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反映青島市海洋領域改革創新工作,青島市委海洋辦對青島在海洋機制協同、產業升級、平臺建設、政策集成、生態治理、國際交流等領域的部分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匯編成20項《青島市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改革創新案例》,于11月23日正式發布。
青島市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改革創新案例情況介紹新聞發布會現場
這些案例涉及海洋領域頂層設計、產業創新、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企業培育與項目管理、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國際交流與地方實踐,不少已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進行推廣。比如,“國信1號”養殖工船在國內首創“船載艙養”模式;“藍色自貿”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新模式獲評“2022年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典型經驗由山東省政府發文推廣;“藍碳創新實踐”獲山東省委改革辦推廣并上報中央改革辦。
海洋是青島突出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青島一系列海洋領域國家試點獲批運行,海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全國領先,一批海洋領域“大國重器”建造交付,全球航運城市排名逐年上升,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等高能級藍色平臺交流活躍,海洋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中央賦予青島“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的重任,山東省委、省政府要求青島在海洋強省建設中更好發揮“一核引領”作用,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奮斗目標,青島市委、市政府要求“形成海洋經濟一整套打法機制”。
本次改革創新案例的發布,可以視為青島市委海洋辦、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正在以體制機制的持續創新推動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開創新局面。
青島市正在加快編制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持續開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前瞻性謀劃推進一批海洋領域對上爭取的重大平臺、重大政策,穩步提升現代海洋城市能級和位次,向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加速邁進;搶抓國家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產業契機,謀劃出臺三文魚養殖產業扶持政策,強化青島深遠海養殖產業的先發優勢;加快編制《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打造鼓勵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這些機制和舉措將提升青島海洋工作的引領性和前瞻性,助力青島當好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的排頭兵。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發布創新案例并答記者問
附《青島市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改革創新案例》:
海洋領域頂層設計方面,共2項:
第一項:建立完善青島市委海洋委“十項機制”,加快構建大海洋工作格局。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委海洋辦貫徹落實市委提出的“像抓城市建設、抓實體經濟一樣,形成海洋經濟一整套打法機制”要求,創新統籌全市海洋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思路打法,建立了對標對表、事爭一流、重點攻堅、一線調度、過程管理、擂臺比武、亮績賽績、督考協同、獎優罰劣、賽場選馬“十項機制”,推動形成全市海洋工作一盤棋格局。
第二項:構建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指標體系,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海洋發展新路徑。主要內容是:青島市聚焦中央賦予的“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使命任務,瞄準“現代海洋城市”這一國內研究空白,聯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積極探索現代海洋城市發展路徑,在全國率先構建了由海洋創新潛力、海洋經濟實力、海洋開放活力、海洋生態魅力、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文化影響力等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45個三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用于更好監測、評估和指引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為國內現代海洋城市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提供了青島探索。
三次產業創新引領方面,共7項:
第三項:筑牢“平臺+技術+人才+企業”四梁八柱,打造中國水產種業北方繁育基地。主要內容是:青島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樹立大食物觀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建設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藍色種業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領銜開展漁業領域國家重大科研攻關,培育壯大現代種業企業,加強全國范圍產業技術輸出,努力將青島建設成為中國水產種業北方繁育基地。
第四項:布局千萬噸級養殖工船產業,打造深遠海養殖“中國名片”。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圍繞貫徹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發展養殖工船”的戰略目標,發揮國企資源統籌優勢,匯聚多領域科研和市場力量,高質量建設全球首艘10萬噸級深遠海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為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實現由“0”到“1”進階發展做出青島貢獻。
第五項: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合力鑄就“藍色藥庫共同夢想”。主要內容是: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中國藍色藥庫的指示要求,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堅持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探索建立“研發平臺全球化、研發投入多元化、研發產品市場化”運營模式,加快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的海洋生物醫藥協同創新基地。
第六項:創新海水淡化產業推動模式,向海要水貢獻“青島經驗”。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在全國領先將海水淡化水納入水資源統籌規劃和調配,健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構建覆蓋前端設計、裝備制造、綜合應用、項目輸出等全產業鏈體系,在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全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貢獻了青島經驗。
