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逐步深入,昔日的城市“疤痕”正在發展成為城市的 “亮點”,青島市持續探索著城中村改造與片區開發之間的聯動,突出地域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
規劃新版圖漸顯
城市中有這樣一處地方,低矮的平房、狹窄擁擠的街道、堆疊的物品,充滿了破敗感。這里被稱為“城中村”,昔日,也曾有過屬于它的“黃金歲月”,但隨著歲月和風雨的侵蝕,各類城市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青島市李滄區城市建設管理局
據悉,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開展,青島全市三年間計劃新啟動改造城中村71個、惠及居民4.9萬戶。
自今年2月份開始,青島市李滄區戴家社區正式啟動了舊村改造項目,短短兩個月時間內,267處宅基地實現了100%簽約和拆遷,成為青島市首個整村拆除的城中村,居民將在2025年住上安置新房。
隨著舊村改造工作的深入開展,破舊的村莊停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而新的現代化社區版圖正在顯現。
根據規劃顯示,戴家社區將新增多處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一所36班小學、一個9班幼兒園、區級游泳館、消防站、衛生服務中心、文化活動站等。
圖片來源:青島市李滄區戴家社區居委會
“未來青島市將啟動其他剩余城中村改造,因村施策,采取拆除改造和整治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啟動長澗、十梅庵、東南渠、板橋坊、曉翁片區5個村的舊村改造工作。計劃2023年在累計完成 6個村拆除的基礎上,再啟動曲哥莊 1個村的拆除,2024年累計完成 7個村的拆除工作,全面攻堅安置房的建設任務,同步啟動剩余河北社區的更新改造,實現李滄區城中村改造三年清零?!鼻鄭u市李滄區舊城舊村改造指揮部工作人員蘇晉國介紹。
統籌兼顧區域發展
記者了解到,除了戴家社區,今年青島市計劃新啟動改造城中村29個,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簽約并實施拆除,同步推進58個城中村改造續建項目。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區域規劃和統籌發展方面,青島市不僅局限于對村莊局部的整治改造,還將兼顧區域的改造與發展。
例如,青島市計劃用三年時間分批實施張村河片區剩余12個社區村莊改造,實現區域內現有“城中村”清零,并同步推進嶗山區華潤萬象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青島醫院、張村河南側配套初中等配套設施,一個賬本算大賬,以城中村高水平改造帶動城市面貌、人居環境、土地集約的“三提升”,保障拆遷居民有所居、拆遷企業持續發展、項目快速推進等。
其中,土地收儲工作承擔著城中村改造優先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土地資源,提升區域價值潛力等方面的職責。青島市土地儲備整理中心積極組織開展村莊土地調查配置更新,實施村莊土地配置更新,推動城中村改造。
“目前,青島市已完成55個村莊的土地調查歷史資料收集和數字化工作,形成電子手冊,同時,按照市城中村改造計劃全力推進李滄區首期13個村莊的土地現狀圖測繪定界及更新,4個村的土地現狀圖更新已全部完成,為城中村改造工作順利實施奠定基礎?!鼻鄭u土地儲備整理中心收儲三處處長秦觀明介紹。
改造與有機更新結合
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正壓茬推進,而改造后如何與城市的更好地融合發展正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只有合理的規劃、完善的配套設施、規范的管理、優美舒適的環境等,才能真正宜居,進而實現村莊向城市社區轉變。”青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宿天彬談說。
宿天彬指出,在城中村改造規劃設計中尤其要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除了要深入挖掘城中村歷史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點,彰顯地方文化特色,還應該圍繞城中村的歷史文化、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獨具特色的建筑風貌和環境景觀。此外,改造中要采用“繡花”功夫,開展綜合整治有機更新。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 在城中村規劃設計、建筑風格、形式、體量、色彩方面體現青島建筑風貌和人文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同時,城中村改造并不是一味的體現“高樓大廈”,而是應該在改造中延續記憶,傳承文化,衡量其未來的定位與發展。
“城中村的分類是多樣的,有傳統的帶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有與工業園區相融合的,因分類不同,改造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此外,城中村在改造后,應該與地域的發展定位相結合,如與工業園區相融合的城中村應該考慮其產業定位、土地價值要素等,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中村則更應該考慮其改造后的歷史價值。”青島市城市經濟學會會長、青島科技大學教授雷仲敏說。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于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