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深交易所股權融資“限流”的背景下,最近,北交所在券商投行圈成為一大關鍵詞。據記者觀察,一個月內已有多家券商不約而同的聲稱要發力北交所業務。有頭部券商甚至指出要“換賽道”,把北交所業務當成未來的重點來抓。
北交所“深改19條”釋放的諸多政策紅利,令市場對北交所的前景充滿期待。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北交所現有的市場容量還遠不能支持下一步在企業端的高質量擴容。
企業紛紛轉戰北交所
自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 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以來,滬深交易所IPO、再融資節奏開始趨于放緩。而在8月27日隨后幾天,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簡稱北交所“深改19條”),對北交所支持力度之大,引發了廣泛關注。一些長期關注新三板、北交所的業內人士認為,“深改19條”可以用“超預期”來形容。
董秘一家人創始人崔彥軍近日表示,自從北交所“深改19條”發布(尤其是有條件的企業未來有望不用掛牌新三板直接在北交所IPO)和滬深收緊IPO以來,我不再擔心北交所企業端的高質量發展,因為很多好企業都在申報和準備來北交所的路上。
一些企業則在這樣的形勢下,及時地更換了資本運作的賽道。今年11月10日晚間,麗珠集團公告稱,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變化、公司自身經營情況及未來業務的戰略定位,公司決定終止控股子公司麗珠試劑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事項。終止分拆上市后,麗珠試劑擬申請在新三板掛牌。未來根據資本市場環境及戰略發展需要,擇機尋求在北交所上市。
另據子沐研究統計,全國股轉公司最新披露的在審企業(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審核企業基本情況表(2023年11月10日))共計79家企業,其中就有5家A股IPO申報終止轉而選擇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而這5家企業均于今年內終止A股上市審核。還有8家企業還處于上市的輔導審核期。上述的15家公司累計占比達到18.99%。
子沐研究創始人劉子沐認為,雖然上市公司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擇機在北交所上市不是一個普遍現象,但近期一些上市公司的相關動作卻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這是滬深京三大交易所鼎足而立之下,企業對資本市場戰略調整的結果。
押寶北交所業務 券商宣稱“換賽道”
盡管“北交所熱”并非近年來首次出現,但目前北交所相對滬深交易所具備的某種比較優勢,已是客觀存在。
目前來看,北交所已進入建設的2.0階段,由于相對不受滬深市場IPO放緩限制,北交所也正為優質企業開辟第二條IPO通道。
就券商投行業務而言,北交所“深改19條”釋放的諸多政策紅利就足夠令人期待。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交所“深改19條”中與券商投行業務有關的改革包括明確了轉板預期。此外,“北交所深改19條”中指出,“在堅守北交所市場定位前提下,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中小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有分析認為,此提法是為北交所推出直接IPO留下政策的口子,未來一些優質公司(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等)有望直接通過IPO在北交所上市,不用先在新三板掛牌一年。
與此同時,今年券商分類評價的新變化也將在相當程度上引導券商重視北交所業務。在今年的分類評價中,對證券公司北交所業務開展情況賦予了更高權重,大幅提高了北交所業務專項加分上限,由原來的1分提高至2分。據了解,券商分類評價北交所業務專項評價的加分指標以保薦承銷業務為主,指標權重占比65%。
據記者觀察,就在一個月內,有多家券商不約而同的聲稱要發力北交所業務。
今年10月下旬,浙商證券官方公眾號曾發布公司召開北交所業務動員會暨“雙百行動”啟動會的信息。當時,還未正式就任的公司現任總經理錢文海在會上全面解讀了北交所業務的戰略性定位,梳理了目前公司的六大重點工作事項,并對公司全面推進北交所業務提出具體要求。
財通證券在11月初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對于機構提出的在一二級市場再平衡下公司如何應對的問題,財通證券方面表示,“結合浙江區域經濟特色,聚焦‘專精特新’企業,以新三板和北交所業務為重點突破中樞,深度融合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和全生命周期服務試點基地建設,制定《服務企業北交所上市攻堅專項行動方案》,致力于把北交所業務打造為公司投行特色優勢業務?!?/p>
海通證券深圳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最近表示,從“深改19條”出臺以后,與北交所相關的鼓勵政策非常明顯,北交所將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增量。因此,我們認為要順應監管的方向,提出要換賽道,換北交所,今年下半年對北交所儲備了一批優質的中小企業,北交所應該是明年非常重要的工作。
最近,一些券商的董事長甚至親自帶隊對擬在北交所上市企業進行對接。據浙商證券官方微信報道,11月10日上午,浙商證券董事長率隊到衢州偉榮藥化調研。在座談會上,偉榮藥化董事長表示,由于全面注冊制及市場監管行情變化,公司將由創業板轉向北交所上市。浙商證券董事長則表示,公司將全力為偉榮藥化進軍北交所提供服務與支持。
此外,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門相關負責人在稍早時間也向記者表示,“在滬深交易所IPO節奏整體放緩的背景下,我們現在對北交所的上市項目是比較重視的。”.
