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創國內溢油回收行業、參與國標行標體系建設,到攻克產學研難關、實現技術迭代,布局產業鏈……青島本土企業光明環保今年牽頭實施了青島市“海上突發溢油高效應急處置裝備研制與產品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首次在國內實現了完全國產化,打響了海上溢油回收裝備“中國品牌”。錨定細分賽道,悉數38年的創業史,青島光明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展現了青島高科技企業的成長韌性與向海圖強的拼博姿態。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3年,掌門人何銳用三個關鍵詞 “涅槃、韌性、合作創新”進行了總結。作為中國溢油應急領域的開創者,光明環保以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為己任,引擎發展新藍圖。
涅槃重生:開創新行業 叫響“中國品牌”
聚焦我國溢油回收行業,圍油欄、復合式收油機、吸油氈……諸多耳熟能詳的產品都是由光明環保最早研發并命名。在突破吸油泵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光明環保已經研發出第一代國產輕型高效收油機,并實現了市場銷售。
時光倒退至1985年,成立伊始的青島光明應用技術研究所,骨子里自帶創新基因:敢為人先、勇于創新,開創了國內溢油回收行業。在此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光明環保,今年牽頭實施了青島市“海上突發溢油高效應急處置裝備研制與產品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2022-2024年),通過與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產學研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項目攻克了收油機核心部件吸油泵關鍵技術,首次在國內實現了該產品完全國產化。
“收油機是溢油回收領域的關鍵設備,泵又是收油機的關鍵部件,需要兼顧效率、可靠性、高通過性,市面上的傳統泵難以滿足。”青島光明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銳表示,之前企業投入大量時間、費用研發出凸輪轉子泵,性能符合要求,但自重大、成本高限制了應用場景。2022年在青島市科技局關鍵技術攻關專項資金的支持下,通過和院所流體力學博士團隊的合作,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新型流量泵的開發,彌補了市場空白。
光明環保今年參與的科技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溢油突發應急與風險管控課題”在瀾滄江進行現場驗收。
“該泵重量和體積較之前減少5倍以上,能大幅減少產品自重,因此能更好地滿足應急作業的需求?!蹦壳埃摫靡讶鎽玫狡髽I產品上,成果轉化及時高效,業內表示“整體水平媲美國外同等產品,助力青島叫響海上溢油回收裝備‘中國品牌’”。
韌性成長:參與國標、行標體系建設
溢油回收行業屬于小眾行業,產值相對較低,這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但這個行業又很特殊,一旦海上溢油事故發生,就必須借助專業溢油回收裝備進行處理,才能盡可能減輕海洋污染。
收油機是最常用的海上溢油回收裝備,由于國內長期未掌握收油機核心部件吸油泵的關鍵技術,我國需要進口吸油泵或收油機,其中,一個大型號的吸油泵價格大約60萬元。而突破了吸油泵這個最核心技術,就能讓國產收油機實現整體升級。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在此背景下,突破吸油泵關鍵技術、研發國產收油機迫在眉睫,國家、山東都在立項加以支持。
聚焦當下,何銳決定在海上溢油回收領域深化院企合作,科技助力海上溢油回收裝備,引領行業創新發展。而與光明環保并肩戰斗的海儀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一批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院所,60余年來,一直站在國家戰略需求的高度,推動海洋監測等裝備高端化、國產化發展。
正是在前期大量的積累下,海儀所的技術突破在光明環保實現了快速落地。經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中國船級社檢驗,其產品運行平穩,在平靜水域收油效率達97%以上。這在我國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整體水平能夠媲美國外同等產品。
光明環保自主研發行業首臺達到應用級別的化學品回收機,填補了行業空白
從開創到制定行業標準,光明環保已實現了從空白到10余個的突破,今年更是推動市場國際化發展的關鍵一年。何銳介紹,光明環保參與了國家標準《海上環境保護吸著劑的設計和選用規范》編制,即將發布的關于吸油材料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各一項。以推動國標、行業標準的體系建設為己任,光明環保得到了業界高度認可,“只有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才能保障行業的發展健康有序”。
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科研創新情況(部分)
合作創新:從“戰略”到“篤行”
中國溢油回收產品市場經過30余年的演化,行業經過數輪洗牌,已由藍海進入紅海。光明環保雖然在技術方面一直保持行業領先,但在草莽時期自然形成的粗獷企業架構和企業文化,讓光明必須自我革新。
從篳路藍縷初創期,到重新理解市場規則、尋找定位,光明環保把產學研合作上升到戰略高度,開啟多元合作模式,攜手多家院所研發并投入使用了多款新品,實現了核心部件和新材料的“雙突破”。
“光明環保能夠在溢油應急行業屹立將近40年,靠的就是篤行不怠持續研發新產品?!焙武J表示,明年企業將會對產品進行數智化升級,推動企業乃至行業的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在近日舉行的青島市海洋應急學術研討會上,何銳受邀作為專家代表發言,并提出“應大力發展海上應急設備和裝備產業,建設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應急隊伍和專家團隊,整合資源,培養人才,應對重大溢油事故處理,減少海洋災害損失”等建議,獲得業內一致認可。
何銳在青島市海洋應急學術研討會上進行發言交流
“聚焦于創造真正的價值,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變化,這是當代企業家應有的格局。”何銳認為加大合作創新的力度與精度,是當下企業打開格局戰略的必然選擇。
——【采訪手記】——
為海洋經濟時代貢獻“光明力量”
何銳告訴記者,近日《2023年全球海洋產業及海洋中心城市發展白皮書》最新發布,其中“海洋經濟”有了清晰明確的定位,“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
據世界銀行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有約60%的經濟體量來自于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從施羅德(Schroders)發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全球30個最佳城市大多是海洋城市,可見全球已進入海洋經濟時代。
“推動海洋經濟的第二要素就是技術創新?!焙武J表示,伴隨著中國海洋產業發展歷程,光明環保也從2012年進入了當下的轉型發展階段。青島作為一流的海洋科研強市,將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未來,我們也希望在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乘風破浪始向前,貢獻我們在海洋專業領域的‘光明力量’!”
——【企業觀】——
加快形成海洋應急“新質生產力”
當下,海洋應急涉及多個技術領域和產業體系,在政府管理架構中也分屬于不同部門,因此存在著技術復雜、風險高、指揮協調難度大等矛盾,亟需加大科技和裝備研發,推動政策法規和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創新。
在何銳看來,今年提出的熱詞:新質生產力,對自己觸動很大,這一個“新”就是指源自科技創新。在海洋應急產業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期,不論其態勢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盡快攻克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能否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起點在于“新”,關鍵在于“質”,落腳于生產力。不僅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而且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體現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要求,代表著未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光明未來一直在堅持做的事業初心。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上航運、海洋油氣開采、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業、海上新能源開發等行業都受到海洋環境因素的影響,海洋防災、海上安全保障、海上風險管控和災害處置等海洋應急事業地位日益重要,影響和制約著海洋經濟與海洋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情況的深刻復雜變化,將帶來新挑戰,更體現在新內涵的新質生產力,進而孕育或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看,加快形成海洋應急領域新質生產力,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姜姍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