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以工代賑新版管理辦法3月起施行 如何“賑”出實效

    提供務工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工程建設、提高勞動技能——

    以工代賑,“賑”出綜合效益

    新修訂的《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將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很多城市居民可能對“以工代賑”這個名詞有些陌生。而對于上億農村勞動者來說,“以工代賑”則是實實在在提供家門口務工機會、獲得勞動報酬的好政策。特別是外出務工遇到暫時困難的情況下,老家的“以工代賑”項目,讓農村勞動者心里踏實。

    以工代賑在中國已實踐近40年。新修訂的辦法有哪些變化?如何進一步“賑”出實效?

    “工資一天一結,每天200元”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1984年,為幫助貧困地區改變面貌,國家動用一部分庫存糧棉布和中低檔工業品,支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基礎設施建設,開啟了新中國通過以工代賑開展開發式扶貧的序幕。截至目前,國家已累計安排專項資金(含實物折資)1850余億元,在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工資一天一結,每天200元。”談起在鎮里以工代賑項目上的工作,河南省盧氏縣朱陽關鎮村民袁建春算了算賬:一個月收入6000元左右,一年這樣的活計差不多能干6個月,僅這份家門口的零工就能掙3萬多元。

    盧氏縣發改委主任李青波介紹,盧氏縣在農村交通、農田水利、產業基地配套設施、人居環境等涉及“三農”建設中,把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融入到項目論證、施工合同、開工公示等環節,明確吸納務工群眾數量、發放工資標準等,確保以工代賑落到實處。去年,文峪鄉望家山果藥基地道路項目發放農民工工資120.06萬元,官道口鎮果嶺村以工代賑示范項目發放工資42.34萬元,勞務工資發放比例均占項目財政資金總額15%以上。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十三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累計投入以工代賑中央資金近300億元,帶動地方資金超過35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實施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22年,各地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和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已帶動超過500萬名群眾實現就地務工,人均增收超過8000元。

    “受新冠疫情等影響,農村群眾外出就業務工受阻。在此背景下,以工代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效緩解了縣域地區就業難題,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充分發揮了‘賑’的實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青寧說。

    勞務報酬占比提升

    隨著以工代賑擴圍,現階段以工代賑既包括使用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也包括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以及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實施以工代賑等。這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也對分類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新版《管理辦法》結合新需求、新變化,作出了調整。

    專門項目要求更嚴格——根據新版《管理辦法》,以工代賑項目特指使用發展改革和財政部門安排的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實施的專門項目,這類項目對組織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等工作都有嚴格規范,強調“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

    這一提法引起廣泛關注。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說,這是專門針對使用國家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響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發揮以工代賑項目帶動就業增收的作用,動員引導更多當地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盡可能多地為他們發放勞務報酬。

    對于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新版《管理辦法》并沒有提出上述要求,這類項目首先還是要確保項目質量、進度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主體工程建設及附屬臨建、工地服務保障、建后管護等方面用工潛力,盡可能多地組織當地群眾務工就業并為他們發放勞務報酬。

    勞務報酬占比提升——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的勞務報酬占中央資金比例由原規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發改局副局長丁德松介紹,這幾年,雷山縣在確保工程質量前提下,盡最大幅度提高勞務報酬占中央資金比例?!霸谖覀冏钚聦嵤┑囊怨ごc項目中,勞務報酬占比已達到30.35%,其中方祥鄉稻田養魚防滲工程建設項目吸納就業人員53人,支付勞務報酬37.65萬元,占項目報賬資金的37.65%?!?/p>

    專家分析,以工代賑本身是一項扶持政策,鼓勵引導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實現增收致富,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促進共同富裕。對于使用國家以工代賑專項資金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提高勞務報酬占比體現了這一政策的初衷。

    “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使用的是各有關部門專項資金,仍由各有關部門按行業規范管理,在這類工程項目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不是要將其變成以工代賑項目,因此也沒有對其勞務報酬發放比例作出硬性要求?!绷智鄬幷f。

    不僅僅帶來收入增加

    以工代賑,帶來的不僅僅是工資收入的增加。

    在新版《管理辦法》中,“技能培訓”被頻繁提及,包括以工代賑項目實施中的就業技能培訓等工作任務,由地方政府統籌相關財政資金及社會幫扶資金、企業投資等予以支持。實施以工代賑的重點工程項目所在地應統籌各類符合條件的培訓資金和資源,充分利用項目施工場地、機械設備等,采取“培訓+上崗”等方式,聯合施工單位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安全生產培訓。

    李青波介紹,在實施以工代賑過程中,盧氏縣積極推行“培訓+上崗”模式,立足農村低收入群體實際,給予一定培訓補助,開展技能培訓、以工代訓,去年以來已培訓3000余人。

    “通過技能培訓,以工代賑進一步擴大了‘賑’的實效。”林青寧認為,目前,許多地方在廣泛組織農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務工群眾參與以工代訓和勞動技能崗前集中培訓,有的地方瞄準務工群眾中低技能、弱勞力等特殊群體,開展生產技能培訓等,有效提升了農村低收入群眾依靠勞動增收致富的能力。

    除了就業技能培訓,不少地方還積極探索公益性崗位開發、資產收益分紅等賑濟新模式,讓以工代賑中央資金更直接、更廣泛、更長久地惠及脫貧群眾。

    “在盧氏縣官道口鎮6000畝有機水果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我們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務工、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等方式,帶動810戶群眾年增收1100余萬元。自去年起,每年還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106萬元?!崩钋嗖ㄕf。

    聚焦新模式,今后以工代賑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用于實施一批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廣“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管護崗位開發”和“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等綜合賑濟模式,進一步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以工代賑已由一項專項扶貧政策轉變為針對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口,集就業促進、基礎建設、應急救災、收入分配、區域發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幫扶政策?!绷智鄬幷f,地方政府應加大統籌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地方可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需求,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拓展賑濟模式,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記者 邱海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李賽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