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行駛至貓頭山,極目遠眺,碧海映空,驚濤拍岸。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興,在近千公里的海岸線上,孕育出120萬畝的海洋牧場,年產量超過180萬噸,連續三十多年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這是威海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也是未來所向。
每年夏秋,威海愛蓮灣國家級海洋牧場都會迎來觀光旅游小高峰。駕舟踏浪,戲逗河豚,海中采摘,池中摸魚,鷗鳥為伴……海洋牧場里人聲鼎沸,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盡情體驗耕海牧漁的無窮樂趣,特色海洋旅游儼然已成為了當地漁民增收致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海上牧場海上平臺。王繼偉 攝(資料圖)
漁民老趙告訴記者:“我打了半輩子的魚,怎么也想不到再平常不過的漁家生活竟如此受歡迎。如今我年紀也大了,早就不出海打漁了。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洋牧場上,幫這些天南海北的游客們近距離親海戲水,更好地體驗我們漁家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威海積極對接消費升級趨勢,充分融入研學、民宿、體育賽事等新興旅游元素,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推動賣資源向賣風光、賣體驗轉變。
雖然每年接待游客可達10萬多人次,但旅游只是海洋牧場的一小部分功能。愛蓮灣海洋牧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牧場里的年養殖產量約40萬噸,產值約10億元。
秉承“生態、創新、富民”的理念,威海大力建設“資源修復+生態養殖+高質高效”的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以桑溝灣海洋牧場為試點,威海探索出“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發展水面、水體、水底立體養殖,單畝年收入是傳統養殖的5倍以上,預計可固碳11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2萬公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該模式被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向全世界推廣。愛倫灣海洋牧場的“零碳”智慧用能示范項目在微藻生產基地建成投運,成為山東之首。該示范項目利用光伏和空氣源熱泵等清潔能源,通過“零碳”智慧用能管理系統實現微藻玻璃大棚智慧用能、海帶育苗智慧用能等各部分的監測與協調控制。
這些只是威海全面推進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威海把海洋牧場作為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全方位提升海洋牧場建設水平,近三年整合各級各類資金13億元投向海洋牧場,帶動社會投入超過60億元,成功創建1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34個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同時,還成立了由13名院士專家組成的威海市海洋發展院士(專家)顧問團,與北京大學、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10多個高校院所簽訂了機構入駐協議,為海洋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未來,威海也將不斷強化“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蔽鍌€導向,推動海洋產業由資源依賴、規模擴張型向創新驅動、質量效益型轉變,走出了一條海洋經濟創新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來源:齊魯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