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動力。解放前,由于長期受帝國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殘酷統治,青島經濟近于崩潰,工業殘缺不全、商業服務發展落后、城市設施異常薄弱。
建國以來,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領域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在各個時期的方針、路線和政策,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為青島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固定資產投資由1949年的16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歷史最高峰7777.1億元。自2018年開始,受國家投資統計方法制度改革的影響,部分項目統計由項目實體工作量法轉變為財務支出法,因此投資總量有所下降,但依舊保持平均7%左右的增長態勢。
建國以來71年間,青島市著眼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力度,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超7萬億元,平均每年遞增25%,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百年來青島市投資發展階段性特征
縱觀百年來青島市投資發展,主要經歷了八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從1921年到1948年
解放前,青島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長期被德、日占領,1900年,德國膠澳總督府將青島城市性質確定為“海軍基地和商貿港口城市”,并逐步開始投資修建港口、鐵路、城市路網,給排水系統和造林綠化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取代德國占據青島,日占青島后,認識到山東是產棉大省及青島的良好運輸條件,自1921年開始,外商及資本家紛紛來青島投資開設大型紡織廠,日本鐘淵公大株式會社在滄口開辦紡織廠(后為國棉六廠),日本富士株式會社在青島開富士紗廠(后為國棉七廠),青島紡織業迅猛發展。
受地理位置優越性原因,在那個混亂不堪的年代,青島依然走在了全國前列,拿下了多個全國第一:1922年擁有了第一個帆船俱樂部,1924年建立第一個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1931年擁有了中國第一座天文觀測室,1932年建成第一個海洋館(青島水族館)。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島。在這一時期,青島除建設了監視設施和軍工企業外,城市建設陷入停滯。戰后的青島殘破不堪,整個城市百廢待興。
(二)第二階段:從1949年到1978年
建國初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間,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3.6億元,年均增長1.3倍。
解放初期,青島市工業生產落后,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遵循“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和“先生產后基建,先挖潛后新建”的原則,挖掘各方潛力,廣開財力資源,對全市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文教衛生事業及城市公用事業等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特別是建國初期,青島市幾個較大的棉紡織廠及卷煙廠設備陳舊,生產能力低下,產品的技術含量極低;機械、造船等行業僅限于修修補補,缺乏制造能力;化工、橡膠行業也不發達,產品品種落后單一。
加大生產性投入,盡快改變青島市工業生產及產業結構的不利局面,使之步入健康發展軌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矛盾。30年間,生產性投資18.9億元,占全部投資的80.1%。生產性投資的大量投入,為青島市的工業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逐步形成了輕紡工業為主其他行業相應發展的產業格局,這一時期也是建國71年間生產性投資比重最大的時期。
(三)第三階段:從1979年到1984年
1978-1984年,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31.9億元,年均增長20.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青島市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固定資產投資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集中財力、物力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全市規劃的重點項目紛紛落地開工。
七年間,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占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7.3%。杭州路立交橋、寧夏路大橋、青島港八號碼頭、流亭機場侯機樓等工程的推進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也為20世紀90年代青島市國民經濟加快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和重要保障。
(四)第四階段:從1985年到1992年
1985年-1992年,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217.2億元,年均增長23.5%。
1984年青島市被國家列為沿海開放城市,1986年成為計劃單列市,1989年重新調整城市規劃?!耙粋€中心、一個城市環、一個衛星城市群”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在“大青島”框架雛形的引領下,青島市投資領域推進了一批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濟青速公路、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西元莊--流亭高架橋等),同時注重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工業投資步伐,在完善和增強城市功能的同時,為青島市國民經濟經濟的飛躍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五)第五階段:從1993年到2002年
1993年-2002年,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2031.5億元,年均增長14.5%。
