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投風投大會、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科技引領城攻勢、首屆青島創新節……一系列先聲奪人的創新舉措,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戰略實踐,一系列逆勢上揚的成績,使“十三五”時期的青島成為全球優質科創資源集聚、互動、耦合的策源地。
邁入了“十四五”時期的門檻,正在謀求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青島“骨子”中的創新創業基因尤為突出。人才、資本、科技、孵化等全鏈條耦合的青島,聚焦于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不斷引進新要素,配置更多新資源,在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新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不止一次這樣推介青島:“青島是一座青春之島,是一個正在創業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獨角獸’。”在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啟動雙循環戰略的背景下,青島的一系列科技創新舉措,將為正在轉型中的北方城市帶來怎樣的樣本效應?在“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科技創新之于青島將扮演何種角色?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青島應當如何發力?
用好平臺思維
平臺思維,即在更大的空間里整合資源,讓資源要素通過平臺發生互動和耦合,通過做發展的乘法實現價值倍增。
站在“十四五”時期的開端,開放和平臺思維依然是青島最大的優勢。深度融合“一帶一路”、RCEP簽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機遇疊加,為青島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級拓展了戰略空間。去年年底,青島出臺的“青創十條”構建起“政、產、學、研、才;金、服、用、獎、賽”十個方面政策支撐體系,將體系與科技研發、協同創新、成果轉化有機結合,構建“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為青島提升科創引領力提供了一把核心秘鑰。
在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領域,青島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較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圖 / 新華社)
如果說,樹立平臺思維是從無到有,那么用好平臺思維實現科技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則是從有到優。2017年,因一場在青島舉辦的國際虛擬現實創新大會的機緣巧合,在作為主辦方之一的虛擬現實內容制作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看到了青島發展虛擬現實技術產業的潛力。“在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領域,青島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較完備的上下游的產業鏈。同時,青島的制造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是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沃土,因此當時便產生了落戶青島的想法?!痹谇鄭u星鯊虛擬現實技術研究院院長劉詩雅看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和既“親”又“清”的營商環境與他們在此辦學的意向不謀而合,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如何用好平臺思維實現倍增效應?劉詩雅認為,目前,青島在營造支持科技創新環境、打造技術創新平臺、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正在逐步完善?!笆奈濉逼陂g,青島應更加充分利用好“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的“4+1”發展生態,吸引各類創業主體來青創新創業。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先進經驗來看,在招才引智的實際舉措上,這些城市通過建設人才改革試驗區、試點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會保障等制度,構建起了多元靈活的用人機制;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上,有的城市通過加強投融資政策扶持,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開展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在公共服務平臺的完善和優化上,這些城市建立了虛擬現實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測試推廣、信息交流、創新孵化、認證認可等公共服務體系;在政策支持和保障上,這些城市出臺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勵創新創業、加強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行業應用示范、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從市場角度來看,劉詩雅建議:“希望下一步青島能夠針對虛擬現實產業出臺精準產業扶持政策,使得政策的覆蓋面更廣、吸引力更強、支持方式更豐富、政策力度更優;支持虛擬現實相關機構、企業參與或舉辦產業重大活動,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招商推介會和專業展會等,加大虛擬現實產品推廣力度。此外,用好平臺思維,還意味著要利用好中日、中韓、中德、中以、上合等國際客廳,集聚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把青島打造成為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實現產業集聚和倍增效應?!?/p>
打通自主創新的良性“雙循環”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座城市的創新創業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的創新活力。
在半個月前舉行的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曾犀利地指出:科研工作不只要把論文只寫在紙上,更要寫在青島的大地上。突出企業科創主體作用,關鍵是要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很大程度上在于科技創新主體與企業和市場沒有很好地融合。
如何除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的諸多難點,打通科研人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雙循環”?
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院長王玉海認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首先在于科研本身要破除“唯論文”導向。在他看來,“學”是基礎探究階段,是解決從0到1的可行性問題;“研”是產品化的階段,是解決1到n產品化問題;“產”是商品化階段,解決n到n+1的商業邏輯問題。過去,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揮棒主要是在鼓勵寫論文,因而在成果轉化上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青島要發揮好企業在產學研融合中的主導作用,讓企業扮演科研項目“出題人”,科研院所扮演“解題人”,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王玉海認為,“十四五”時期是科技創新助力青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黃金發展期。他建議,應當更加注重扶持本地有韌性的企業和院所,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此外,應合理規劃好科技創新發展道路,發揮優勢、布局未來、適當補短。激發起企業的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投入熱情,助力高校院所既能在前進方向上仰望星空又能在協同開發系統上腳踏實地。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三民”活動公開云述職報告會上,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呂鵬表示:“成果轉移轉化機構一定要有專業團隊進行市場化運作, 要把企業、基金、研發團隊等各種創新要素捏合成塊,讓他們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這樣成果轉化才會越來越順暢?!?/p>
從近年來青島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進展來看,不論是歌爾+北航青島研究院的合作模式,還是青科大與橡膠谷“無圍墻的校園”模式,亦或是去年剛成立的半島科創聯盟,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在專業團隊的市場化運營下,搭建起了企業的技術需求和研發人員之間的對接平臺。在這個信息及時、透明公開、雙向互動的資源平臺上,科研人員的研發活動完全是基于企業的技術需求。在企業與研發成果之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創新聯合體,為優化產學研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打通了科研人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雙循環”。
競速與機會
推動科技創新,一座城市不能平均用力,要依托自身基礎特色和比較優勢。
以市場導向促進科技創新,青島必須找到產業和科技研究的融合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的青島海洋資源豐富,科研機構密集,擁有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如何把青島海洋科技的優勢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產業優勢?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副總經理、技術總監宋海妹認為,促進青島市海洋科技創新,首先要充分發揮海洋科技人才的基礎優勢。目前,企業最缺少的是能將項目實現產業化的海洋科技高端人才,這些人才既要具備科技前沿的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并且能將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相比,青島在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政策上仍需優化?!敖ㄗh青島加大相關政策引導與補貼,讓更多的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愿意留在青島或者愿意來青島發展,為青島海洋科技型中小企業注入科技活力。”
此外,建設創新創業城市,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還需要感召、聚集各方面的創新創業資源,打造最優的創新創業生態。宋海妹認為,“十四五”期間,青島還應當發揮好上合示范區、自貿區等區位優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的內外雙循環,持續優化和完善“熱帶雨林”般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制約青島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困難依然不少:青島的企業創新主體有待進一步加強,特別是缺少大體量的科技頭部企業和高科技上市企業;青島科技產業布局仍需進一步優化,需繼續構建研發、制造、產業化等環節充分打通的全產業鏈條;創新創業生態還需進一步培育完善,目前青島仍缺少專業化、市場化的高端科技服務機構等。
反思是自守的盾牌,也是進擊的武器。只有補齊短板,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才能向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雄偉目標邁進。
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再大,沒有科技創新引領的能力,也不可能成為一流城市。站在“十四五”時期的歷史新起點上,青島既應該有舍我其誰、志在必得的充足信心,也必須有迎難而上、克難攻堅的底氣和決心。應當牢牢抓住創新創業這個牛鼻子,創造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讓這座青春之島,正在創業的城市,城市中的“獨角獸”增添更多發展動力。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宋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