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海洋心·強國夢|什么是現代化海洋牧場?

    漁獵是先于農牧業出現的最古老的產業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古時期,人們“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獵鳥獸為“佃”,捕魚鱉為“漁”)。

    隨著社會的發展,漁獵逐步發展出漁業中的捕撈業和養殖業,成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人們靠海而生,結網育種,捕魚抓蝦養螃蟹;后來造船結隊,走向遠海,捕撈新鮮海產品。

    工業革命推動了科技發展,使得世界多國掀起了船舶制造的高潮。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出現了從“靠海吃海,看天吃飯”到“耕海種湖”“耕海牧漁”的革命性變化。

    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腳步,我國的漁業生產由一窮二白到1988年水產品產量高于1000萬噸,再到1990年水產品產量躍升為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2017年和2018年,我國水產品年產量均超過6400萬噸,全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約為46千克。

    然而,傳統粗放式漁業生產方式已導致我國大多數海域生態受損,隨之而來的是水產生物病害嚴重、養殖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創新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模式,實現生態健康、環境友好、資源養護,保障人海和諧發展,海洋牧場應運而生。

    人海和諧——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概念圖

    海洋牧場是指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建立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能夠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海洋牧場中的海洋應該是“綠水青山”、魚蝦蟹貝藻參應有盡有、海洋生物自由繁衍生活的蔚藍家園。簡單來說,建立海洋牧場就是人類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等方式在海底建“房子”,讓海洋生物有棲息繁殖場所,通過種植海藻、海草等改善海底生態環境,通過增殖放流豐富和恢復海洋生物資源,同時結合魚類行為馴化技術間接控制魚類行為,最終實現灘凈岸美、水清見底、藻草蔥郁、蝦壯魚肥的目標。

    世界海洋牧場的歷史變遷

    “海洋牧場”一詞最早提出于1971年的日本。1973年,日本在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上提出:為了人類的生存,應在人類的管理下,謀求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1978—1987年,日本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栽培漁業”計劃,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個海洋牧場——日本黑潮海洋牧場。

    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理念始于20世紀40年代。當時,我國海洋生物學家朱樹屏提出“水是魚的牧場”理念,倡導“種魚與開發水上牧場”。1965年,曾呈奎院士提出必須大力研究重要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的生長、發育、繁殖情況,以解決人工養殖的一系列問題,培育新的優良品種,使海洋成為藻類和貝類的農場、魚蝦的牧場,達到耕海的目的。

    1978年,曾呈奎院士提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構想,即在近岸海域實施“海洋農牧化”。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在海洋牧業的基礎上吸收了日本等國學者的思想,更加明確地定義了海洋牧場。

    1999年,陳勇教授結束日本留學回到大連海洋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就遼寧省及全國海洋漁業資源衰退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帶領團隊開展海洋牧場技術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海洋牧場事業的開拓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陳勇教授及其團隊在國內率先成立省級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發平臺——遼寧省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牧場為研究對象的研發平臺。

    2008年,我國有關海洋牧場的國家級研究課題——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國家海洋局立項。相關科研院所在大連獐子島海域開展了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的研發、集成應用與示范。

    為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推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促進海洋生物資源恢復與環境修復,我國大力推動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目前,我國批準建設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分布于遼寧、山東、天津、河北、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

    大連市獐子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大連市獐子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位于北黃海的大連獐子島海域,覆蓋海域面積達1600平方千米。該海洋牧場以出產蝦夷扇貝、刺參、鮑魚、海螺、海膽等綠色健康的海珍品聞名全國。

    該示范區堅持“研究良種、生產良種、經營良種”的發展思路,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和新品種育種開發技術不斷生產出各類優質海珍品苗種;在確權海域進行了功能區劃,主要包括蝦夷扇貝增殖區、鮑魚增殖區、刺參增殖區等,實現了產業和生態的和諧發展;遵循“生態是有生命的”文化理念,利用物理與生物相結合的方法、技術設置人工魚礁,營造海藻(草)場,修復與優化海珍品生活棲息場所。

    獐子島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優越的自然環境,通過海洋牧場的建設,使漁業資源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具有示范意義。另外,獐子島海域自然條件優越,許氏平鲉、大瀧六線魚、鱈魚等魚類數量多、個頭大,是發展潛力很大的釣場。

    青島市嶗山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青島市嶗山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位于國家5A級風景區——仰口風景區海域內,是我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示范區秉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發展理念,底播增殖大量海參、鮑魚、魁蚶等苗種,增殖放流數萬尾黑鯛、牙鲆等戀礁性魚類,并開展太平洋生蠔、櫛孔扇貝等海洋生物的水面網箱養殖。青島市通過大力建設海洋牧場,促進了生物資源的自然增殖,實現了高生物量狀態下的生態平衡,為各種海洋生物資源的修復和增殖創造了條件。

    另外,該示范區在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的基礎上,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海釣休閑漁業,緊密結合嶗山風景區的“游山”“民宿”等項目,成立了青島海泉休閑俱樂部、嶗山灣獅子島省級休閑海釣釣場等,加速推進休閑漁業的發展。嶗山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在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增加漁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海南省蜈支洲島熱帶海洋牧場

    蜈支洲島坐落于三亞市北部的海棠灣內,北與南灣猴島遙遙相對,南鄰亞龍灣,距三亞市中心約30千米。全島呈不規則的蝴蝶狀,面積約為1.48平方千米,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1100米,海岸線全長約5700米,其南部最高峰海拔約為79.9米。蜈支洲島具有豐富、獨特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

    蜈支洲島海洋牧場主要以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為目的,以增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為手段,以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為宗旨,最終通過“海洋牧場+旅游”的方式開展潛水、海釣等項目獲得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

    目前,蜈支洲島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礁體表面附著的珊瑚、貝類、藻類等生物種類達120多種,魚礁區魚類數量比非魚礁區高5~10倍。

    編委會主任:蔣興偉

    執行主編:趙建東

    2021年6月,“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建設海洋強國書系”出版。作為一套科普類圖書,該書系系統呈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洋科技創新歷程、技術攻關、最新成果等內容,是海洋意識教育、知識普及和海洋強國理念提升的科普讀本,是貫徹習近平海洋強國戰略系列論述和踐行“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要求的文化載體,是向青少年以及社會各界普及海洋知識、提升海洋意識的優秀科普讀物。

    這套書共分4冊,分別是《駛向深藍·縱橫九萬里》《挺進深?!摵揭蝗f米》 《耕海牧漁·奮楫千重浪》《定海神針·決戰新要地》。

    來源:青島出版集團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