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組建嶗山抗日游擊隊
嶗山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開展游擊戰,周邊村莊群眾的政治基礎也相對牢固。1937年11月,根據中共東北軍工委的指示,中共青島特支委員陳振麓率領部分山大民先隊員轉移嶗山畢家村,并在畢家村重建中共青島市委,陳振麓任書記。為了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市委決定在嶗山組織一支規模較大的抗日武裝力量。原計劃成立四到五個中隊,第一中隊在浮山后、沙子口、登瀛等沿海地帶;第二中隊在桃林、北疃、大北曲一帶;第三中隊在滄口附近的十梅庵、婁山后、大棗園一帶;第四中隊在畢家村、藍家莊一帶。首先組織起來的是第四中隊,有六七十人,其中50多人是山大民先隊員,由陳振麓兼任隊長。因嶗山游擊隊駐嶗山時間不長即轉移諸城,其它中隊未及成立。因此,通常所說的嶗山抗日游擊隊,即指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
嶗山抗日游擊隊在組建過程中,與頑固勢力進行了頑強斗爭。游擊隊初建時,武器裝備十分缺乏,籌集武器和軍需物品成為市委和隊員的當務之急。原國民黨青島市黨部成員孫殿斌的武裝(番號為國民黨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十六支隊第二縱隊)趁機游說,以合作為手段,以武器為誘餌,企圖將嶗山抗日游擊隊吞并。按照市委的指示,嶗山抗日游擊隊與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及時戳穿他們以發給隊員槍支彈藥為幌子,實際要強行整編嶗山抗日游擊隊的陰謀詭計,打破孫殿斌吞并的企圖。
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在嶗山山東頭登陸。日本陸軍第五師團也在1月9日占領濰縣。緊急情況下,中共東北軍工委決定嶗山抗日游擊隊轉移諸城,與國民黨告密游擊隊蔡晉康部會合,和中共高密游擊隊工委掌握的力量合編成高密游擊隊第四中隊。高密游擊隊第四中隊名義上屬蔡晉康部,實際是中共領導的獨立自主的抗日隊伍。中共青島市委也與高密游擊隊工委合并,組成中共魯東南工委,伍志剛任書記。2月,由于蔡部反動分子制造事端,中共魯東南工委帶領全隊108名同志,冒著大雪轉移徐州,由中央長江局分配到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萬毅部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工作。
嶗山抗日游擊隊雖然存在時間不長,發展的規模也不大,但它較早地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把青島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推上一個新的高峰。原嶗山抗日游擊隊的大部分同志在以后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為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貢獻,許多人成為黨的優秀干部,有的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14.建立大澤山抗日根據地
在青島地區武裝抗日的斗爭中,大澤山抗日根據地規模較大、范圍較廣,是膠東黨領導的主要抗日堡壘。早在抗戰初期,平度大澤山周邊就已經出現了由共產黨員喬天華、劉文卿等組織的抗日救國會以及中共膠東特委建立的秘密黨組織,他們積極發展黨員和民先隊員,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為在大澤山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1939年初,膠東區黨委派出李硯農、王溪等人充實平度工委的力量,并根據膠東抗戰形勢的需要,決定建立大澤山抗日根據地。年底,中共山東分局派黎玉到膠東視察工作,確定了膠東工作的第一步戰略任務就是控制大澤山、崑崳山,掌握東海、西海地區。根據這一指示精神,膠東區黨委黨政軍機關陸續從蓬萊、黃縣西移,并組織了200多人的工作隊,集中力量在大澤山一帶開展工作。