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連著東海,青滬攜手共進。
8月30日,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懇談會(以下簡稱“推介懇談會”)在上海前灘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本次會議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青島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辦公室、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聯合承辦。大會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來自政府部門、航運領域國際組織、代表企業、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等各方面約260人參加。
推介懇談會上,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陸治原致辭,并向全球廣大企業家、各界投資人發出“海洋之約”,自然資源部有關領導和國際航運機構的負責人現場致辭。會上,發布了青島市海洋人才發展環境及政策、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發展規劃(2023-2030)等一批具有首創性的海洋政策,圍繞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進行推介,舉行青島國際郵輪復航暨藍夢之星號郵輪首航發布儀式,簽署11項戰略合作協議和14個海洋重點項目。圍繞當前全球航運服務、船舶海工等領域熱點話題,10位行業頭部企業和機構負責人作主旨發言,為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助力獻策。
活動現場
以“?!睘槊剑鄿麛y手使命在肩、同頻共振
青島與上海,一個位于黃海之濱,一個身處東海之畔,分別是我國北部海洋經濟圈和東部海洋經濟圈的代表城市,共同肩負著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使命。此次青島到上海舉辦推介懇談會,既是一次海洋發展的學習互鑒,也是一次思想火花的交流碰撞。近年來,上海在發展國際航運貿易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是青島努力學習追趕的榜樣。
上海是國際知名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2022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730.3萬標準箱,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從2017年的1428.4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00萬億元,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力穩步提升。與上海相比,青島同樣具備良好的港口條件和突出的交通區位優勢,但在航運金融、國際貿易綜合服務、法律服務、交易服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方面規模偏小。
推介懇談會上,陸治原指出,青島是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獨特、產業基礎扎實、創新氛圍濃厚、生態環境宜居,特別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海洋港口條件優良,海洋產業發展迅速,海洋科研優勢突出,海洋文化特色鮮明,擁有向海圖強的廣闊空間。當前,青島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持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青島市將著力打造一流海洋港口,加快集聚航運、貿易、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資源,推動青島港加快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轉型。大力發展海洋制造業,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快提升船舶海工等海洋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塑造海洋產業發展新優勢。著力打造“藍色糧倉”,創新發展養殖工船、深水網箱等模式,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智慧漁業、海洋種業,推動海水養殖提檔升級。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發揮海洋重大創新平臺作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努力將海洋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持續優化海洋生態,強化海洋綜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美麗海洋。誠摯歡迎各位企業家朋友關注青島、投資青島,做青島海洋發展的“合伙人”。青島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廣大企業在青投資順心、創業安心、生活舒心。
活動現場
以“海”增勢,海洋發展亮點紛呈、蓄勢待發
海洋是青島的突出優勢和鮮明特色。今年以來,青島市組織舉辦了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北京)推介大會、海洋重點項目觀摩“亮績”“賽績”活動、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區(市)擂臺賽,完善了海洋工作的一整套思路打法。這次在上海舉辦推介懇談會,是青島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又一次嘗試,借助上海國際知名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這個“巨人的肩膀”,向全世界推介青島海洋發展優勢,吸引全球海洋高端航運業態和知名企業來青發展,擦亮“青島海洋”這塊金字招牌。
海洋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按照中央賦予的“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定位,2022年,青島明確提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和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目標,出臺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意見、五年計劃和三年行動方案,把發展海洋經濟擺在突出位置。會上,青島發布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圍繞海洋創新、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洋開放、海洋治理、海洋文化六個維度,創新設立了40余項具體評價指標,既為青島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提供了目標指引,也將對全國現代海洋城市評價提供有益參考。
