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家芒福德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老城區是每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變遷,積淀著人文記憶。當歷史的鐘擺從古至今走到21世紀時,時代的變革促使“歷史的影像”在適應新時代發展思路中實現微改和更新。上海田子坊、成都的寬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等,都是歷史與新時代碰撞交融的產物。
如今,城市發展已經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舊城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課題。田子坊所在的上海市中心,那短短幾百米的泰康路,成為我國近20年都不容易復制的成功項目。南鑼鼓巷、永慶坊、三坊七巷等城市更新的案例,為城市的煥新點燃了引擎。
田子坊是上海弄堂的“代言人”,南鑼鼓巷是北京胡同的“課代表”……從歷史發展來看,弄堂和胡同已然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標志。里院,作為全國唯一、青島獨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青文化”的代表,也是青島百年風雨歷史的見證。在百年寧陽路街區,有8個里院,是記錄青島特殊歷史時期商埠口岸歷史與文化信息的重要樣本,也是重要的城市歷史和文化遺產。修繕后的寧陽路街區在今年夏天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市集”,創造了日均客流破萬人次的老城區市集新紀錄。
如今,寧陽路街區獲評為青島里院更新改造的“杰出青年”。作為目前價值要素最多、保護最完整、元素最齊全的里院群落,超過1.6萬平方米的濰縣路19號,在經歷了百年滄桑與洗禮后,也即將踏上城市更新的征程。未來,舊式與新銳、傳承與創新將在這里交融、匯聚,閃爍著光和熱,為青島里院的復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院北院修繕保留“原汁原味”
濰縣路之所以被稱為“二馬路”,是因為許多商店因在山東路,也就是如今的中山路北段上尋不到合適地皮,退而求其次開在濰縣路上,因而山東路被稱為“大馬路”,而濰縣路被稱為“二馬路”。
濰縣路曾是老青島商店鱗次櫛比的繁榮街巷。整體位于青島歷史風貌保護區,隸屬于中山路商圈,是青島市的核心地段。濰縣路19號改造更新項目范圍涉及海泊路以南、濰縣路以東、博山路以西、以北圍合區域,項目用地面積約94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057平方米,總投資約7.07億元,是青島最大的里院綜合體。
“比較特別的是,濰縣路19號的南院屬于青島市南區,北院屬于青島市北區,中間有一條小街作為南北院的分界線?!睋心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濰縣路19號里院分為南北兩院,以四方路相隔。南院是老青島的典型里院--泰興里,1920年建成,為極具特色的“L”型里院,空間形式豐富,在傳統里院的基礎上又有其獨特的形態。北院有天德塘、九如里、三多里等優秀里院建筑。北院各建筑布局形式有“一”字型、“L”型、“口”字形、“田”字型、“E”字形,形式豐富多樣,各具特色。其中,天德塘位于市北區博山路56號,是舊青島最大的澡塘,蓋成后樓高四層,設有電梯,開設女子部,男女家庭浴、盆浴的澡堂。解放后,天德塘歸飲食服務公司領導管理,1976年在原有四層樓的基礎上又加建兩層,五至六層樓為旅館部。三多里、九如里均建于1931年,由業主金升卿租賃,設計師范維瀅監工翻造建設而成,華豐恒營造廠施工,建成后均為商業建筑。
“濰縣路19號整體建筑層數為1-3層,局部4層,建筑多采用花崗巖砌基,墻面采用砂漿抹面,屋頂為坡屋頂,部分建筑檐口層次豐富,并有女兒墻裝飾,建筑整體風格造型簡約實用。”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管理研究院院長張立偉告訴記者,“整體的設計和改造對里院是一種保護性生產。南院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為'L'型里院建筑,這是青島老街區中唯一一處該形態的建筑形式,保護好這個形態是我們的首要問題。 為保護歷史風貌建筑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設計改造的施工過程中,我們最大程度保留原形。采用原工藝、用好舊材料,有機結合傳統建材與新型建材,針對老城保護性修繕實際,研究改進施工工藝和技術,充分展現青島獨特傳統建筑里院的‘原汁原味’。”
