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新動能·新山東丨山東臨沂:市場化改革引領高新區破繭重塑

    【編者按】開發區改革是破解發展瓶頸、激活內生動力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面對國際國內出現的新變化,如何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突破不適應發展的體制機制,在變局中開新局?山東臨沂國家級高新區瞄準靶心,功力對內,大膽突破,主動求變,確立了新方位、新坐標,展現了新作為、新氣象,他們破繭重塑的經驗做法值得各地借鑒。

    臨沂高新區中央創新帶鳥瞰圖

    金秋十月,層林盡染。山東臨沂國家級高新區一片激情澎湃。

    點燃這份激情的是山東省關于開發區改革的一系列新舉措。去年7月,該省出臺了《關于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引發全國高度關注,也讓身處革命老區腹地的臨沂高新區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一市場化改革的大潮之中。

    臨沂高新區坐落于臨沂城區西南,始建于1992年10月,總面積165.5平方公里,2011年6月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是全國革命老區中第一家國家高新區。

    一年多來,臨沂高新區大膽突破影響發展的各種障礙,樹立機遇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體制初步理順,效率明顯提高,活力顯著增強,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

    預計到2020年底,臨沂高新區將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9.4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110億元、同比增長9.8%;進出口總額45億元、同比增長105%;實際利用外資6000萬美元、同比增長68%,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

    高新區熱氣騰騰的建設工地場景

    聚焦主責主業 靶心瞄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自山東省《實施意見》頒布以來,如何更好地聚焦高新區經濟主責主業,打造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一直是臨沂市政府黨組成員,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紀民帶領的一班人潛心研究的時代課題。

    十分繁忙的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劉佗正在思考一篇黨工委交給的“命題作文”:《抓落實》。題目字數不多,但對他來說,做好這篇文章著實不易。

    “定位要精準,目標要明確,一切都得圍繞高質量發展來做文章。”有著多年國內和海外工作經驗的劉佗和我們攀談起來。

    高度決定未來,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謀長遠的眼光。臨沂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一班人經過多輪調研,決定把未來發展定位在打造產城融合的“高新科技城”建設上,使之匯集各種要素,成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科技創新新高地。目前,高新區按照“一城引領、三核支撐、五線帶動、八園協同”(注*)的總體布局,圍繞磁電、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新興建材等主導產業進行了全面布局。磁電產業技術研究院、5G+智能制造產業園、電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創新型產業集群等一系列研發中心、孵化器、加速器、高端產業園、數字經濟園區等拔地而起,今年確定的41個重點項目穩步推進,“高”“新”特色產業定位更加明顯。

    發展是硬道理,產業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今年以來,臨沂高新區共簽約落地產業項目69個,項目計劃總投資467億元,其中引進投資過百億元項目2個、過10億元項目7個、過億元項目25個。投資200億元的未來交通應用科技小鎮、投資107億元的“文博小鎮”、投資20億元的裝配式建筑項目、投資12.6億元的創新港國金智造產業園、投資10億元的宏領智能科技項目陸續上馬......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的情況下,該區經濟建設逆勢而上,成績驕人,發展支撐堅實有力。

    激活內生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刀刃向內才能打破藩籬,釋放改革激情。劉佗向我們介紹,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堅持精簡機構,強身瘦體,對全區原有部門優化整合,除必須保留的之外,取消了原有全部所屬事業單位,新設黨政辦公室、黨工委組織部、經濟發展辦室、科技創新辦公室、財政金融辦公室、園區建設辦公室、投資促進中心、行政審批服務局、綜合行政執法局等9個機構,整合后核減23個部門,壓減比例超過50%,干部干事創業的工作熱情和效率大幅提升。

    剝離整合高新區社會事務,讓主管部門鎖定主業,一心一意謀發展是改革的必由之路。據了解,高新區將涉及民生的行政審批服務事項下放給鎮街;成立了3個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要承擔鎮街范圍內產業、項目和企業等各類經濟發展職能,強化鎮街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梳理剝離高新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49條,理順管委會與鎮街代管職能,強化鎮街的社會管理職能,探索出了一條管委會社會管理職能剝離下沉的改革之路。

    “思路正確、目標明確、政策具體,措施得力,關鍵是要進一步‘抓落實’”。劉佗認真地說。

    山東漢光電纜項目效果圖

    向市場要效益 多元化經營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位于臨沂高新區中央創新帶的山東漢光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山東漢光”)施工現場熱火朝天,一派繁忙。

