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蓉城,姹紫嫣紅,絢麗多姿。
近些年,成都的發展令人矚目,“硬實力”不斷提升,去年GDP突破1.77萬億元,在城市矩陣中,過去10年間提升了6個位次,上升至全國第7位,實現了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進而沖刺世界城市的歷史性躍升。
成都做了什么,做對了什么?青島日報派出報道組,零距離感悟這座魅力之城,用媒體人的視角,“解碼”成都,探尋其成功密碼。
“成都變了!變得不太像印象中的成都了!”這是報道組最真切的感受。變化來自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更來自于城市視野格局和市民心理的變化?!俺鞘忻艽a”就蘊含在這些變化當中。
視野之變
主動走出“舒適區”,“跳出成都看成都”
“師傅,現在成都的環城公路修到幾環了?”在乘坐網約車前往成都市青白江區采訪的路上,記者隨口一問。沒想到,這一問打開了司機王師傅的話匣子。
“這幾年,成都的變化太快了,在之前三環路之后,又修建了三條繞城高速,第一繞城高速全長80多公里,二繞全長200多公里,三繞就更長了,達400多公里,不僅把成都所有的區縣全部繞進來,連周邊的德陽、眉山、資陽等地市也繞進來了。十幾年前,三環路這些地方都是菜地,再看看現在……”王師傅指著窗外的摩天大樓對記者說。
一路走,一路講,王師傅對這幾年成都的變化如數家珍,點贊不已。
除了不斷蜿蜒向前的公路外,這些年來,成都一個看得見的顯著變化,就是空間布局由“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一舉突破了制約城市發展的空間掣肘,開啟城市格局千年之變,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
與“體格”一起長大的是城市的能級。來看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人口。目前,成都常住人口超過1600萬,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直逼北上廣深;一個是GDP。2020年,成都經濟總量超1.77萬億元,在全國、中西部和副省級城市中分別位居第7、第2和第3位;尤其是在全國的排名,過去10年間提升了6個位次,這在前排城市中絕無僅有。
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成就人生。成都的成功,根子上是視野的變化。最近幾年,常常聽到各界評價,“成都發展很快”。還有人說,“休閑只是這座城市的表象,野心才是它的內核”。
人有“人格”,城有“城格”。成都的“城格”非常鮮明。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之水澆灌成都平原,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在農耕文明時期,賦予了成都自給自足的良好基礎。
陽光、麻將、茶館,美食、美景、美女,“美食之都”“休閑之都”“麻將之都”,這些元素、頭銜,甚至是調侃,一度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色,令人為之向往、著迷。有人將成都的文化用“進退自如,浮沉自安”八個字概括。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趙雷的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對于這憂傷的曲調,配上那走心的敘事般的歌詞,打動了無數在大城市鋼鐵森林里苦苦掙扎的白領青年們,加深了對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憧憬。
天賦異稟,成都人有足夠的資本驕傲自滿,也由此形成了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盆地意識”,以至于“少不入川”的俗語流傳甚廣。
受這樣的意識支配,成都曾經的視野不夠開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這座城市站上更大的舞臺。
這些年來,成都主動“走出舒適區”,一點點改變人們的“固有印象”,曾經熟悉的成都正在變得“陌生”。
成都摒棄“盆地意識”“西部思維”,登高望遠、放眼世界,“跳出成都看成都”,站在世界城市的高度看成都,跳出區域中心城市的視野局限,重新錨定了自己在全省、全國、世界城市坐標體系中的位置。
城市功能決定城市勢能,城市勢能決定了城市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影響力、輻射力和集聚力。近年來,成都通過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全面強化“五中心一樞紐”功能支撐,加快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去年,成都發布了一個影響力頗大的報告——《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這個報告是主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邀請國內外知名團隊參與,歷時一年進行深入研究與梳理總結的成果。
近年來,成都市緊盯先進城市標桿,始終遵循城市演進科學規律,堅持規劃引領,奮勇爭先進位,不斷學習世界城市規劃建設經驗。
與高手同行,才有可能成為高手。“十三五”的短短五年間,成都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aWC)世界城市排名從第188位躍升至第59位,簡直是“搭火箭”。
成都,這座位于中國西部的國家中心城市,正在想方設法走向現代、邁向世界。
成都對“十四五”的謀劃同樣視野宏闊,從城市之于全球、局部之于全局、當前之于長遠、發展之于民生的寬廣視角,作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成都明確提出,到2050年,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格局之變
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
向西延伸至歐洲腹地和中亞各國,向南延伸至東盟各國,向北延伸至俄羅斯,向東依托“蓉歐+”通道和長江水道輻射日韓、我國港澳臺及美洲地區……
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展廳巨大的電子屏幕上,一條條鐵路從成都向四面八方延伸,構建起了一張巨大的網,讓成都成為國際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樞紐。
“目前,成都已經構建了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海鐵聯運通道,連接境外59個城市和境內20個城市。在疫情沖擊下,成都國際班列開行量實現逆勢增長,去年全年開行5000列,占全國的比重達到40%,連續五年位列全國第一?!背啥紘H鐵路港外聯部郭淇文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需求持續旺盛,一季度,成都國際班列開行量實現近1200列,同比增長45.9%。
鐵路貨運周期是海運時間的三分之一,而價格卻是航空的五分之一,且基本不受天氣影響,因此受到一些附加值高、對運輸時效要求高、運量大的產品的歡迎。
有了大通道,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向成都匯聚,借助通道優勢,更有競爭力的城市產業正在加速形成。
郭淇文介紹說,成都國際鐵路港區規劃面積73.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國際貿易、保稅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已引進16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累計投資1090億元?!昂旭R鮮生西南地區總部在港區,成都所有門店的分撥和結算都在這里,中遠海運依托大彎貨站在這里建設多式聯運樞紐工程,還有寶能、寶供、蘇寧、綠地、美國安博、阿里巴巴旗下菜鳥項目等一大批國際知名供應鏈企業入駐港區?!?/p>
在距離成都國際鐵路港十多公里外,一座全新定義的新城正拔地而起。
“歐洲產業城以臨港智造、供應鏈管理服務為主導產業,著力打造適歐適鐵‘兩頭在外’的進出口加工貿易產業聚集區。目前已聚集英國凱格瑞、華鼎國聯等總投資近720億元的重大項目21個,外資項目6個,外資總投資近20億美元。力爭到2025年,建成一座25平方公里、擁有12萬人口、工業產值1000億元的生態優美、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產業新城?!鼻喟捉瓍^歐洲產業城管委會李萍告訴記者。