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青島市全面啟動了開發市區東部的發展戰略,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199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41.4%。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世界性經濟波動,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國家適時出臺了擴大內需、加快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繼續保持適度增長。2001年—2002年,青島市在繼續深化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同時,緊緊抓住加入WTO有利時機,提出了經濟重心“西移”的決定,固定資產投資發展再次駛入快車道,成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十年間,城市東西兩翼建設加快推進,投資方向圍繞加大產業投入和五四廣場、頤中體育場等市政公益設施和海信立交橋、東海路打通、福州北路等城市建設,1998、1999、2000年投資增速達到15%以上。2001、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實現384.4億元和478.3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9.7%和24.4%。
(六)第六階段:從2003年到2010年
2003年-2010年,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13556.8億元,年均增長23.8%。
2003年開始,青島市圍繞構建現代化國際大城市的目標和承辦奧運會帆船比賽項目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調整投資結構,以“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項目建設為重心,加快了海爾工業園項目及家電信息產業集群基地、招商局國際碼頭、北船重工、中海油、大煉油、麗東化工等工業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拉開了同三線青島段、城市快速路、流亭機場三期擴建、濱海公路、青銀二期、海灣大橋等公路建設項目序幕。固定資產投資呈現總量擴張,增速快步,結構優化的格局,在快速提升城市地位的同時,加速了青島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2006年開始,青島市圍繞“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上升期。
到“十五”末年的2005年,青島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03.3億元,增長45.6%,其中:工業投資755.6億元,增長45.9%,占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的56.2%;基礎設施投資209.7億元,占14.9%。2006年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采取積極有效的跟進措施,加快服務業投入力度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有效促進了區域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強了青島市對外輻射服務的能力。2006-2010年青島市累計完成投資10321.3億元,年均增長23.0%,三次產業投資構成比重出現積極變化,由“十五”末年(2005年)的2.1:56.2:41.7調整為2010年的1.1:42.3:56.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2004.4億元,每年增長34.3%,占青島市投資的比重為19.4%,比“十五”末年的2005年占比提高4.5個百分點。
(七)第七階段:從2011年到2015年(“十二五”時期)
“十二五”時期,青島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2.5倍,年均增長19.3%。投資結構調整優化,三次產業投資比例1.7:48.5:49.8。
“十二五”時期,青島市投資領域以“全域統籌、三城聯動”戰略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圍繞“轉調創”和“藍高新”發展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依托市委、市政府開展的“雙月奮戰”、“促進月”、“調穩抓”等活動,固定資產投資在持續“穩”增長中不斷由量向質轉型發展,為打造青島國民經濟“升級版”和“新強態”發揮了關鍵作用。
五年間,加快“一谷兩區”重點板塊、中央商務區、中德生態園、金家嶺金融新區等重點區域的投資促進;加快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車、比亞迪電動客車、工業及服務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清潔能源客車等轉型升級項目建設;加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平臺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進展;加快青鋼、海晶、堿業等老企業搬遷改造項目步伐;加快“十個千萬平米工程”高端服務業項目推進;加快地鐵等軌道交通項目帶領城市設施建設步入新時代。裝備制造業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得到重視和加強,分別完成投資5622.3億元和2949.7億元,年均增長26%和28.3%,成為帶動青島市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積極動力。
(八)第八階段:2016年以來(“十三五”時期)
“十三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穩步躍升至新的臺階,五年累計完成投資超2.7萬億,投資年均增長10.4%。尤其是經濟步入新常態,全國投資增速持續回落,青島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及增速仍然保持了副省級城市和山東省前列的水平。
有效投資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持續澎湃的經濟新動能、點燃發展新引擎的重要路徑。自2016年以來,青島市面對投資內外環境發生的根本性轉變,積極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用五大發展理念領航,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投資領域“供給端”,有效投資有效供給不斷落地見效,為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和高質量增長提供了強勁動能。
