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林慈恩)11月4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市應急局就2021年全市防汛工作情況進行通報。據了解,今年汛期,我市成功應對強降雨過程8次、臺風影響1次,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099人,全市大中型水庫、河道無一出險,無一人因洪澇災害傷亡。今年汛期呈現出汛期較往年延長、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局地降雨突破極值、工程蓄水明顯增加的特點。
據悉,今年汛期我市氣象條件復雜,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頻發,防汛任務較重。汛期較往年延長,今年汛期自6月1日開始,至10月23日結束,結束時間較往年汛期(6月1日—9月30日)延后了23天,防汛壓力也相應增大。
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從時間上看,今年降水量打破了“七下八上”的傳統規律。歷年“七下八上”平均降水量185.3毫米,今年“七下八上”降水量只有98.8毫米,比歷年少86.5毫米。今年8月下半月至汛末,降水量為369.1毫米,占今年以來至汛末時降水量46.5%。從空間上看,嶗山區東部山區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度市西南部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降水量最大點嶗山區蔚竹庵1760.0mm,降水量最小點平度市萬家411.1mm,最大點為最小點的4.3倍,地區差異較大。
局地降雨突破極值,9月4日至6日強降雨過程中,嶗山區平均降水量位列全省縣(市、區)平均降水量第一位,蔚竹庵、嶗頂、后旺澗位列全省縣(市、區)點降水量前三位,其中蔚竹庵水文站測得最大24小時降水量506.5毫米,為該站自1965年設站以來最大值。
工程蓄水明顯增加,受降雨影響,全市共17條主要河道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水,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庫(不含棘洪灘)共進水約24550萬方,先后有8座大中型水庫預泄或調洪,489座小型水庫中有300余座蓄滿溢洪。至汛末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庫(不含棘洪灘)蓄水42998萬方,比歷年同期多蓄12198萬方。
記者了解到,市應急局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汛指揮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應急部門綜合協調、職能部門專業支撐、防汛專家技術支持”的協同作戰工作機制。氣象部門成立汛期氣象服務領導小組,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預警提前量。水務部門切實發揮各類水利工程“攔、滯、蓄、排”等作用,先后發布洪水調度令20余次,派出專家組和工程搶險指導組20多個。公安部門及時部署警力加強前海一線、低洼地帶等重點區域巡查和警戒值守,出動交警加強對主干道和180處易積水路段的道路巡查和事故快處。自然資源部門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066處,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1次,推進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75處。海洋漁業、海事、文旅、城管等部門在臺風“煙花”影響期間組織海上5760艘船只全部回港,緊急關閉全部22處海洋牧場、7處涉水景區和9處海水浴場,有力地確保了水上安全。
全市各級共落實防汛行政責任人23名,明確水庫“三個責任人”(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巡查責任人)1548名,山洪災害易發區包保責任人711名。組織承辦了全省防汛防臺風綜合應急演練,拉動隊伍12支、900余人,動用各類救援裝備30余臺套。市應急局在現有應急指揮平臺建立防汛專題庫,匯聚493個雨量監測站點、37條河道、513座水庫、城市積水點等多個部門的防汛實時監測數據,整合區市和部門防汛隊伍、資源及隱患信息,形成全市“一張圖”,動態掌控全市防汛態勢。汛期根據天氣變化和汛情發展,及時發布防汛(防臺風)預警6次,發布山洪預警88次、山洪預警短信1.23 萬條,村(社區)啟動山洪預警廣播4次;堅持每周組織氣象、水利、水文、地質等行業領域專家開展會商,研判形勢、研究對策。重要天氣過程加密會商、滾動研判,及時形成會商意見,指導各級各部門有的放矢地做好安全防范。
下一步,市應急局將加快推進防汛減災智慧化建設,持續提升我市防汛減災救災能力,認真抓好新修訂的《青島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培訓和宣貫工作,健全防汛物資裝備采購、輪換、儲備長效機制,加強隊伍培訓和實戰演練,持續提升搶險救援能力。將防汛基礎數據納入應急指揮信息化平臺,不斷提高防汛監測預警設備智慧化水平,統籌推進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持續提升應急決策指揮能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