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經歷過山車,在供給理順、產能不斷釋放和下游需求偏弱的影響下,碳酸鋰價格逐漸走弱。受此影響,鋰電池公司在前三季度業績普遍承壓,而龍頭公司保持了韌性,行業整體分化明顯。
而在國內內卷壓力和海外市場高毛利的驅動下,同時美國和歐洲市場強調本土供應鏈需求,產品創新和資本、技術出海擴張正在成為一、二線電池廠的戰略選擇。
電池企業盈利能力分化嚴重
具體而言,除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龍頭公司營收、凈利保持穩定外,大部分公司業績壓力明顯。按申萬三級行業分類,共有31家鋰電板塊公司。前三季度,有23家公司歸母凈利的同比增長率為負,其中孚能科技歸母凈利虧損15.63億元,同比大降463%。
孚能科技管理層在業績交流會上解釋虧損原因,“首先公司去年年底生產的高價電池產品在消化過程中會影響到盈利水平;國內客戶的盈利可能更多是受到產能利用率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排產情況不及下半年,所以單位產品的制費會更高,擠壓到毛利率?!?/p>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產業鏈了解,動力電池1Gwh的建設成本在億元規模,而前三季度,只有10家公司的歸母凈利超過1億元。除了寧德時代歸母凈利311億元、億緯鋰能歸母凈利34億元,其余29家公司歸母凈利均不足10億元,甚至21家公司在1億元以下,梯隊分化明顯。
從Q3單季度來看,全板塊31家上市公司,有8家公司增收不增利,5家公司營收、凈利環比雙降。其中,寧德時代因在第三季度計提了返利和匯兌損失影響,歸母凈利環比也出現了微降4%。欣旺達、國軒高科歸母凈利環比則分別下降39%、38%。
“鋰電池公司增收不增利,主要和上半年的碳酸鋰大幅度波動有關,以及部分存貨的資產減值損失的影響。而龍頭公司業績保持穩定,是因為其保持良好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產品毛利穩定,核心還是在于綜合競爭力的問題,包括技術、供應鏈管理、配套C端車的產品競爭力等。”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王陳東對記者說。
在碳酸鋰價格波動和今年下游需求偏弱的情勢下,鋰電產業鏈今年普遍在去庫存,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王陳東表示,“今年電池企業產能利用率整體還是偏低,寧德目前開工率在70%左右,比亞迪60%上下,二三梯隊企業利用率水平會更低一些?!?/p>
技術破局與出海擴張
供需是理解電池行業邏輯的關鍵。從需求端來看,下游的放量主要還是依賴新技術帶來的降本。其中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一直在引領電池技術的革新,這或許也是其營收、毛利率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
“在當前電池供過于求的狀態下,電池廠的市場份額,主要來自于配套車企在C端的產品競爭力;明年技術端的看點在于寧德的麒麟電池、神行快充;比亞迪的二代刀片;特斯拉、億緯鋰能的4680的放量情況,不過實際新技術的推進進展更多關注終端客戶的反饋及認可情況?!蓖蹶悥|分析說。
另外,出海也是現在國內電池企業面對內卷和追求高毛利率普遍采取的戰略。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10月13日發布數據顯示,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公司,海外市場規模正在以三位數的速度迅猛增長。
而隨著美國IRA法案和歐洲《新電池法》的出臺,海外市場都在加緊本土供應鏈的建設,資本和技術出海正在成為新選擇。
比如,國軒高科在三季報交流會透露,美國國軒已與伊利諾伊州政府簽署協議,并已完成本項目土地、廠房等不動產資產購買協議簽約;此外,其還計劃在密歇根州投資建設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旨在實現北美地區新能源動力和儲能電池核心原材料本地自主供應。
王陳東認為,“關于美國市場,IRA法案基本是去中國供應鏈,更多的是政治問題,不期待就不失望,先看寧德和福特的合作進展情況,能出口就出口;關于歐洲市場,歐洲本土的電池廠進展緩慢,國內的電池廠與材料廠,可以組團出海。另外,目前部分企業技術輸出形式出海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比如,早在2021年10月,孚能科技就與土耳其知名整車企業TOGG簽訂《合資協議》,計劃共同在土耳其設立合資公司SIRO。有媒體透露,SIRO已于今年3月底,建成投產了3GWh的模組和電池包(Pack)產線建設,即孚能科技從國內出口電芯,在當地制造模組和電池包后供應TOGG。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4月,SRIO在土耳其蓋姆利克(Gemlik)進行了電池工廠的開工建設,計劃于2026年投產并于2031年達到20GWh/年,且其還將建成研發中心,未來在孚能科技的技術支持下開發和制造新型電池。
(見習記者 鄧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