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劉大海:?走好生態和諧路 建好海上“藍色糧倉”

    “耕?!比f頃,更要“養?!比f年。海洋牧場是幾代人辛勤耕耘的結晶。切實維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推動海洋牧場建設走綠色發展、生態和諧之路,才能更好地守護海上“藍色糧倉”,建好海上“綠水青山”。

    海洋孕育了生命,也承載著資源。1.8萬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支撐起了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空間,孕育了一個個海洋牧場。當下,海洋牧場不僅成為我國藍色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成為沿海地區養護海洋生物資源、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然而,隨著海洋牧場建設的蓬勃開展,一些隱憂也逐漸顯現,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部分市場主體盲目跟風,導致海洋牧場建設增速過快,且占用海域資源規模過大。其二,人工魚礁區建設、管理不當,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一般來講,海洋牧場用海規模較大且建在開放海域,工程建造、牧場管理和環境監測等成本很高。近年來,為激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牧場建設,中央和地方給予了較高的財政扶持力度,也確實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但目前,針對海洋牧場尤其是其人工魚礁用海,沿海各地在用海審批上尚缺乏集約用海方面的配套標準。在有些地方,個別用海單位為享受項目補貼,盲目申請大面積用海。不僅如此,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一些房地產、港口物流等缺乏海水養殖經驗的企業也開始進軍海洋牧場。這種盲目跟風,不僅會導致海洋牧場占用海域資源規模過大、增速過快,還會對海洋生態環境及其他賴水產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海洋牧場并非一個單獨的用海類型,而是人工魚礁用海和開放式養殖用海的結合。開放式養殖用海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在養殖活動停止后,海域生態環境可逐漸恢復。但人工魚礁若不能科學投放,會改變局部海域生態環境,甚至直接破壞海域原有底棲環境。同時,人工魚礁區增殖放流的品種一般為海參、鮑魚等人工培育的常見經濟物種,可能會改變該海域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若此類海洋牧場仍采用與原有養殖模式相同的管理模式,繼續投放餌料、藥物等,還可能產生養殖污染,導致海域的富營養化甚至海洋生態環境異常。此外,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還可能會對海上礦產資源的遠期開發、航道錨地和海底管線等海洋工程的選址和選線等造成嚴重制約。

    海洋牧場是“牧場”式養殖方式與海洋生態的有機結合,生態效益是其優勢所在。筆者以為,唯有將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堅持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并重,才能推動海洋牧場從快速擴張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這也是中國海洋牧場建設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作用,加強規劃編制的協調性與科學性,重視海洋牧場建設的生態底線約束,以生態系統理念指導海洋牧場布局。其次,要優化完善海洋牧場海域使用論證內容,強化海洋牧場建設的生態影響評估,引導海域空間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再次,要推進跨部門的大數據整合共享,實現自然資源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共享海洋牧場的建設情況、用海信息、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數據等,提高對海洋牧場的管理監督效能。最后,要創新多元投入,充分認識并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比如,不僅要激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牧場建設,更需要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駕馭資本,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等。

    “耕?!比f頃,更要“養?!比f年。海洋牧場是幾代人辛勤耕耘的結晶。切實維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推動海洋牧場建設走綠色發展、生態和諧之路,才能更好地守護海上“藍色糧倉”,建好海上“綠水青山”。

    (作者:劉大海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