“北院建筑面積1.05萬平方米,為傳統‘回’字型里院建筑。北院主要是2-3層,整體的形式是‘回’字型、‘田’字型、‘日’字型等。我們根據它的特點提取了檔案館的歷史圖紙,拿到了當年的建筑做法。我們的建筑材料,比如墻面粉刷,都是根據歷史圖紙所記載的材料進行恢復的,具備歷史傳承的意義?!睋薪ò司值谒慕ㄔO有限公司濰縣路19號改造更新項目項目執行經理高小明介紹,“對于青島市老城區一些保護原則和政策,我們進行了詳細研究,派出了設計團隊深入現場實地考察,還有測繪團隊、三維掃描團隊,把整體的南院北院進行了整體規劃。同時,我們又去了檔案館和歷史城建館,把能找到的歷史圖紙和歷史老照片全部“提煉”出來,作為設計依據。”
“濰縣路19號一層下面主要是以花崗巖為主,有些不能拆。如果不可避免要拆改的話,我們會根據每一塊石材位置進行編號,再進行恢復,充分利用原有的材料進行修舊。有一些破舊的物件、破舊的建筑墻體,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進行適度更換?!睆埩ケ硎?,“老圖紙中規定的很多材料現在不太好買了,我們要去重新研發、定制,包括一些新型材料的研發成本。而且從事歷史建筑保護的專業技術工人也比較少,所以整體的成本要高于普通的修繕成本。測算成本的方式是根據安全等級來的。比如說安全等級是D級,就是危房級。根據安全等級的不同,加固的措施也不一樣,成本差價就不一樣?!?/p>
喚醒記憶老里院注入新活力
“濰縣路19號項目總共可容納80余個商戶入駐,目前已洽談200多家品牌,有簽約意向的大概16家,大多是本地非遺類項目,比如萬和春等青島老字號商家。其中,這16家簽約意向的企業中約有6家是從上海引進的。”據中建八局城市投資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濰縣路19號更新項目后期運營負責人蘇士淼介紹,“作為濰縣路19號的一部分,四方路承載了很多青島人的記憶。對此,我們考慮招引一些新興產業,比如文創類等年輕受眾比較喜歡的品牌。”在招商過程中,蘇士淼發現了一個特點,就是青島新興項目和傳統商業有很大區別,而且這種里院的招商難度也“不一般”?!氨热缥飿I條件相對受限,不通燃氣、門頭問題、層高問題、樓板的承受力等,有些餐飲品牌不一定能進的來,無形中就會隔絕很多品牌。相對來說,傳統商業更多符合物業的條件?!?/p>
“從商業角度來說,濰縣路19號是青島第一個啟動的里院類的項目。從國內城市更新的大環境來看,濰縣路19號是一個大片區化,證明青島可挖掘的潛力還是很大的。”蘇士淼認為,“我們想打造一個兼顧本地人群和外地游客消費的市場。除傳統業態之外,我們還會適當招引一些新興產業,形成一種文化沖撞,比如我們引進了陳小春的七爺清湯腩,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但是這種傳統文化載體還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找尋以前的記憶,所以招商更多的是以青島本地老字號品牌為主?!?/p>
“改造后的濰縣路19號定位為以文創生活、餐飲娛樂為主要業態的片區,將繼續深入挖掘青島元素內涵,弘揚匠人精神,發揮‘老青島’品牌力量,圍繞休閑娛樂、特色餐飲、藝廊展覽為主的業態,尤其是能夠吸引和聚集年輕人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招引國內知名商業品牌入駐,打造集購物、休閑、娛樂、文化為一體的獨具里院風格的商業綜合體。”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作為青島老城區風貌保護,與中山路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修繕傳統建筑喚醒歷史文脈記憶,導入品牌業態滿足時尚潮流需求。項目改造完成后,將打造為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熱門地,旅游和體驗式文化聚集地。新興文化創意街區,喚起不同時代青島人集體記憶。吸引五湖四海游客和網紅流量,為‘老里院’帶來新生機。”
老城區的文化厚度和歷史底蘊,是青島的城市特質。升級后的濰縣路將成為撬動西部老城復興的重要支點,市南區將按照打造精品工程、百年工程的標準要求,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大勢中找準坐標,重新對中山路周邊區域進行產業定位、項目定位、商業定位,讓老城區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國內對標田子坊和三坊七巷
隨著高歌猛進的增量時代向穩健成熟的存量時代邁進,城市更新已然成為“新常態”?!皩松虾L镒臃弧保乔鄭u濰縣路19號的目標。
“田子坊項目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蓖瑵髮W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徐磊青用“不可多得”來形容它。作為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泰康路還是一個馬路集市。后經政府引導及文創公司、藝術家進駐,田子坊成為了旅游及體驗文化聚集地。在改造中,整個街區沒有大拆大建,盡可能地保留了老建筑、老街道、老社區的風貌。