海洋人才,是海洋發展的主力軍。青島是孕育海洋人才的“搖籃”,擁有20位全職住青涉海院士,海洋人才總量達37.6萬人。為推動更多涉海人才“近悅遠來”,會上發布了青島市海洋人才發展環境及政策,聚焦“人才強青”計劃和海洋人才集聚計劃,圍繞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觀測探測和海洋生物育種等四個領域,實施“以才引才”“平臺聚才”“企業攬才”“轉化助才”“服務留才”五大行動,以真金白銀的政策吸引集聚一批海洋領域領軍人才來青創新創業。
海洋平臺,是支撐海洋發展的重要陣地。青島匯集了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字號涉海院所、高校,涉海資源集聚度全國第一。2023年,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落地,著力打造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創新型平臺。會上,青島還發布了“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發展規劃(2023-2030),明確了“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的發展目標、重點工作等內容,加快海洋高能級平臺建設,為深化國際、國內涉海單位交流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以“海”匯智,各界精英齊聚一堂、謀遠共贏
海洋企業、海洋人才是海洋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大會以“青滬聯動 江海相融”為主題,邀請了國內外來自船公司、船舶海工制造、航運金融與保險、航運經紀與船舶管理、海事仲裁與法律服務、船級社等6個方面150余家行業頭部企業和機構參會,聚眾智、謀良策、開新局。
會上,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達飛輪船(中國)船務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必維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中國船東協會、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海海事大學、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航務周刊等企業和機構的10位嘉賓,圍繞當前全球航運貿易的熱點焦點話題作主旨發言,通過對話交流真知灼見,碰撞出一系列海洋發展的智慧火花,為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拓寬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拓辟了路徑。
中國船舶集團是世界最大船舶集團,是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干力量、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力量、海洋裝備發展的引領力量。中國船舶集團副總經理盛紀綱表示,海洋科技裝備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中國船舶集團在青島布局科研機構、造修船企業、船舶配套企業等16家,著力在海西灣構建船舶工業全產業鏈生產要素,推動優勢生產資源向海西灣地區聚集,支撐青島船舶工業經濟發展。下一步,將聚集海洋科技裝備、現代海洋漁業、傳統海洋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海上風電等領域,深入推進海洋產業發展,助力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
上海電氣集團是一家世界級、綜合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作為國內領先的風電整機制造商與服務商,連續7年海上風電裝機全國第一,持續引領海上風電發展。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金孝龍說,上海電氣在青島建設的上合風電裝備產業園項目首臺機組已于今年6月下線并正式投產,目前正將青島作為新能源產業的戰略重地、重要的產業基地和示范基地,未來將發揮自身在能源領域的綜合優勢,在青島打造現代海洋能源島,加快推進風、光、儲、氫、輸配電等產業的布局,攜手共創現代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樣板。
項目簽約現場
以“海”聚力,項目合作成果豐碩、前景廣闊
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產業在青島均有布局,這為青島海洋招商引資提供了優勢,為廣大企業和機構在青布局提供了場景。會上,一批重量級海洋項目簽約,青島海洋產業發展再添新引擎。
本次集中簽約分為戰略合作協議、海洋重點項目兩部分。其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1個,全部與航運貿易金融相關。從合作方來看,8個協議與上海機構或企業簽約,包括挪威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旨在通過與國內一流的航運服務咨詢智庫、互保組織、商會協會、金融機構、頭部企業開展合作,助力青島市現代航運服務業提檔升級。
本次簽署的海洋重點項目共14個,計劃總投資127億元,涉及海產品加工、海洋裝備、海洋環保、航運服務、海洋文旅、智慧海洋等領域。值得提及的是,上海是青島重要的合作方向,共簽約4個項目,集中在船舶海工裝備和航運物流領域,航運服務特色鮮明。例如,海上油氣鉆井平臺智能配套產業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打造集海上油氣鉆井平臺配套設備智能制造、運維智慧保障、海工技術原始創新研發平臺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又如,上海天地匯航運物流數字化平臺項目,依托天地匯現有航運物流全國領先優勢,推動青島航運物流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航運物流產業平臺。簽約項目中,不乏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引領示范項目,像鰲山灣海洋文旅項目,計劃總投資32億元,涵蓋特色餐飲、民宿、公園、酒店等業態,打造青島沿海最美旅游公路和休閑旅游目的地,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綜合旅游收入達10億元。
新使命激蕩人心,新征程催人奮進。青島市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聚焦“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和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全面增強向海圖強發展新優勢,努力為海洋強國和海洋強省建設作出更多青島貢獻。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