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指出,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商業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的通知》(財金〔2022〕72號,以下簡稱《辦法》)的相關規定,將《辦法》中經營效益類指標的“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3年周期指標+當年度指標”。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通知》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并對其投資管理提出了相關要求,主要目的在于:按照保險行業運營規律,增強資產與負債的匹配性,繼續引導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期穩健經營,防止因單純考核年度目標,出現突增業績、忽視風險的短期行為,鼓勵其進行長期投資、穩定投資、價值投資。同時,也有利于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
建立長周期考核制度
具體來看,《辦法》中經營效益類指標的“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3年周期指標+當年度指標”相結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標為“3年周期凈資產收益率(權重為50%)”,當年度指標為“當年凈資產收益率(權重為50%)”。其中,3年周期凈資產收益率采用近3年凈資產收益率幾何平均數,計算公式為。
此次通知的發布旨在引導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期穩健經營,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根據《商業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凈資產收益率此前在商業保險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占比8分,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凈資產平均余額×100%,而將“當年度指標”調整為“3年周期指標+當年度指標”相結合,意味著考核周期由原先的一年延長至三年。
一般而言,我國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考核主要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考核指標也以當年指標為主。以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為例,目前財政部每年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凈資產收益率(ROE)實施考核,ROE主要受資產回報率、負債成本率、杠桿率等影響。
事實上,在凈資產收益率上,考核周期較短可能會影響險資流向權益類資產,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險資本身具有長期資金優勢,兼顧短期收益和發揮長期資金優勢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可能會導致險資降低對權益類資產波動的容忍度,追求短期收益頻繁操作,既不利于險資發揮自身長期資金優勢,也不利于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此外,《通知》在投資資質、資金投向和內部管理方面也提出了相關要求。一是在投資資質方面。國有商業保險公司應當依法合規開展各類投資,遵守監管要求的償付能力、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相關規定,匹配自身投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和相關資質。二是在資金投向方面。國有商業保險公司要堅持審慎、安全、增值的原則,根據保險資金長期屬性,平衡好投資收益和風險,優化資產配置,保險資金要投向風險可控、收益穩健、具有穩定現金流回報的資產。三是在內部管理方面。國有商業保險公司要制定專門的投資管理制度,建立透明規范的投資決策程序,設置科學有效的投資風險評估體系,做好投資項目的盡職調查和可行性研究,加強投資風險管理、交易管理和投后管理等。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立長周期考核制度,可以促進保險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雙贏。拉長績效評價與考核周期,可以引導保險公司的長期穩健投資,提升保險資金運用的長期收益;同時,也有利于發揮險資的長期優勢,降低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減少出于短期投資業績壓力的跟風踩踏行為,有利于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倡導長期價值投資。
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仍有空間
近年來,政策端對于優質險資流向權益資產的比例不斷放寬,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到占上季末總資產的45%。但險資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仍然不高。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信息,截至2023年8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6.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21%,其中投資股票、基金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3.84%,占比12.94%,險資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相對較低。2016年以來,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基金的比例基本穩定在10%-15%之間。
目前,由財政部或中央匯金控股的保險公司主要有中國人民保險、中國人壽保險、中國太平保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中國農業再保險、中國再保險、新華人壽保險、中匯人壽保險等8家公司。根據2022年報披露信息,截至2022年底,上述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規模共9.37萬億元,占全行業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約34.74%。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為增量險資入市釋放了更大的空間。具體來看,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份股、科創板普通股和公募REITs中未穿透的資產,風險因子分別從0.35、0.45、0.6調整為0.3、0.4、0.5,投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上市公司股權,風險因子賦值為0.4。國泰君安劉欣琦團隊認為,適度降低權益風險因子有利于提升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從而提升權益配置的上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孫詩卉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