在空中,成都正在織一張越來越綿密的全球網絡。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躋身國內第四個“5000萬級機場俱樂部”成員和全球最繁忙機場25位,國際(地區)航線數量達到130條。
一個多月后,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開航投運。這是我國“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建成后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飛機起降量32萬架次的使用需求。
屆時,成都將成為繼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將大大提升成都樞紐城市通達性,進而提升城市能級。
高效暢達的國際通道網絡,成為成都乃至西部地區企業運用國際市場的主要依托,形成了以大通道促進大開放的良好態勢。
成都在對外開放版圖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
成都已與235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進出口總額排名上升至副省級城市第6位,超越了不少沿海港口城市;
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05家,利用外資實際到位512億美元、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獲批在蓉設立領事機構數量增至20家,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領館第三城”;
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達到93個。
天道酬勤。表現優異的成都,陸續迎來多項國家戰略,歷史性地站在了對外開放的前沿——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成都成為“兩翼”“三極”的核心之一;
2019年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將成都青白江經濟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列為樞紐經濟建設的重點;
“一帶一路”建設、自貿試驗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戰略密集部署,成都的開放勢能不斷蓄積。
開放已經成為成都面向未來的制勝法寶。
成都“十四五”規劃提出,讓開放成為公園城市發展的獨特性格,打造面向全國、鏈接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心,努力建設以開放為新引擎的雙循環發展先行區。
地處西南內陸、不靠海、不沿邊,搞對外開放,成都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憑借一股子韌勁,成都正一步步實現著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華麗轉變”——
從“蜀道難”變“全球通”,從昔日的內陸腹地變為名副其實的開放前沿,成都用行動開創了城市發展的新空間、新局面、新未來。
成都的闖勁、干勁、韌勁,值得學習。
路徑之變
從“一城獨大”到“大手拉小手”
獨行快,眾行遠。
成都歷來是天府,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四川省前列,已經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極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城市能級不斷躍升。但即便如此,在抱團發展的今天,成都也無法憑一己之力贏得未來。
與此同時,成都“一城獨大”導致的“虹吸效應”也引發詬病,“大樹底下不長草”現象也或多或少存在。
2020年,成都市GDP達到17716.7億元,占四川省的比重高達36.5%,幾乎相當于排在第2至10位的綿陽、宜賓、德陽、南充、瀘州、達州、樂山、涼山、內江9市GDP的總和。
四川省要成為經濟大省強省,需要“高峰”,也需要“群峰”。作為“極核”“主干”,成都必須在輻射全省、拉動周邊兄弟城市發展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當然,成都也認識到這一點,省會強,四川才能強,而四川強,省會自然就強了。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
新使命意味著新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面臨的最重大戰略機遇?!边@是成都上下的共識。
但成都全域和重慶主城區,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唯二極核,目前能級還不對稱。
在位于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的辦公室里,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尹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9年,成都的土地、人口、GDP分別只有重慶的17%、53%、72%,差距不小。
成都與重慶,就好像天平的兩端,要想實現平衡,成都必須“加碼”。如何快速增加城市的能級呢?成都把打造成都都市圈作為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先手棋”。
尹宏說,成都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加快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以平臺城市思維在成都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圍構建網絡化功能布局,推動規劃協調、政策協同、功能共享,構建多層次跨區域綜合基礎設施網絡和產業發展體系,全面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和承載力。
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展廳,一幅絢麗的未來圖景在聲光電中徐徐展開——
成德眉資區域位于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圈”,是“天府之國”的中心,區域涵蓋四川省省會成都和德陽、眉山、資陽3個地級市,總面積3.31萬平方公里,2019年成德眉資區域常住人口256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07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
成德眉資同城化后,其土地、人口、GDP分別提高到重慶的40%、82%、91%,二者能級大體相當。
目前,成德眉資正聚力建成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目標是,到2025年,力爭區域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發展能級大幅提升,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
“屆時,成都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極核’的地位就能進一步提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撐?!币暾f。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顯然,“老大哥”成都決定著成德眉資同城化的走向,速度是快還是慢,水平是高還是低。
“在推進過程中,成都發揮‘主干’作用,‘大手拉小手’,勇擔當、多付出、作表率,優勢互補,相互成就,贏得了兄弟城市的擁護與支持?!币暾f。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一年來,成德眉資四市共執棋子,連線畫圈,建立起“領導小組統籌、同城辦協調、省直部門指導、4市主體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起“1+1+N”都市圈規劃體系。扎實推進三年行動計劃和183項年度重點任務落地實施,越來越多人感受到了都市圈帶來的便利和巨大能量,同城社會共識已經凝聚,同城經濟效應開始顯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沈俊霖 王婷 衣濤 梁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