第七項:以“三聚”促“三成”,構建航運服務產業發展新模式。主要內容是:青島市錨定航運服務產業“港強航弱”短板,以《青島市航運服務產業發展工作圖譜》為工作指引,瞄準航運金融、船舶管理、航運經紀等領域精準招商,以“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懇談會”為載體,廣泛鏈接馬士基、挪威船級社、中遠海運、中國船東協會、上海航交所等160余家航運高端服務資源,營造航運服務產業優質生態。
第八項:搶占未來發展機遇,下好海洋物聯網產業布局“先手棋”。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將海洋物聯網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七大未來產業之一,建立市領導掛帥、部門推動、龍頭企業牽引的工作機制,用好海洋領域學科優勢、研發資源、產業基礎,爭取國家專項科技發展資金支持,搶占海洋物聯網產業發展先機。
第九項:推進三強聯動,加快三大轉型,積極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指示要求,著力打造集物流、商品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于一體的綜合樞紐港。2022年青島港貨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五位。
科技創新與人才集聚方面,共2項:
第十項:“產業+平臺+人才”一體化推進,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青島模式”。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創新“產業+平臺+人才”一體化人才集聚模式,制定青島市人才集聚行動計劃,依托重大涉海項目、重大科技平臺、創新性機制舉措等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構建起“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海洋人才工作新格局。經測算,2022年全市海洋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約103萬人,其中海洋人才37.63萬人。
第十一項:深入實施“海創計劃”,培育壯大海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出臺實施“海創計劃”,集中力量強供給、育主體、促轉化、抓改革。嶗山實驗室掛牌運行,擁有海洋種業、深海油氣等方向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市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增至502家,海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
企業培育與項目管理方面,共2項:
第十二項:實施“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18條政策,打造海洋企業梯度培育模式。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制定《關于實施“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的18條政策措施》,集成涉海政策靶向發力,實施企業倍增計劃,推動形成梯次躍動、良性互動、全產業鏈拉動的海洋產業發展生態。
第十三項:創新“全過程一體化”項目統籌機制,澎湃“藍色引擎”新動能。主要內容是:青島市不斷強化海洋領域“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鮮明導向,創新“全過程一體化”項目統籌機制,專題謀劃海洋大項目發展路徑,聚焦“六條賽道”開展圖譜化招商,建立完善“月調度、季講評、半年觀摩、年度賽績”項目推進機制,海洋重點項目“藍色引擎”動能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方面,共4項:
第十四項:聚焦“藍碳”創新實踐,推動藍色經濟新發展。主要內容是:青島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發展海洋碳匯、服務雙碳戰略”,在規劃指引、基礎科研、藍碳交易、海洋資源生態修復和保護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建設了農業農村部碳匯漁業重點實驗室,頒布了全國首個貝藻類漁業碳匯計量行業標準,推動成立自然碳匯研究院(青島),靈山島獲評全國首個“負碳海島”。
第十五項:多措并舉協同聯動,滸苔綠潮災害處置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堅持“立足于早、防線前移、降低規?!惫ぷ魉悸罚瑒撔戮毐O測、精準指揮、精確打撈、區域協同等綜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滸苔前端生物量,最大程度控制滸苔暴發規模。今年滸苔應急響應時間較近五年平均縮短了32天,上岸滸苔量較2021年減少約70.8萬噸、較2022年減少約7.6萬噸。
第十六項:“四海一家”聯防聯控,夯實海洋資源保護利用“警戒線”。主要內容是:青島市著力破解海洋執法多頭分散、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統籌海洋、海警、海事以及海岸警察四方力量,通過創新執法工作協調機制、執法信息共享機制、行刑銜接工作機制、聯合巡航工作機制等,構建了緊密型、常態化的“四海一家”聯合執法工作機制。
第十七項:念好全力突破“四字訣”,推動近海漁船減船轉產向縱深發展。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在漁船管理方面推出擴大減船范圍、降低污染排放、加大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改革舉措,今年全市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組織報廢拆解老舊漁船700余艘,減船轉產示范效應明顯,有力保障了漁業生產安全。
國際交流與地方實踐方面,共3項:
第十八項: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打造全球海洋治理“青島樣板”。主要內容是:作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宣示地,青島市以建設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為目標,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通過部省市共同打造國內唯一的創新型平臺——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進一步提升青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與水平,為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第十九項:探尋“藍色自貿”統計調查新路徑,助力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主要內容是:青島市充分用好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這塊改革試驗田,主動承接國家海洋領域試點任務,在海洋經濟統計、海洋人才儲備、服務涉海實體經濟等方面深入探索,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新模式等經驗在全省復制推廣,為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注入“藍色自貿”新活力。
第二十項:青島藍谷發揮涉海資源集聚優勢,加快現代海洋產業“三鏈”耦合發展。主要內容是:青島藍谷圍繞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加速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力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集聚海洋高層次人才,初步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三鏈”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初志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