為了開辟大澤山抗日根據地,膠東軍區還在地方武裝的密切配合下,同日偽展開激烈的爭奪戰。1940年4月,膠東軍區司令員王彬率部圍殲了駐在肖水莊的頑軍高玉璞部;膠東軍區十三團打敗了駐在北寺口的日偽軍,開辟了大澤山北側的部分地區。7月,五支隊特務二營、南海獨立營等也在與日偽的交戰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澤山周邊的幾十個村莊。8月10日,膠東部隊又兵分3路,向頑軍張金銘部出擊,并一舉將張部摧垮。自此,整個平度北部地區都獲得了解放,抗日民主政府、縣大隊、區中隊、村自衛團等相繼成立,許多村莊也都建立了村政權。至1940年底,膠東區黨委西海地委在大澤山成立,標志著大澤山抗日根據地正式建成。
大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粉碎了日偽及頑固派妄圖侵占整個膠東的陰謀,特別是在反“掃蕩”、反“蠶食”,開展游擊戰,進行經濟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武裝斗爭。同膠東其它根據地一樣,大澤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的力量源泉和物質基礎、精神支柱,是攻不破、摧不毀的銅墻鐵壁,是培養干部、輸送干部的基地,也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體現。
15.渭田、花園頭血戰
1938年2月后,駐青日軍第五師團部分力量,聯合駐平度城的山澤部隊,沿青煙公路北上,攻打萊陽,企圖打開整個膠東大門。
1938年2月19日,萊陽民先武裝宣傳隊負責人莊國瑞等聯合國民黨夏格莊鄉校葛子明部,截殺了到萊陽勸降的5名日本人及翻譯。為防止報復,中共萊陽縣委聯合即墨、萊陽國民黨鄉校官兵,發動民眾,連夜拆毀了五沽河和渭田兩座橋梁,截斷公路,防止敵人北犯。20日上午,日軍沿青煙公路北犯,在即墨汪疃村北見村民挖溝斷路,即開槍掃射,打死2名村民。3月9日,70余名日軍乘兩輛汽車直撲渭田,遭到嚴以待陣的鄉校士兵和村民自衛隊的猛烈反擊,死傷30余人。16日,日軍兵分兩路,進攻萊陽。在中共萊陽縣委和萊陽保安團的領導下,民先隊員、鄉校官兵和村民自衛隊在沽河沿岸的渭田、朱村橋和敵人展開激戰,打得敵人丟盔棄甲,暈頭轉向。
花園頭村離小沽河3公里,200多戶居民,村四周有護村的土圍子(土墻)。17日上午9時許,300多名日軍乘汽車分3路撲向花園頭村。中共萊陽縣委書記王軍光和九區區委書記、民先區隊長王子陽與國名黨員、鄉紳王葆忱商量對付敵之策,決定組織民先隊員和青壯年群眾守圍子、打鬼子。同時由王軍光、王子陽負責組織老弱婦孺向村北轉移,王葆忱負責聯系萊陽保安團派兵增援。10時左右,日軍在槍炮掩護下,三路齊攻,花園頭軍民雖數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但在敵人強大炮火下,傷亡慘重。臨近中午,日軍在西南門打開缺口。抗日軍民在王軍光、王子陽、王葆忱的帶領下,手拿鐵锨、鍘刀片、糞鉤、棍棒、碌碡奮勇向前,殺向日軍,不斷將立足未穩的敵人打下圍子。血戰至午后,日軍從西南門攻進村子,王軍光、王子陽指揮群眾向村北撤去,日軍在南圍墻上架起機槍瘋狂掃射,王葆忱和一批愛國軍民倒在血泊里。兇殘的日軍進村后,見人就殺。幾名日軍闖進王葆忱家,王母和兒媳用菜刀與敵人拼殺,被兇殘的敵人當場殺害。村民王海峰兄弟3人在土圍子上奮勇殺敵,全部犧牲,其家屬11口人沒來得及撤離而藏在地窖里,被日軍放火全部燒死。下午2時,日軍燒了半個村莊,拖著40多具尸體,東去孫受,與進犯渭田的日軍會合,經店埠、張官寨竄回青島。
渭田、花園頭血戰,從3月9日開始至18日結束,大小戰斗5次,使日軍付出沉重代價。日軍傷亡110余人,抗日軍民傷亡81人。這場血戰,粉碎了日軍妄想輕易奪取萊陽、進而侵占全膠東的迷夢,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充分顯示了膠東人民不畏強暴、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這次戰斗,也是國共團結合作、共同抗日的結果,充分證明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英明、偉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