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4月23日表示,對國家發改委移交的34個企業債券項目依法履行了注冊程序,同意核發注冊批文。4月21日,證監會、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劃轉過渡期工作安排的公告,6個月過渡期內保持審核機構不變、標準不變、托管交易市場不變,將企業債券注冊機構調整為證監會。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有關部門正抓緊修訂完善企業債券相關制度規則體系,為依法履行職責提供制度保障。
專家認為,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劃轉,有利于推動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協同發展,強化債券市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功能,助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護航企業債平穩過渡運轉
據悉,首批企業債券發行擬募集資金合計542億元,主要投向交通運輸、產業園區、新型城鎮化、安置房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5G智慧城市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產業領域。
根據公告,過渡期內有關部門堅持“穩字當頭、最小化變動”的原則,同時堅持過渡期“三不變兩調整”,護航企業債平穩過渡運轉。
“三不變”即保持審核機構不變,證監會繼續指定中央結算負責受理工作,指定中央結算、交易商協會負責審核工作;保持審核標準不變,公開發行企業債券的發行條件、信息披露及申報文件格式內容、報送方式等事項,按照現有企業債券相關規定執行;保持托管交易市場不變,企業債券仍在中央結算、中國結算登記托管,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掛牌交易。
與此同時,按照機構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據公司法、證券法、《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實施修訂后的證券法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有關規定,證監會穩妥作出“兩調整”。
具體來看,一是企業債券注冊機構調整為證監會,由審核機構統一報證監會履行注冊程序。二是企業債券的監管和風險防控職責,由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證券交易所、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業協會等依法履行。證監會將加強與國家發改委、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切實履行好監管主責主業,維護債券市場穩定運行。
理順債券管理體制
在業內人士看來,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劃轉意義重大,將有利于理順債券管理體制,推動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協同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貫徹實施修訂后的證券法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企業債券納入證券法規制范圍,實施發行注冊制。目前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在發行人結構、投資者結構、信息披露、發行條件等方面已大致趨同。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企業債券發行注冊制實施以來,形成了“1家受理、2家審核、集中注冊”的管理體制,即中央結算負責統一受理,中央結算、交易商協會分別負責審核,國家發改委在公告發布前負責注冊。企業債券的二級市場形成了“3個交易前臺、2個登記結算后臺、后臺間可轉托管”的市場格局,即企業債券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交易,在中央結算、中國結算托管。目前,存量企業債券共2900余只,存量規模約3.98萬億元(含鐵道債1.88萬億元)。
“多年來,企業債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思路進行管理,期限相對較長,以5年至7年為主,符合重大項目投資周期較長的特點,是企業籌集中長期資金的重要工具,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支持國家戰略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人士表示。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
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公司(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作出部署。
中誠信國際表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企業債發行審核職責劃入證監會,旨在理順債券管理體制,預計后續企業債發行條件、審核標準等將與公司債趨同。
中金公司認為,此前,企業類債券發行審批由三部門分別負責,銀行間交易商協會負責監管短融、中票等,證監會負責公司債券,國家發改委負責企業債券,此次調整后債券發行監管有望進一步統一。
助力債市功能更好發揮
據悉,證監會與國家發改委密切溝通協商,堅決抓好機構改革工作落實落地,更好發揮債券市場功能。
“兩部門把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劃轉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組織研究,無縫對接,本著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更好支持企業發展的原則,先設置過渡期,對過渡期工作作出安排,盡快啟動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劃轉相關工作,讓企業債券運轉起來,穩定市場預期?!睒I內人士說。
談及平移工作相關進展,該人士表示,一方面,證監會堅決落實機構改革有關部署,抓緊工作,能快則快,全力加強與有關方面溝通協調,做好工作銜接,確保盡快落地,確保不影響市場,不影響企業。另一方面,在過渡期內,證監會將按照國家機構改革部署的“統一公司(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的要求,堅持制度先行、規則導向,抓緊修訂完善企業債券相關制度規則體系,為依法履行職責提供制度保障。
市場預期,未來企業債券相關制度規則體系將助力債市功能更好發揮。“后續企業債募集資金投向或更為靈活,或增加調整資產結構、降低財務成本、支持并購和資產重組等用途,且隨著項目屬性減弱,債券期限有可能縮短,但短期內上述改變的空間有限?!敝姓\信國際表示,隨著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監管方式逐漸趨同,企業債券期限結構及用途等或有所調整。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