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氣象的前世今生

    孔祥慧 青島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五年級 

    氣象變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11月27日上午我跟隨青版財經小記者團來到青島市嶗山區氣象局,開啟全新的科普研學之旅,探索氣象的前世今生。

    一進大院,映入眼簾的就是“人工增雨火箭發射架”。講解員老師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裝備向高空云中發射火箭播撒催化劑,人為干預增加降水量,從而解決干旱、森林防火等問題。每次發射大約需要二十枚火箭彈。

    在古代氣象科技早有萌芽,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代氣候預測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們沿用至今的重要氣象研究成就。可是古代人民是怎么了解氣象的呢?我們熟知的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他夜觀天象借東風,從而大獲全勝。這大概就是氣象知識在軍事上的典型應用吧。

    在樓頂的氣象觀測場,我們看到稱重式降水傳感器、降水現象儀、溫度傳感器、風向傳感器、氣象百葉箱、光電式數字日照計等儀器。通過這些儀器,可以自動化觀測降水量、溫度、濕度、風向、風速、日照時數等氣象數據,再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預測、確認,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天氣預報的制作發布流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氣預報中“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指的是“當天20:00-次日20:00”,這讓我又科普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點。

    今天的參觀采訪,我感受到了氣象科學的生動有趣,也了解到氣象對農作物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響。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研究探索氣象預報和氣候變化,因為他們的孜孜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氣象科技的蓬勃發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