如果說,田子坊代表了我國早期城市更新的標桿,那么永慶坊的成功無疑是廣州城市微改造模式的樣板與里程碑。“以前走在永慶坊,街區人口老齡化嚴重,巷子里飄出來的都是中藥味?!睆V州的老百姓沒想到,在廣州老城區,永慶坊從一片破敗的居民小區搖身一變成為文、商、旅一體的現代化社區。這條被譽為最“廣味”的老街,承載著廣州千年商都的文化記憶。改造后既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又導入了產業,人氣漲了,年輕人回來了,老街也活了。
蘇士淼認為,“像上海田子坊、廣州永慶坊,都是我們對標的模板。但是對整個里院這么大的一個片區來說,從布局上更傾向于對標福州的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心城區的三坊七巷擁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范圍。作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建筑遺存,被譽為“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改造后的福州三坊七巷現在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寧陽路百年之后迎來銀魚巷
“城市更新需要一顆包容的心?!闭缧炖谇嗨f,“城市更新應該向社會資本開放,好的城市更新一定是多元力量撬動的?!贝饲?,為加快推進市南區西部老城區復興發展,市南區寧陽路街區項目曾首次采取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項目招商合作,為老城區復興發展創立了典范。
貫穿南北的寧陽路,寬不過7米,長不過255米,是一條僻靜的小巷。街區里多為傳統里院建筑,曾經開滿了貨棧、客棧,非常繁榮。青島首富劉子山、青島總商會首任會長傅炳昭、晚清軍機大臣吳郁生、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這些非富即貴的豪商巨賈、晚清重臣都曾在這里購地置產。然而,歷經百年的時光,不論是豪商巨賈的熱鬧和風光,還是里院人家的溫情和煙火,都和日益破敗的街區、岌岌可危的建筑一起在青島人的記憶里淡漠。
寧陽路街區以寧陽路和壽康路交匯組成,緊鄰青島火車站廣場。作為建設單位,北京度工在修繕前先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及建筑檔案資料,發現寧陽路在德占時期的德文名字叫“斯普林茨葉街”,直譯過來是“銀魚街”。于是,北京度工決定沿用“銀魚”,同時融入青島舊時的童謠“一二一、上街里”,將整個片區稱作“上街里·銀魚巷”,讓這個名稱既親切有趣又有了人文延續。
針對整個寧陽路片區需要維修保護的8個里院,北京度工“因地制宜”制定了保護措施和施工方案。北京度工團隊認為,一百年前的房子是針對當時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來塑造的一個物理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不能只是簡單的恢復老建筑原有的功能,而是必須使它們具備面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這樣才能有效延續老建筑的壽命,實現城市歷史文化的有效傳承。因此,在做好老建筑保護修繕的同時,北京度工團隊還注重功能升級。比如,針對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把二層部分木梁替換成鋼梁,現澆混凝土地面,實現了干濕分離的獨立衛生間;把原來所有的望板都更換成嶄新的碳化望板;非文保建筑的沿街木門木窗更換為斷橋隔熱鋁合金門窗,既堅固耐用,同時良好的密封性也更好地實現了保溫節能;采用大面積玻璃采光,讓原來陰暗的室內變得明亮舒適,也讓老建筑的外墻和門窗的新材料在相互對比中產生令人愉悅的交響……
城市更新的最好結果就是讓冷清變得火熱。寧陽路街區的8位“百歲老人”,在經歷了修繕更新后,煥發出新的活力。今年夏天,“上街里·夏日市集”在寧陽路銀魚巷開市,日均客流破萬人次,創下了老城區市集新紀錄。市集引進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以及青島本土共42家一線原創設計和咖啡品牌。其中,原創咖啡類12家、文創類18家、輕餐飲類10家、服裝類2家……不足150米長的市集,日均攤位總銷售流水達50多萬元,為青島下一步引進外地知名品牌參與活動樹立了口碑。
在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的組織領導和指揮調度下,市南區全方位融入全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大局,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