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青島市北區人社局全力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奮力開創市北區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新局面。截至目前,已建成25家“就享家”樂業服務站。
就業機會“逛出來”
敦化路街道“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是由街道人社服務中心、萬達廣場聯合打造的,集政策解讀、求職登記、崗位推介、技能提升等于一體的社區級就業服務平臺,主要為周邊社區居民、商超顧客及門店商戶提供“家門口”就近就業服務,全方位拓寬就業服務半徑。
“平常逛街都是吃小吃、逛商店,沒想到還能學政策、找工作,能在商場里看到就業服務窗口,還是挺新奇的?!币幻磳厴I的學生表示,“還有幾個月就畢業了,正面臨就業問題,若逛街能把合適的崗位‘逛’到手,也是個好機會?!?/p>
敦化路街道依托人員密集商超等場所,通過走訪調查,精準把握商戶、顧客及各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將需求歸集、崗位推介、政策解讀等“專項服務”與“商業潮流”相融合,以“逛街式”的新型體驗,為不同群體提供“靶向”就業服務,實現人社服務精準嵌入,讓就業服務更多、更好地惠及轄區居民,讓群眾就業創業有門路、技能提升有渠道,切實推動“15分鐘服務圈”建設,不斷提升服務質效。
就業添技能,拓展新路徑
為推進“社區微業”三年行動計劃走深走實,遼源路街道深挖社區資源,精準摸排轄區居民求職意愿,以需求為導向,多方對接商家企業,推出操作技能簡單而且易學的技能培訓項目,創新打造社區“微工廠”模式。采取“技能培訓+鏈接資源”的方式,助力轄區寶媽、失業人員等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愿望。
花樣饅頭專業培訓
徐女士是一名寶媽,一直熱愛西點制作并通過微信售賣。自從社區搭建了“微工廠”平臺,徐女士就報名參加社區“微技能”花樣饅頭專業培訓,學成后徐女士在原來的西點經營基礎上拓展中式花饃經營項目,中西結合的甜品禮盒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母親節期間,各類訂單供不應求。在“微工廠”平臺的鏈接下,與在“微工廠”學習花樣饅頭專業的優秀學員簽訂代賣協議,讓轄區“寶媽”和失業人員學以致用,既實現了經營增效,又促進了就業增收。
作為市北區首個“微工廠”先行試點社區,目前已有花樣饅頭、手工編花等項目,通過為轄區居民提供供需匹配、專業服務、資源對接、政策扶持,搭建促就業、促增收綜合服務平臺,健全社區就業促進體系,為促進居民“家門口”近就業、快就業注入新動力。
微服務撬動“再就業”
在鎮江路街道海泊河社區,求職者可以將想法寫在心愿紙上,貼在心愿墻上,等待就業人才服務專員一對一幫助;創業者可以在青年驛站免費辦公或召開會議,與其他團隊共享資源,協同發展;失業人員可以通過“咖啡點亮老城區”項目現場學習觀摩咖啡師、烘焙師操作,學習相關知識,掌握就業技能;寶媽們可以通過新形態就業平臺,找到時間自由且沒有門檻的靈活性就業崗位……
作為青島首家“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海泊河社區根據居民多元需求,圍繞微就業、微創業、微組織、微技能等微服務體系,依托“1314”一生一世陪伴式就業服務機制,定點服務與巡回服務相結合,零距離為社區居民提供定制式服務,促進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創業。截至目前,帶動轄區內56人實現就業,14名失業人員成功創業。
移動巴士進街區,就業服務隨身行
臺東街道的“就享家”服務站是街區內的移動巴士,車上配有自助查詢機、職業指導專區及專門的就業人才專員,已成為步行街的人社服務“微窗口”。服務站自成立以來,不斷探索新模式,以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為目標,推動就業服務端口前移、重心下沉。
臺東街道的“就享家”服務站是街區內的移動巴士
整合“家門口”資源,實現高效服務。臺東步行街管委會、商會、創業基地、孵化器等平臺資源豐富,為此街道將資源集聚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比如:拿出十個處于黃金位置的攤位作為大學生“微創業”的試點;組織服務專員對夜市老板送政策。就業人才服務專員是基層人社工作的主力軍,他們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政策熟的優勢,通過提供基本服務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成為家門口、店門口的鄰里守望者。截至目前,服務站服務覆蓋步行街700戶商家、5000名從業者。
下一步,市北區人社局將建立公共就業服務矩陣,常態化、長效化發揮“15分鐘就業服務圈”實效,真正實現“人社服務零距離”。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辛小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