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一直是資本市場的主旋律。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對資本市場積極定調,明確方向。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提出“吸引更多長期資金,活躍資本市場”,同時“金融強國”在中央層面首次提出,明確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金融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選擇的新高度。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下半年以來,在資金端,包括銀行、券商、基金、保險在內的金融機構紛紛以實際行動彰顯對資本市場發展的信心。
銀行方面,由中央匯金領銜增持,上市銀行相繼推出穩定股價措施方案,亦有股東出手護盤。券商方面,多家上市券商推出回購方案,還有券商股東宣布增持公司股份;基金公司及券商資管亦紛紛大手筆自購,且多以權益類基金為主。
具體來看,10月11日,中央匯金時隔8年再次出手,對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合計增持超4.76億元,并表示擬在未來6個月內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國有四大行股份。
同時,上市銀行也密集發布股東和高管增持公告,下半年以來,已有交通銀行、上海銀行、西安銀行、齊魯銀行、廈門銀行、瑞豐銀行、重慶銀行、滬農商行等多家A股上市銀行的董監高人員從二級市場購入自家銀行股票。
券商亦當仁不讓扛起“穩信心”的大旗,回購股票及股東增持公告頻出。8月底以來,包括東方財富、國金證券、海通證券、東方證券、國投資本在內的5家券商發布并實施了回購計劃,預計回購規模高達28億元。截至11月26日,上述5家券商已累計回購9.16億元,其中海通證券、東方證券已分別累計回購3.53億元、2.68億元,東方財富、國金證券也回購超億元。
西部證券也在11月2日晚間公告,收到公司董事長徐朝暉的提議,計劃以5000萬元至1億元回購公司部分股份。同時,西部證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陜西投資集團亦拋出增持計劃,基于對西部證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計劃在6個月內增持西部證券股份1億元至2億元。
公募基金及券商資管等機構也紛紛掀起自購潮,以“真金白銀”表達對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信心。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從各機構的實際行動看,近期不少機構在自購時選擇旗下權益類基金。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機構8月以來合計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已超20億元,其中有17家機構自購權益類基金的凈申購額超5000萬元。
具體來看,長江資管以3.2億元的凈申購額排名第一,國泰君安資管以2.25億元的權益類凈申購額排名第二,易方達基金則自購了1.7億元。此外,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金額超1億元的還包括南方基金(1.5億元)、華夏基金(1.45億元)、國泰基金(1.4億元)、交銀施羅德基金(1.2億元)和廣發基金(1億元)。
光大證券分析,當市場情緒低迷時,基金“自購潮”通常作為市場或將止跌企穩的積極信號出現。從自購資金特點看,這類資金往往青睞安全邊際較高的穩健型資產,當市場趨于底部時,權益類基金自購更容易密集出現。
保險機構方面也傳來利好。10月底,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實施三年長周期考核。海通證券非銀首席孫婷認為,該政策進一步加強了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將提高保險公司對長周期屬性投資的積極性,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的吸引力將提升。
就在昨日晚間,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公告,擬各出資250億元共同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根據公告,設立私募證券基金,可以進一步增加符合投資策略的長期投資資產。
證券時報記者 許盈
來源:證券時報網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