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宋佳)創新,不止是年輕人的事情。一座城市的成長蝶變,同樣離不開創新創業的發力。去年以來,青島科技創新實現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嬗變,究其原因,與一流平臺和一流資源的導入不無關聯。
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和國家創新型試點的城市,引入平臺機構、打造創新生態,是青島從嶄新城市定位出發的新打法。這一次“智囊團”組團來青,也不例外。
11月27日,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座談對接會在青舉行。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對接會,每一家全國協會都是“有備而來”,精準對接。會上,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中國水產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等10家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相關負責人圍繞各學會、單位創新領域,服務特色以及下一步科技經濟融合的需求和打算開展交流對接。
這種”新打法“,不僅是青島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世紀舉措,更是在以下更深遠意義的問題上進行思索:如何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在青島開放的大勢中實現價值追求?如何幫助企業跨越技術難題的攻關,營造更加高質量的產業生態?如何讓這座青春之島散發出更強大的創新力和巨大的成長性的城市氣質,從而擰成搞活一座城的強大合力?
每個學會都是一個產學研用協同的科創平臺
一座城市想要在未來繁榮常青,唯有持續鍛造創新之魂。
今年6月4日,青島獲批成為中國科協“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試點城市建設要求以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為目標,堅持合作發展、開放協同、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創新組織機制,面向基層面向企業,推動科技服務、人才技術培訓、集聚海外智力業、開展科技決策咨詢等,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精準對接。
青島成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以來,有關全國學會陸續在我市開展科技服務活動,結合籌備和舉辦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針對青島產業需求,量身設置相關論壇,組織院士專家深入企業指導,開展精準對接,年會期間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借助后年會效應,各學會持續為我市引入學術會議,導入專家資源,把脈產業發展,深化科技服務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斷涌現,我市的“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次座談對接會,也是中國科協“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服務青島活動的重頭戲。在此期間,全國學會將通過座談對接會、會企對接會、企業園區行等形式,為青島多個領域開展科技服務,推動創業城市建設。有備而來的全國學會科技服務團與島城部分市園區、企業的創新合作項目也有了擲地有聲的回應——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與山東領軍科技集團簽訂了先進材料會地聯合創新中心合作協議、與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簽訂了新材料聯合創新中心協議,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市科協、青島市農機生產流通協會、青島農業大學簽訂了中國農業機械學會青島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合作協議。
“智囊團”組團來青,亦是收獲滿滿。此次與海爾和領軍集團 “牽手” 的中國材料協會,對青島的創新之魂滿懷信心?!皩W會中有科學家、科創企業家、投資家等豐富的創新資源,每一個學會都是一個產學研用協同的科創平臺。通過學會這個載體,我們首先要把專家帶到企業中去,切切實實地為企業解決在創新技術中遇到的難題;其次,學會更要服務于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學會還要積極服務于地方宏觀經濟,協助做好戰略發展的研究?!敝袊牧蠀f會秘書長張增志對記者說。
精準滴灌,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體現在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存在四個痛點問題。第一是基礎研究有“弱點”,即點上有突破、總體大不強;第二是技術研發有“斷點”,即大學下不去、企業上不來;第三是協同機制有“難點”,即科技經濟教育未有機結合;第四是技術交易有“堵點”,即供給和需求不能高效匹配。
如何打通企業與技術之間的鴻溝,實現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的精準匹配?在對接會上,上合示范區、中德生態園、藍谷管理局、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四個功能區推介了功能區產業特色及發展需求。30余家企業與全國學會的專家開展了面對面的對接洽談,就解決產業發展難點、建立長期合作聯系、共建協同創新機構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
青島海爾智能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材料專委會副主任董瑋利告訴記者:“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有雄厚的技術儲備,有豐富的基礎型、功能型和智慧型新材料技術依托,在耐腐蝕性、更輕薄、抗污抗菌、控溫控濕等技術參數上實現了新的突破。這些新的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將新技術轉移到家電應用的場景中去,從而幫助我們實現新產品的研發和促進智慧家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p>
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數據研究所所長、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張衛山告訴記者,技術上的難題卻不知找誰去解決成為目前企業普遍存在的“痛點”。不僅如此,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過程中,常常存在科技成果找不到買家,需求方又找不到技術的窘境。究其原因,這種對接中的“錯位”在于雙方的信息共享不夠、相互了解不足。通過科技服務團的活動把專家都聚集到現場來,企業可以找到對口專家解決問題,如同為企業雪中送炭。相比于漫天撒網的匹配方式,依靠平臺的“牽線搭橋”,將大大促進科技成果走進市場的效率。他建議,由政府主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將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進行統一梳理后入庫,使平臺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紅娘”。
激活創新創業生態
作為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青島在國家開放發展的不同階段,承擔且完成了不同了使命任務。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奔涌激蕩中,青島的發展步伐似乎有點緩慢。既錯過了消費互聯網的紅利期,也未能孕育像華為、大疆這樣的信息化頭部企業。甚至不少人還定格在”五朵金花“的輝煌過去中沾沾自喜,在創新創業賽道上步步落人后塵。
如今,中國的開放發展又到了一個新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個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既是打通內外雙循環的"雙節點",又是鏈接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這種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重價值,為這座青春之島鏈接國際創新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合作空間。
在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上,青島市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創業城市的十條意見》《青島市“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管理暫行辦法》,逐步打通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專業化的政務環境。
不論是《辦法》的出臺、還是“四鏈合一”的打通,亦或是政務環境的優化,究其根本,在于青島激活創新創業生態的勇氣和決心。青島市政府副市長耿濤表示,此次座談會既是加強與各全國學會聯系與合作的對接會,又是進一步深化我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的動員會。下一步,青島通過座談對接會、會企對接會、企業園區行等形式與學會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導入學會創新資源,探索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和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打造科技經濟融合“青島樣板”。
讓科研創新成為新的發展動力,是必須要走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然而,科技創新的突破并不是一帆風順,今天的青島,正重振旗鼓再出征,以實際行動激活創新創新生態,形成人才、資本、科技、孵化等全鏈條創新要素的耦合,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正全面迸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