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崩畲筢撚霉伯a主義點燃了“青春中華”的理想。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用自己的鐵肩,鑄就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當毛澤東的堂妹毛澤建抱著一個不滿周歲的嬰兒親個沒完的時候,毛澤建丈夫陳芬的姐姐,坐在一旁,淚如雨下。毛澤建以為她長久的哭泣,是因為自己不肯屈服、行將赴死,其實這里有另一個秘密。
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難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革命暫時處于低潮。危難時刻,無數共產黨人挺身而出,鐵肩擔當。
自小訂了娃娃親的鄭鳳翠,有一只首飾盒。1988年,85歲的鄭鳳翠離世的時候,家人才發現她在首飾盒里藏了60粒杏仁兒。這一年,正是她的丈夫王爾琢逝世60周年。
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后,部隊只剩下留在三河壩進行阻擊戰的余部,連日作戰,僅存800余人,一無補給,二無援兵。危急關頭,時任團參謀長的王爾琢響應朱德的號召,堅定地留了下來。與大胡子王爾琢一同選擇留下來的800人當中,走出了朱德、陳毅等多位共和國將帥。他們以必死之決心,肩負起勝利的希望。
1950年,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六年后,他率領的鉆井隊從“豆腐隊”變成了“鋼鐵鉆井隊”,他也獲得了“鉆井闖將”的稱號。然而,這位“闖將”卻在1959年蹲在北京街頭痛哭失聲。
就在那一年,中國東北發現世界級大油田。第二年,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從一個叫薩爾圖的火車站下車,來到一塊荒涼的土地。他要把自己石油報國的全部夢想在這塊土地上變為現實。
在鐵人精神的感召下,新中國建設者們奮發圖強,鍛造出一個個令世界震驚的中國奇跡,激勵和鼓舞著億萬人民奮發向上,全中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
1978年,61歲的袁庚踏上香港的土地。此時的香港,高樓林立。
這個歷經滄桑、在一般人眼中應該“退休”、“享福”的共產黨員,再一次披掛上陣。
來自陜西的19歲新娘殷玉珍站在毛烏素沙地的一個“地窨子”前,大哭起來。這個泥草糊的“地窨子”是她的婚房,在這個荒漠深處、幾乎看不到生機的地方,她將度過一生。
殷玉珍沒有在沙里度過一生,不是因為離開,而是因為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為片片良田、果園和豐美的草場。富起來的殷玉珍并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她的帶動下,周邊農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熱潮。
當殷玉珍正在進行近乎瘋狂的治沙行動時,自小就喜歡火車的山東姑娘梁建英,迎來她的大學時代。
誰都不曾想到,這個在上世紀90年代初要擠50多個小時火車回家過年的女大學生,早早就下定決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重擔,改變這一切。
最寡淡的尋常,如果用生命的尺子去丈量,就能品出最濃烈的熱愛。
攸關生死的那個春天之前,和之后,蔡桃英都是一名護士。不同的是,她穿越了人生中至暗的時刻。新冠病毒向武漢人民撲來,擋在最前面的,就是蔡桃英這樣沖在一線的共產黨員。
那時的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接診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醫院之一。大多數醫護人員并不知道,瘋狂工作的張定宇努力想跑贏的,是自己不多的、能自如活動的時間。
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筑就民族復興的“同心圓”。
曾經存在于李大釗夢想中的“青春中華”正大踏步地奔向未來,一同前行的人中,數不清似曾相識的臉孔。他們曾歷盡苦難,正在砥礪前行,必將續寫輝煌。
監制:孫承斌 劉剛
策劃:李柯勇 李忠發
制片人:孫志平
執行制片人:張平鋒 李杰
編導:李姝莛
剪輯:吳昊
主攝像:吳魯 范軍威
攝像組:白斌 余國慶 馬姝瑞 曹力 王斯班 李小波 何山 覃廣華 李思佳 鄒儉樸
學術顧問:金民卿 羅平漢 封麗霞 賴德勝
視覺:夏勇
解說:王帥龍
書法:黃秋原
特別感謝
中共中央黨校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攝制
新華社音視頻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