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報披露已落下帷幕。截至4月29日,已有2772家深市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年報。公開數據顯示,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深市上市公司頂住壓力、搶抓機遇,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實體類公司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有效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2022年,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步提升,合計實現營業收入近20萬億元和凈利潤9278.8億元。其中,近六成公司收入實現正增長,超三成公司收入連續三年實現正增長;近八成公司實現盈利,超四成公司盈利正增長。深市公司總市值累計超34萬億元。
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
過去三年,深市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深市實體類公司(剔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較2020年增長34.69%和18.99%。2022年,實體類公司近八成實現盈利,約五成公司盈利正增長,324家公司實現翻倍式增長。
2022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突破1500家,總市值超22萬億元,創新藍籌企業和細分行業冠軍聚集效應顯著。其中,實體類公司“基本盤”穩固,全年收入和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分別為5.8%和5.4%。市值超千億元的公司有31家,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2.0%和18.2%,藍籌公司“市場穩定器”作用凸顯。在電子通信、醫藥生物、新能源等優勢領域涌現出一批諸如中興通訊、華東醫藥、橫店東磁等優質鏈主型企業,有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穩定。
2022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總市值超12萬億元,“優創新、高成長”的板塊特色愈發鮮明。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創業板公司的經營業績仍然保持較高增速,全年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0.4%和11.1%,近六成公司收入實現正增長,近八成公司實現盈利,為穩住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強保障。
實體企業經營造血能力明顯改善。2022年,深市實體類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合計1.8萬億元,同比增長15.8%,較上年提高11.8個百分點,維持了較高的盈利質量。
減稅降費措施助力企業輕裝上陣。2022年,深市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平均支付的各項稅費現金凈流出額為2.12億元,同比下降14%。
匯聚近130萬名研發人員
深市頭部公司引領作用凸顯。2022年,深市市值前100名公司收入與凈利潤均實現高速增長,平均每家實現營業收入688.95億元,同比增長19%,合計營業收入占比為35%;平均每家凈利潤61.08億元,同比增長13%,合計凈利潤占比為66%。其中,18家公司收入增速超過50%,24家公司利潤增速超過50%。
2022年,深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6600億元,同比增長近15%,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超2.5億元。其中,385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比亞迪、寧德時代、京東方A等6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0億元,立訊精密、格力電器等16家公司研發投入超50億元。
深市人才聚集效應顯著。目前,深市公司匯聚近130萬名研發人員,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超500人。其中,有313家公司研發人員數量超千人,比亞迪、美的集團、康龍化成、寧德時代等15家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突破萬人。
重點領域加速發展
深市公司在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集群化發展優勢突出,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目前,三大領域匯聚近1200家公司,數量占比超四成。2022年,整體實現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0%和13.3%,大幅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先進制造公司面廣質優,夯實“制造強國”發展基石。深市共有先進制造上市公司471家,市值合計6萬億元,占深市公司總數和市值總量的17.0%和17.3%,近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17.8%。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龍頭公司業績實現高速增長,蘇奧傳感和天海防務凈利潤翻倍。生物科技行業也有較好表現,凈利潤同比提升6.1%。
數字經濟公司持續創新突破,筑牢“數字中國”發展底座。深市共有數字經濟上市公司432家,市值合計6.6萬億元,占深市整體的15.6%和19.0%,近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11.1%。受益于市場需求擴大,物聯網、網絡通信和半導體行業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67.3%、28.7%和6.8%。
綠色低碳公司初具規模和特色,壯大“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力量。深市共有綠色低碳上市公司295家,市值合計6.1萬億元,占深市整體的10.6%和17.5%,近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達48.0%。2022年,綠色低碳領域公司表現亮眼,凈利潤同比增長66.7%。受益于海內外需求擴大,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持續高增,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30.9%。作為深市優勢產業,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高景氣,比亞迪全年產銷量翻番,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3倍,凈利潤同比增長4.5倍;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連續六年全球第一,凈利潤同比增長9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