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聚焦青島市委“一二三四六十”目標定位和思路舉措,以“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為抓手,積極參與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牽頭推進重點低效片區(園區)開發建設。先行啟動市北老四方工業區、李滄區北客站及周邊區域等十個重點低效片區(園區)再開發,年度計劃攻堅項目228個(續建95個、新建133個),年度總投資額728億元。
工作中,創新實施“1+1+5”工作法,截至目前,十大低效片區在建項目207個,累計完成投資額666.52億元,推動重點低效片區(園區)開發建設起勢見效。相關做法得到省委李干杰書記肯定,批示“可將青島做法經驗向全省推介,在充分優化利用低效建設用地方面,其他各市都有較大潛力可挖”。
“1”——建立一套效率高、力度強的攻堅作戰體系
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總指揮體系下,成立市重點低效片區(園區)開發建設指揮部,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指揮,分管領導任執行指揮;10個重點低效片區(園區)分別設立專項指揮部,建立“1+10”指揮督導體系。實行工作月調度、季總結,市領導隨時專題研究重要問題,定期觀摩督導工作進展;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摘星奪旗”考核,形成頂格協調、協同攻堅的強大合力。
“1”——形成一張路徑清晰、方案明確的攻堅路線圖
密切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聚焦省“十強產業”和市24條重點產業鏈,優化調整重點低效片區(園區)涉及的17片控規,為各大片區分別編制《開發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功能定位,完成產業策劃、城市設計,確定運營模式、開發時序、支持政策,“一地一策”實施開發建設。如青島北站核心區,依托“高鐵+三線地鐵換乘”交通優勢,對標“虹橋樞紐”,正加快打造TOD樞紐型城市客廳。
“5”——突破五項重點工作
聚力征遷,保障項目用地。對重點區域進行整體評估、成片征遷整理,依法依規處置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最大限度保障被征遷居民和企業權益。今年以來,涉及征遷的29個項目均順利啟動,其中,市北區閆家山香里片區、城陽區雙埠立交橋周邊等多年難啃的“硬骨頭”,實現征遷掃尾清零;青島“最大的城中村”——嶗山區張村河片區河谷地帶12個社區,拆遷改造涉及約8萬人,總拆遷面積約320萬平方米,改造煥新后,將重點發展虛擬現實商業商務、文體休閑、居住配套三大功能,打造成為宜業宜居的“水脈智城”。
定向發力,加強項目招引。抓大項目招引、抓產業鏈延伸、抓新業態導入,編印《市重點低效片區(園區)項目推介手冊(2022)》,開展“云直播”招商推介活動,召開市場資源配置與央企合作對接會,今年以來,全市重點低效片區(園區)共簽約項目141個、計劃總投資2119億元,虛擬現實產業園、西海岸青島光電產業園等項目,為片區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多措并舉,加強資金保障。堅持政府引導,多方拓展資金渠道。各片區積極籌集資金344億元,市級加強財力保障,有力推動了安順路打通、青鋼外圍拆遷等重點項目建設。建立政府專項債和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儲備庫,16個項目獲得超過20億元額度資金支持,為片區開發提供強勁動力。
配套先行,提升片區品質。按照“先配套后出讓”的思路,先行啟動片區環境整治項目、基礎和公服配套項目,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實現資源、資本、資產的良性循環。今年以來,推動77個基礎設施工程開工建設,其中,老四方工業區中車項目借助工業遺產保護,先行修建機車公園,構建城市客廳;張村河兩岸片區,同步推動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海洋大學附屬學校、高壓線入地、市政道路等各類項目建設,確保片區配套齊全、環境改善。
政策賦能,破解片區難題。建立低效片區(園區)再開發“1+N”政策體系,允許重點低效片區(園區)單獨制定片區綜合地價;支持片區內“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納入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加強用地、價格、用能、信貸等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探索招商引資、保障房配建、土地出讓收入分配等層面配套政策;研究騰空土地高效利用實施意見;出臺促發展穩增長23條政策措施,推動破解低效片區歷史遺留“包袱”多、土地房屋征收難等突出問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初志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