前景很廣闊!”
為了確保馬鈴薯的出口質量,在黃島區農業農村局和六汪鎮政府的幫助下,2012年至2022年,劉國棟先后投入了660萬元,鎮政府幫扶300余萬元,建成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恒溫庫,庫存量5000噸?!坝辛撕銣貛熘?,既能保濕又能保干,在儲藏、運輸馬鈴薯過程中,就不必擔心外界環境影響馬鈴薯的品質了,大大提高了我們合作社馬鈴薯的出口競爭力!”下一步,考慮馬鈴薯鮮果的保質期只有2—3個月,而馬鈴薯全粉的保質期達到了15年之久,劉國棟擘畫著要開展馬鈴薯全粉加工業務,提高馬鈴薯的商品附加值。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從事馬鈴薯種植的這12年間,劉國棟憑借著擴疆拓土的闖勁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將馬鈴薯產業發展成了當地的主導產業,劉國棟也先后榮獲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齊魯鄉村之星”“山東省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隨著榮譽傍身,也讓劉國棟深切感受到了職責在肩的壓力,“從事農業之初,滿腦子想的就是怎么能賺錢,隨著時間推移,我的心態卻發生了很大轉變,現在的我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能幫助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老百姓從事農業掙錢太難了,而我們的作用就是要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帶領老百姓‘土里掘金’,讓種地有賺頭,生活有奔頭!”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江玉萍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