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站在科技創新前沿、致力于解決行業“卡脖子”難題的專精特新企業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青島市政協委員、海創匯董事長劉長文
在今年青島市兩會期間,青島市政協委員、海創匯董事長劉長文建言:發揮青島大企業平臺優勢,打通大中小企業在產業、科技、資金方面的高速通道,建立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平臺,加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于聚焦專精特新企業的原因,劉長文表示,青島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實體經濟具備優勢。同時,青島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具有先發優勢,2022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51家,居全國前十,這讓青島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具備先天優勢。
對于如何助力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劉長文認為,應建立起三個平臺,以平臺賦能力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包括一個面向全市大中小企業的融鏈固鏈平臺、一個支持實體經濟的融資路演平臺、一個科技賦能平臺。
關于融鏈固鏈平臺,劉長文告訴記者,2022年在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的支持下,海創匯融鏈固鏈平臺發布了海爾集團各產業融鏈固鏈需求295項,舉辦各項融鏈固鏈活動11場,促成合作65項,有效推動了專精特新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他建議,政府可在此基礎上,引導推動其他大企業上平臺,發布產業需求,加快推進供應鏈的安全可控,促進本地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
對于融資路演平臺,在劉長文看來,就是要發揮青島的龍頭作用,帶動膠東五市實體經濟和資本的對接。同時,也希望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的市場化路演平臺發展,以加快實體企業的融資對接,推進資本和創新的融合。
在跨境科技孵化平臺方面,劉長文表示,可以利用青島的區位優勢,推動科技雙循環。具體來看,首先是建立海外離岸孵化器,定向預孵化優質項目,并輸送至國內產業加速器,打造科技產業化生態系統;同時,也要利用大企業全球資源的優勢,幫助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出海,拓展海外市場。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 高奕靜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