2019年全市投資增長21.6%,增速列全國主要城市、全省十六市第一位,創近七年新高。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但投資一直呈現正增長,全年新開工項目3500個,在建項目接近7000個,投資增長3.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十三五”時期,青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為著力點,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尤其是在一批“鐵公機”交通、重點區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閑設施等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項目帶動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速,城市功能品質得到全方位提升?!笆濉逼陂g,全市基礎設施投資比“十二五”時期增長41.8%;占“十三五”時期全市投資總量的比重19.1%,占比比“十二五”時期提升1.1個百分點。
二、交通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為小康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型行業,在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具有投資大、見效快等優勢。建國71年以來,青島的交通事業隨著建設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目標的確定迅速騰飛,1998年已基本形成陸??杖灰惑w的立體交通格局;“十五”以后,在推進大交通框架建設的構思下,交通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1949年-2008年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700億元,占這一時期全部基礎設施投資額的36.3%,之后每年基礎設施投資均占全市投資的20%左右。隨著近年來基礎設施投資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青島在“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全新城市發展戰略引導下,率先在山東省內進入軌道交通時代。全市航運中心、區域性航空樞紐、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和半島城市群“三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
(一)青島港位居世界大港前列
青島港作為我國第9個國際樞紐港之一,近年來始終堅持海陸雙向發力,海向增航線、擴艙容、拓中轉,陸向建陸港、開班列、拓貨源,助力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截止2020年底,“一灣兩翼”港口布局加速構建:老港區向國際郵輪母港轉型;前灣港區成為國內最大集裝箱碼頭群之一,建成投產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無人碼頭,開創了全自動化集裝箱作業的新紀元;董家口港區建成原油碼頭二期,形成億噸通過能力。全市港口生產性泊位114個(其中萬噸級深水生產性泊位89個),年綜合通過能力3.44億噸,集裝箱通過能力1301萬標箱;擁有集裝箱航線178條,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航線數量和密度居我國北方港口第一位。201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港口連通性指數顯示,青島港列全球第八、中國第四。
(二)航空發展站上新的起點
“十三五”期間,膠東國際機場建成并成為中國民航首批18個“智慧型機場”示范項目之一。截止2020年底,全市布局規劃通用機場7個,青島西海岸通用機場、平度舊店通用機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即墨高新區通用機場啟動建設,萊西店埠通用機場啟動項目前期工作。流亭機場共開通航線203條(其中,國內航線166條、國際及地區航線37條),通航城市126座。2019年,青島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555.6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40.4%;貨郵吞吐量25.6萬噸,較2015年增長23.1%,分居全國第16、第14位。受疫情影響,2020年青島機場客貨吞吐量大幅下降,全年約完成旅客吞吐量14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5萬噸。
(三)鐵路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十三五”期間,青榮城際鐵路、濟青高鐵、青鹽鐵路、董家口疏港鐵路、濰萊高鐵相繼建成通車,青島與半島城市群和長三角等地區聯系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濰萊高鐵通車運營,結束了平度不通高鐵的歷史,青島實現了縣縣通高鐵。紅島站、青島西站、平度站、萊西站先后建成。在全省率先開通了區域間市域(郊)列車(“青島北-青島西-董家口”)。全市境內鐵路總里程66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8公里、快速鐵路154公里、普速鐵路284公里),較2015年增加367公里,增長122.74%;基本形成了聯通北、西、南三個方向的放射型鐵路網布局和青島站、青島北站、紅島站、青島西站為主的四站鐵路客運樞紐格局,構筑起集約高效的鐵路運輸網絡體系。
(四)公路網絡體系日益完善
“十三五”期間,我市相繼建成S19龍青高速二期工程、G20青銀高速青島段拓寬工程、S62新機場高速等項目,高速公路“三縱四橫五連”格局基本形成;實施G204(膠州城陽界至省道219段)拓寬、G228藍谷核心區段拓寬等8個重點建設項目,普通國省道的通行能力有效加強;完成沈海高速、前灣港區二號疏港高速、G204城陽即墨界至國學公園段、S310躬崔路萊西萊陽界至國道204段等13個重點大中修工程,國省道公路優良率達到90.04%,較“十二五”末增加兩個百分點;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公路建設養護4066公里,形成暢通便捷、安全優質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完成2473個行政村的通戶道路硬化,基本實現“戶戶通”。截止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52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65.4公里,居副省級城市第4位;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2227.7公里,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基本構建起以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為骨干,農村公路為基礎,布局較合理、結構較完善、設施較齊全的公路網絡。所有鄉鎮實現半小時上高速,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全面形成。