行業競爭已趨于激烈
北交所的前景有目共睹,市場參與者也是紛至沓來。從今年北交所上市企業的投行排名來看,行業格局已悄然發生變化,一些新三板、北交所業務具有傳統優勢的券商,市場份額正在被快速侵蝕。
例如,從北交所項目受理的角度,今年來申萬宏源的排名較2022年、2021年有大幅的下降(申萬宏源2023年、2022年、2021年保薦北交所項目獲受理數量分別為2個、12個、8個);相比之下,民生證券(民生證券2023年、2022年、2021年保薦北交所項目獲受理數量分別為6個、7個、1個)、浙商證券(浙商證券2023年、2022年、2021年保薦北交所項目獲受理數量分別為5個、2個、0個)近年來的排名大幅提升。
此外,今年來上市的近70家北交所企業中,由申萬宏源保薦上市的企業有5家,而去年全年由申萬宏源保薦上市的北交所企業多達9家,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申萬宏源保薦上市的北交所企業數量能否超過去年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年內由安信證券保薦的企業只有1家,而去年全年由安信證券保薦上市的北交所企業多達4家。這2家券商都是在新三板業務上有一定傳統優勢的機構。
相比之下,今年來,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保薦上市的北交所企業數量較去年有大幅增加,分別由去年的1家增長至今年的3家,由去年的1家增長至今年的4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北交所股權融資市場還有不少新參與者進入。截至今年11月19日,北交所年內公開發行并上市的受理企業達111家。其中多個項目背后的保薦機構為北交所開市以來首次申報,相關保薦機構包括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江海證券、世紀證券、聯儲證券、財信證券、甬興證券等。
北交所市場容量仍有待提升
各大券商對北交所趨之若鶩,一個隱憂則是,北交所的市場容量是否真的有這么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券商對北交所業務寄予厚望,然而現實是,北交所股權融資體量仍然遠不及滬深交易所。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1月19日,年內北交所股權融資規模為129.2億元,相比之下,盡管滬深交易所年內融資規模同比有較大下滑,但絕對值仍然高達8683.4億元,是北交所的67倍。此外,從目前來看,今年北交所的整體融資規模并未較去年有明顯增加。
從目前情況來看,券商能夠從北交所項目獲得的投行業務收入也遠低于滬深。據Choice數據統計,北交所新股的平均承銷保薦費用為1447萬元,明顯低于滬深市場。
此外,目前北交所的交投規模、活躍度也遠不及滬深市場。相應的是,北交所新股的發行市盈率要低于滬深市場。據統計,北交所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0倍左右,不僅低于此前滬深新股23倍的市盈率隱形紅線,更低于全面注冊制之后的發行市盈率水平。
在崔彥軍看來,北交所的市場容量要再上一個臺階,在投資端還有待提升,“雖然北交所最近交投日趨活躍,但我對投資端仍有擔憂?,F有交易量,遠不能支持下一步企業端高質量擴容,包括上市數量大幅增加,以及吸引體量較大的優質公司進行單體規模更大的發行(北交所IPO企業平均融資規模不到2億元)。”
因此,券商若想通過發力北交所業務來彌補滬深市場的缺口,至少從短期來看有不小的難度。
另一方面,在采訪中,一些投行人士對如今券商爭相發力北交所業務的現象持保留態度。某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指出,“現在肯定大家都往北交所這個口子涌,但大家都去擠這個賽道,并不一定是啥好事。”
而在某資深投行人士看來,近期不少券商追逐北交所賽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形勢所迫,“滬深IPO限流了,(券商投行)這么多人力閑置哪行,必須要大力推動去北交所上市。不過券商推動去做的事情,更多情況下,是有利于券商利益的事情,未必是有利于公司,也未必有利于市場?!?/p>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持續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今年北交所IPO比滬深交易所要樂觀,不少中介機構也在提出將積極發展北交所業務,然而在近一年時間內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卻不增反降。
近一年內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持續減少 截圖自:Choice數據
近10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變化 截圖自:Choice數據
據統計,在近一年時間內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仍然在持續減少,其中基礎層企業數量的降幅更為明顯,從去年9月末的4930家降至最新的4391家。事實上,自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見頂以來,此后的數年間掛牌企業數量就一直在持續減少。
對此現象,崔彥軍向記者表示,基礎層掛牌企業數量持續減少,是因為有很多企業在看到精選層和北交所歷次改革,自身無法享受到政策紅利,還要承擔掛牌公司的直接成本和隱性規范費用,從而選擇從新三板摘牌。實際上,近年來新掛牌公司的質地是在逐漸提升的,這可以從新掛牌公司的規模、所在行業、創新性、專精特新的比例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有不少觀點認為,盡管北交所目前時值政策紅利期,但高質量發展仍將是北交所遵循的路徑。
另外,從制度包容性而言,北交所也給券商投行業務和上市公司資本運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例如,上市公司子公司拆分上市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話題,相比滬深交易所,北交所對于分拆上市預留了政策窗口。
劉子沐向記者表示,北交所豁免分拆上市的政策要求。對于不滿足滬深市場分拆要求的子公司轉而選擇北交所,是唯一可以公開募集資金的戰略選擇。不過,他也認為,這種豁免并沒有明文規定,可能只是短期促進和建設北交所的政策空窗期。市場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豁免不是100%的,北方導航旗下的中兵通信在去年沖刺北交所時曾被否。
(記者 王海慜)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