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島到底缺幾所大學?

    時序更迭,變化永恒。新經濟常態下,城市格局的變遷往往在悄無聲息中完成。這幾年,“新一線”城市概念的走紅就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

    當“一線城市裝不下肉體,三線城市盛不下靈魂”成為眾多年輕人的共識時,潛力較大的大城市自然而然成為他們考慮的首要目標城市。

    判斷城市潛力、魅力、內生動力的標準莫衷一是,但有一點被所有城市重視,就是人力資源。換言之,除去經濟因素,真正影響一座城市久遠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其實在于人,更確切地說,是關鍵領域的關鍵人才。

    “新一線”城市吸引人才的誠意不斷加碼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實際上,高校畢業生有幾成會留下,人才結構是否科學,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有多大,除了城市本身的產業基礎與政策引導外,還在于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與城市長期發展目標相匹配,是否與時俱進,梯隊合理。

    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面,“新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就十分值得玩味了。

    經濟實力強的,高校數量不一定多,譬如蘇州、東莞;高校資源豐富的,也未必能笑到最后,比如大量畢業生流向珠三角的武漢。對于青島來說,高等教育資源一向不太豐富,雖然擁有三座雙一流大學,但存在數量不多、知名度不夠高、學科特色不夠豐富突出等一系列問題。

    青島缺幾所大學,缺什么樣的大學?青島高校教育又如何提質,書寫城市與大學相互依存的新篇章?

    重點城市未必有優質大學

    看一座城市的經濟底氣,首先看它的產業體系發展水平;而看一座城市的高校教育水準,則首先要考慮它的大學結構與影響力。

    也就是說,既要看有多少大學,又要看這些大學的發展水平,在全國的知名度、影響力、美譽度,兩者不可偏廢。前者決定了城市人才蓄水池的容量,后者決定了人才的質量。

    一所優質的大學所帶來的聯動效應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以高校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之一北京為例,北京不但擁有諸多全國著名高等學府,且數量占據絕對優勢。如果從數字來看,可能更直觀且震撼。截至去年,北京擁有高??倲?3所,在全國城市高校數量對比中排名第一。世界雙一流大學A類全國共36所,北京擁有8所,占比22.2%;985高校全國共38所,北京8所,全國占比20.5%。無論是綜合類大學北大、人大等,還是專業性高校如外國語大學、醫科大學、藝術院校等,北京都有十足的優勢。高校資源多且水平較高,讓北京從不缺各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如果再算上源源不斷的外來人才,北京的人才儲備與城市發展已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良性循環。

    優質大學帶來的生源很可能變現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在上大學的城市里找工作,是很多畢業生第一位的選擇。在如今各地“搶人大戰”每年都會上演的關鍵時刻,與其過分關注畢業生來不來,還不如從源頭開始,關注高考生源來不來。

    遺憾的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優質大學往往集中于重點城市,而各個重點城市卻未必都有優質的大學。

    GDP常年霸榜前十但很低調的蘇州,高校教育也十分低調,除了一所211高校蘇州大學外,其余普通高校只有20多所,本科院校更是極少。東莞、佛山等經濟大市高校實力更是薄弱,比與其經濟實力差距較大的合肥都不如。

    相比東莞、佛山等城市,青島的高校數量雖然較多,但情況其實與蘇州差不多,遠比不上南京、西安、武漢。據統計,南京有雙一流大學12所,位居“新一線”城市雙一流大學數量排行榜榜首。而青島只有一個中國海洋大學是985高校,本??拼髮W生在校數量更無法與南京、武漢等相比。

    應當說明的是,在長期努力下,青島的高校數量與質量已經有了巨大發展。與本世紀初眾人印象中青島是“高校荒漠”比,如今青島的高校體系在全省總體領先。(參見弈天下文章《高校引進,沒有魔幻只有現實》),那么,青島的高校教育到底還缺什么呢?

    青島缺什么樣的大學

    先來探探青島的高校資源家底。

    從一流大學來看,青島擁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兩所211大學,其中中國海洋大學還是985高校,此外,兩所大學都位于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此外,山東大學也在青島設立分校。海大與石油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在海洋科學與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領域優勢明顯。

    從公立本科院校來看,根據公開報道,青島8所高校均開辦碩士教育并擁有研究生推免資格,除青島農業大學外均在省內一本招生(不含各類合作專業及青科高密/青理費縣校區)。

    在引進高校方面,青島這些年動作頻頻,引進目的性非常明確,理工科最受青睞,尤其是海洋科學、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方面,與青島的產業發展也相契合。(見弈天下文章《高校引進,沒有魔幻只有現實》)

    那么,青島高校問題在何處?

    行文至此,筆者想宕開一筆,先談談大學的歷史積淀、現實功用和價值追尋。

    毋庸置疑,城市的個性與大學的品格很多時候是融于一體的。青島的城市品格具有多面性,但有幾種尤為突出,是青島有別于其他城市的記憶點。一是海洋文化,一是開放基因孕育的商業文化,還有就是領風氣之先的“時尚”風格。

    作為山東半島龍頭城市,長期以來,青島都是半島時尚的“風向標”。

    與此相對,青島卻很缺乏拿得出手的人文社科類優質大學。

    有半島最為發達的商業文化基因,卻沒有一所優質的商學院;有長達百余年的開埠歷史與對外交流史,卻沒有一所外國語大學;有“洋派”的生活、思維方式,卻沒有叫得響的藝術文化類高校。

    這些,都是青島高校發展史中值得探討和思考的話題。

    什么是未來

    今年,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數字,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沈陽、青島、合肥、佛山15座城市位列“新一線”。在經濟實力、科技創新、人才資源、輻射能力等方面,這些城市表現突出,也是區域的核心城市。

    有一個說法是:“寧選一線211,不選十八線985”,大城市的產業基礎、上升預期、文化生活都優于一般小城市,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選擇“新一線”城市的人才,也在選擇的同時錨定了自己的未來。對于他們來說,擇一城,就是擇一生活方式。

    “新一線”城市之位的升級與爭奪,不僅僅是經濟地位的比拼,更是城市魅力的角力。

    在青島的自身定義中,青島是青青之島,是文藝之城,也是“時尚之都”,是可以向世界輸出生活方式的先鋒之地。青島要不斷擦亮自身的招牌,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高校教育。

    與青島類似的城市當中,大連、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等,都能尋找到外國語大學、商學院、藝術類院校這幾類大學的身影,每年輸送的人才不知凡幾。更重要的是,這些高校為城市帶來了軟實力的提升。

    但這類高校在青島是缺失的,甚至連院(系)都很少。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青島城市發展的掣肘。

    要知道大學的使命并不僅僅在于輸送人才,還有涵養城市文脈的功用。引進也不能只看當下,更要著眼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尹文麗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