三、民生工程穩步推進,促進小康建設蓬勃發展
(一)市政公共設施不斷完善
建國初期,青島的道路和橋梁陳舊破損,市區道路僅243公里,道路面積206公里,到1977年末城市道路長度升級到394公里,道路面積擴建到362萬平方米,但路面基準較低,難以承擔起全市交通運輸的重任。自1978年開始,青島先后進行了多條道路的拓寬,并建設多座高架橋,使青島市政道路建設不斷躍升至新的臺階。2007年,青島城市道路總長度3288公里,2019年達到6315公里,比1949年增長26倍,比1978年增長15.5倍。2019年的道路面積10227萬平方米,比1949年增長49.6倍,比1978年增長27.8倍。市政道路的發展,也帶動了公共交通網絡和出租車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十五”以后,貫穿城市道路之間星羅棋布的公交車輛和出租車輛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全面解決了“乘車難”問題。2020年,青島公共汽電車10731輛,比1949年增長335.3倍,比1978年增長26.3倍;2020年客運總量67528.7萬人次,比1949年增長193.1倍。2020年全市擁有出租車營運車數11650輛,比1980年增長242.7倍。
(二)學校建設蓬勃發展
建國初期,青島全市僅有山東大學一所高校。為提升國民素質,71年來全市上下加大教育投資力度,累計投資超3300億元。至2020年,全市共擁有研究生院校8所、普通高等學校27所、中等職業學校52所、技工學校23所、職業高中學校44所、普通中學340所、小學706所、特殊教育學校14所、幼兒園2527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三)文化、體育惠及萬家
建國初期,全市各類文化機構僅有24個。截至2020年, 2020年末,全市共有影劇院91個,較2015年增加44個;博物館104個,較2015年增加51個;公共圖書館12個,文化館(站)150個,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巨大作用。2020年末,全市全民健身設施已超9200處,新建或更新健身設施超570處,基本建成城區8分鐘健身圈。
建國初期,全市僅有廣播電臺1處。電視事業從無到有,1971年全市初建一座電視臺,僅能轉播中央臺節目。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青島人民廣播電臺和青島電視臺的基礎上,陸續創建并開播了青島經濟廣播電臺、文藝廣播電臺、電視二臺等。2004年,作為市內第一個有線數字電視試點的遠洋山莊小區率先實現有線電視的模擬信號為數字信號傳輸,2005年,全市提前完成了市區60萬有線電視用戶的數字化整體轉換,有線數字電視“青島模式”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四)醫療衛生保障有力
建國初期,全市醫療機構很少,全市僅有醫療衛生機構80處,大小醫院只有26處,其中有8處是小型公立醫院,其余均為床位很少的私家醫院,醫療設施和診療手段極為落后。71年來全市圍繞衛生領域加大投資力度,累計投資超1000億元。截至2020年,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8532處,其中醫院460處。
建國初期,全市共有醫療床位1079張,2018年醫療床位達到6.44萬張,是1949年的59.6倍,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住院難的矛盾。同時,衛生技術人員也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截止2020年末,全市各類醫療機構共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49萬人,比1949年增長36倍,其中醫生3.97萬人,比1949年增長30.7倍。衛生技術人員隊伍迅速壯大,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看病難的矛盾。
(五)防污治污能力提升
建國以后,青島市十分重視污染治理和環境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更是在重點抓好水污染和大氣污染防治的同時,兼顧了固體廢棄物和噪聲污染的處理,城市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九十年代以來,相繼建設了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李村河污水處理廠、團島污水處理廠、李村河截污、萊西污水處理廠等污水處理工程,至1998年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40.9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23.6%。進入二十一世紀,青島加大了排水工程投入,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截止2019年底,青島市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25座,總處理能力230.6萬立方米/日,其中市區建成運行21座,總處理能力197.6萬立方米/日。建成排水管網11530公里,排水泵站81座。排水主干管基本貫通、支管網基本完善,構建起“截污納管、雨污分流、廠網協調、泄洪順暢”的大排水體系。
(六)綠色生態更加優美
在園林綠化方面:建國以后,青島在興建10個山頭公園的基礎上,先后建成了十梅庵公園、徐家東山公園、中山路亮化美化工程、迎賓路綠化美化工程、百花苑工程等,尤其是1997年投資近2億元完工的東海路綠化工程,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青島的一大旅游景觀;2007年以來青島的園林建設主要突出"綠色奧運"主題,著力打造“綠肺”、“綠腎”、“綠廊”、“綠景”及“綠環”等五綠工程,使青島的城市園林綠化步入嶄新格局;2014年青島在百果山投資180億元建設的世園會開幕,園區總面積241公頃,為青島又增添了靚麗的風景線。1949年,青島建成區綠地覆蓋面積僅133公頃,1978年達到469公頃,2019年達到40844公頃,比1949年增長了307.1倍。公園個數也由1949年的3個、1978年的6個、1998年的35個,增加到2019年的192個。
今天的投資影響著當下的增長,也決定著未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后勁。有效投資有助于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邁向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的新水平。展望未來,青島經濟發展新常態蘊含著新的前行動力,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駕轅之馬,也是供需兩側齊發力的重要引擎。擴大合理的有效投資能夠補短板、調結構、蓄動能,發揮有效投資在調整存量、優化增量中的關鍵作用,為推進全市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發展新動能、打造競爭新優勢積極助力。(特約撰稿:王元 孫文斐 青島市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