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7月8日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具體舉措包括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規范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等。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同日就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答記者問時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穩慎推進、統籌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逐步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市情、與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費率制度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互相支撐、共同實現。
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證監會制定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指導公募基金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業機構合理調降基金費率。
此次改革提出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其中,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部分頭部機構已公告旗下存量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降至1.2%、0.2%以下;其余存量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將爭取于2023年底前分別降至1.2%、0.2%以下。
7月8日,包括銀華基金等在內的多家頭部公募機構集體發布關于調低旗下部分基金費率并修訂基金合同等事項的公告。
“改革通過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市情,與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費率制度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與投資者利益更加協調一致。”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表示。
改革也將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規范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據了解,證監會擬逐步規范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將于2023年底前完成;同時,將通過法規修改,統籌讓利投資者和調動銷售機構積極性,進一步規范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預計于2024年底前完成。此外,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也“箭在弦上”,預計將于2023年底前完成。
此次改革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為主的基礎上,還將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前期,證監會已受理一批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近日,證監會又正式接收11只浮動費率產品募集申請,包括與基金規模掛鉤、與基金業績掛鉤兩類。
有利于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積極讓利于投資者,彰顯了公募基金的普惠初心,有利于促進行業與投資者利益一致,切實提高投資者獲得感。
“主要基金公司公告下調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費率與托管費率,是與時俱進、順意投資者與社會呼聲、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便y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基金評價業務負責人胡立峰表示,目前管理規模過千億元的基金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已經具備規模效應。從利率降低與行業發展規模效應角度看,公募基金的費用存在降低的空間。
隨著各項改革措施漸次落地,公募基金收費模式不斷優化。據測算,2025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將較2022年下降約26%,投資者投資成本顯著降低?;鹳M用整體下降,有利于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提升公募基金吸引力,更好發揮公募基金在居民財富管理方面的作用,推動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公募基金費率市場化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投資者獲得感,積極讓利投資者,推動公募基金行業在提升財富管理效應等方面發揮更大功能效用?!蓖趿⑿卤硎?。
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費率市場化改革也有助于促進銷售機構加強買方投顧團隊建設和買方投顧能力培養,更好服務于大眾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需求。
“對基金公司來說,費率改革有助于行業機構積極培育核心投資能力,持續加強投研、風控合規等體系建設,努力提升投資業績、做好投資者服務和持續陪伴。”匯添富基金相關人士表示。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市場預期,在費率改革影響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投研核心能力扎實、合規風控水平突出的優質機構將更具競爭優勢,有助于行業機構隊伍質量不斷提升,為公募基金行業更好發揮功能效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只有在保障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基金管理人投資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降低投資者成本,才能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預計核心投研能力和風控能力較強、長期投資業績突出的基金公司,以及部分采取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發展思路的中小公司,將在基金費率改革中受益。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業務負責人劉亦千表示,對于大中型基金管理人而言,降低費率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管理人的財務報表,但不會沖擊公司運營和投研能力建設;對于小型基金管理人而言,降低費率加大了其運營壓力,但有助于提升基金行業產品和業務創新力度,構建行業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行業生態。
在王立新看來,改革有利于吸引包括養老金、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解決公募基金長期資金供給不足、投資穩定性不強、長效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推動行業實現“總量提升、結構優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