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金花”培育企業案例十
中國有句俗語: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對多數國人而言,豬肉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物,但在條件艱苦的年代,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吃上一點豬肉。時至今日,這句俗語應該反過來說:即使天天吃豬肉,也未必見過豬跑。許多人只知豬肉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卻不曾見過豬肉從養殖到進入市場的過程。至于“豬跑”,則變成了難得的鄉間野趣。
走進位于萊西的萬福集團肉聯廠,這家為萬千市民提供舌尖美味的肉制品領軍企業,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有別于普通養殖加工企業的獨特發展邏輯,以及近40年出口日本的市場檢驗和品質見證。
標準化生產讓肉食更安全
在肉聯廠生產車間內,記者近距離感受了萬福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產品質量管控體系。諾大的車間里光潔明亮,一臺臺現代化的設備有序運轉著,員工穿戴整齊的工作服神情專注的規范操作,一頭頭生豬很快分解成不同部位輸送到下一個環節,令人驚嘆流水線的潔凈和速度。
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國內肉制品行業知名品牌,萬福一直將食品安全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三十多年來,公司始終堅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嚴格按照國際先進標準發展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對生產、加工、質量監控、貯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實施嚴格的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對生豬屠宰加工車間,為了防疫和安全衛生的要求,公司專門將生活區和生產區通過圍墻進行隔離。
生產區域設有待宰間、隔離觀察間、急宰間、屠宰間、分割車間、無害化處理間、檢驗檢疫室等區域,并配有污水處理站和鍋爐房。為了防止交叉污染,廠區單獨設置了產品和生豬的出入口,運輸生豬車輛通過專用自動噴霧消毒后進入卸豬場地,生豬通過自動升降卸豬臺卸車入欄,卸豬場地配備有運豬車輛清洗間和清洗設備,做到全程防范病毒傳播。
為提高生產效率,近幾年,公司累計投資5000余萬元,先后引進CO2窒暈機、機器人自動劈半斧、中空放血刀、動態單軌秤、自動包裝機國內外先進的自動化生產加工設備,對原生豬屠宰加工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在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提高的同時,又保證了生豬來源可查、質量可控、產品可追溯,走出了一條肉品質量管理規范化發展的新模式。
產業化經營拼出大市場
青島萬福集團始建于1983年,曾是小縣城里名不見經傳的冷藏廠,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一個以肉類蔬菜種養加工銷售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位列中國肉類行業50強。
從2002年萬福集團被農業部等九部委認定為第二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后,公司便積極布局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農戶從事蔬菜生產。但隨著國內外市場形勢的發展,原來的“公司+農戶”的方式已漸漸跟不上市場的腳步,萬福集團便開始探索“公司+專業大戶”的模式,實行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與基地農戶的利益連結方式采取合同制訂單模式,與專業大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合同價收購,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保證了基地的穩定和發展。
同時,為確?;啬軌蛏a出合格的原料產品,公司專門成立了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基地部,對農戶從良種、肥料、農藥、技術指導到保護價收購實行“五統一”服務,從源頭上把控了產品質量。目前共帶動了1500多農戶從事蔬菜種植、5500多養殖場、戶從事生豬養殖;農業產業化經營讓當地農民真正嘗到了“甜頭”。
創新驅動產品多樣升級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能走多遠,決定了我們的經濟能走多遠,決定了我們的國家能走多遠,決定了我們的企業能走多遠”。
近幾年來,在出口市場比較穩定的情況下,結合國內市場需求,萬福集團不斷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在各體系建立研發創新職能部門,建立有效的可實施的研發創新體系。近年來先后研發了UU豬、焙煎牛蒡茶、速食蛋花湯、祛毒豬肝、經典鹽酥雞、美式雞柳、黑椒蛋塔、鹽酥杏鮑菇等100余個系列產品。并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目前,青島萬福集團下設分公司(分廠)20余家,擁有符合國家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擁有5萬噸大型低溫冷藏庫、萬噸恒溫保鮮庫及先進的生產加工流水線,建有2萬多畝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PIC五元雜交配套系良種豬擴繁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其中有兩個養殖場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標準化示范場,冷凍蔬菜對日本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有著近40年出口日本市場的品質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調理食品在日本市場深受客戶歡迎,其中,單一產品“壽司卷芯”對日本出口量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生豬屠宰廠年單班屠宰生豬100萬頭,單廠生豬屠宰量位居山東省前列,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廠;年加工各類農產品20余萬噸,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主要進出口業務遍布日本、歐洲、中東、港澳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民以食為天。如今,隨著條件的改善,老百姓在吃上越來越講究,也更加重視品牌。萬福集團加速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和肉制品加工牌,既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又為市民餐桌安全提供了保障,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也將自己的“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