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街道地處即墨主城區,轄23個居委會、187個居住小區、2133個樓座,總建筑面積831萬平方米,居住小區治理工作情況復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2022年以來,通濟街道深化黨建引領作用,將城市基層黨建與小區物業服務管理有機融合,以“凝聚治理合力、強化居民自治、提升物業服務”為目標,聚力打造“紅色物業”服務新模式,著力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水平。
志愿者清理小區衛生
即發陽光城社區位于文峰路719號,始建于2006年,共管轄55個樓座、2076戶居民6500人,小區雖然已有16個年頭但依然充滿活力,是即墨區垃圾分類、智慧社區等工作首批示范點單位。社區環境干凈整潔、鄰里關系和諧宜居、物業管理井然有序.這一切都離不開建“紅色物業”的功勞。
美麗整潔的社區環境
根據“紅色物業”工作統一要求,通濟街道以即發陽光城小區為“紅色物業”試點單位,創建“紅昊暖萬家”黨建服務品牌,以品牌建設引領社區服務提升。
同時,健全“社區—小區—樓棟”三級紅色組織架構,劃分小區黨建網格,同步成立黨組織,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帶動在職、退休、流動黨員參與“紅色物業小區”建設,更好做好社區服務工作。
整齊有序地停放電動車
電動車充電難一直是困擾居民和小區管理者的煩心事,一方面是必須充電的硬性需求,另一方面是無處充電的尷尬供給,居民只能將電動車運上樓或飛線充電,安全隱患令人提心吊膽。
居民電動車充電的難題,如何破?作為通濟街道首批試點小區,馬山新城社區黨委書記王偉決心帶領大家啃下這塊硬骨頭。黨委牽頭,聯合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共建單位一起,聘請專業人員,選址、協調、施工,小區36個充電棚、360個充電裝置終于安裝完成。
充電樁難題的破解,成為社區依靠黨建引領提升物業服務治理水平、解決百姓關切的一次有益探索。為此,街道以點帶面,深化聯席會議機制,由社區黨委牽頭,每月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吸納社區黨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共建單位的負責人參加,通過組織聯動、資源聯用、活動聯辦,有效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物業公司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居民的更多需求。
據了解,依托“紅色聯席機制”,即墨在馬山新城、德馨園等小區已試點建設完成370余處電動車充電樁的基礎上,又對御墅臨楓等、碩輝苑等10個小區進行調研選址,繼續穩步推進電動車充電樁建設,完善居住小區功能。
由于位于即墨主城區,通濟街道所轄小區數量多,且老舊的無物業小區不在少數,無物業小區的“失管”“無管”問題已成為社區治理的短板,普遍存在房屋漏雨、墻體剝落開裂、管道老化、道路破損、綠化不足、下水道堵塞、化糞池漫溢、私搭亂建等現象。
為此,街道以“紅色物業”建設為契機,推廣“國企+物業”服務模式,對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小區進行托管,實現“三無小區”的兜底式管理,有效解決單個老舊小區引進物業管理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目前,82個“三無小區”已全部實現了物業企業進駐。
同時,街道探索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六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社區黨委整合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報到單位及社區志愿者等資源力量,立足居民需求,組織開展服務活動,實現從黨員到志愿者、再到社區居民全面參與的工作機制,不斷深化服務職能,將物業企業轉變為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平臺,小區整體的居住環境、設施配套、管理服務進一步提升,推動即墨區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實習記者 毛梓軒 通訊員 于思瑋 于美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