    這個從江西引進的電纜項目占地110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總投資7億元。建成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20億、年稅收4000萬,帶動當地就業超過600人。

    正在現場指揮施工的山東漢光臨沂高新區項目負責人劉躍進告訴我們,山東漢光是“當年引進、當年落地、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項目,各項經濟指標、環保指標都立下了“軍令狀”?!白越衲?月項目簽定后,之所以緊鑼密鼓、不分晝夜地施工,就是要兌現我們的承諾?!?/p>

    漢光電纜是江西一家集生產電線電纜的高新企業,行業內排名前十,產品遍及國內20多個省市并銷售多個國家和地區。

    個子不高、身材清瘦的劉躍進熱情而樸實。他對高新區耳目一新的“高新速度”印象深刻,專門用“用心”“貼心”四個字來表達對臨沂高新區的印象。

    “土地掛牌出讓合同簽約后僅3小時,項目規劃、土地、建設等‘六證’就‘齊發’到我們手中,高新區的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各個部門貼身服務,‘拿地即開工’為我們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貼心和用心的營商環境讓我們倍感暖心”。劉躍進說。

    為山東漢光貼心、貼近服務的正是高新區新成立的一家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也是高新區向市場化要效益改革出的新做法。

    《實施意見》發布以來,臨沂高新區積極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先后組建成立了臨沂未來科技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臨沂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臨沂高新資源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三個集團公司,選派60名優秀機關干部成立了三個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并將開發區運營職能剝離給專業運營公司承擔,多元化經營服務體系雛形初現。

    原臨沂未來科技城開發建設集團實現轉型經營后,面向市場的活力得到釋放,2019年當年實現利潤3629萬元、超額完成20.97%,稅收3196萬元、超額完成6.54%。

    憑能力定崗位的公開比選機制讓有為者有位

    讓有為者有位 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搶先機

    今年4月,一則公開選聘干部到企業的消息引發了臨沂高新區的“爆點”,面向全區公開選聘干部到國有企業的公告一出,如同一塊巨石投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波浪滾滾。

    “到企業工作,原來的公務員或事業人員身份怎么辦?”“公開選聘有沒有貓膩、會不會‘近水樓臺先得月’?”種種拷問直指相關人事部門,也讓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崔榮軍壓力倍增。

    “報名到國有企業只有短短一周時間,可是到了第五天,才有20多人報名,大家明顯有顧慮。”回憶當時的情景,崔榮軍這位在臨沂市率先打破人事改革的“操盤手”,說那時自己真是睡不著覺。

    “發展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贝迾s軍說,既然上了戰場,就得突破阻擋在面前的碉堡,這點絕不能含糊。

    于是,他召集各個部門的黨員干部,動之以情,曉以大義,將政策解釋到位;把報名到國有企業的同志掛上辦公樓的大屏光榮榜進行實時公布,再次攪天動地。

    功夫不負干事人。果然,第二天開始,高新區機關大屏幕上顯示的報名者越來越多,幾天時間就有近200人報名到企業工作。

    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公平公正就成了凝聚人心的關鍵。怎樣才能做到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結果公平呢?

    崔榮軍介紹,自9月份以來,高新區密集開展了2輪雙向選擇和五輪公開競聘。在公開競聘頂層設計上,科學設置了公開述職、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等權重,打破了以往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做法,讓參加競聘的同志比一比、曬一曬,“以實績論英雄”“憑能力定崗位”;每名同志都給了2次以上的競聘機會,同臺競技,不分身份,公開透明;將組織人事紀律擺在前,把托關系、打招呼、遞條子的人踢出局,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這種模式被崔榮軍稱為“公開比選機制”。

    過去倚重的干部“身份管理”一下子轉向“崗位管理”,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身份也一下子可能轉變為企業身份,但這對于應聘者來說,觀念轉變了,身份已經成了“過去時”,崗位才是干事創業的“首要素”。

    人事改革成效顯著,贏得了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一致認可。

    原科技發展局黃云濤第一輪參加了部門單位副職崗位的競聘,沒有成功;第二輪“卷土重來”,再次競聘副職級崗位,經過四輪抽簽和分組公開競聘,最終“打敗”25名競聘對手,位列A組第1位,成功競聘。

    黃云濤對我們說,這次干部公開比選制度把高新區所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無論競聘成功與否,思想上、能力上都上了新臺階,對自己的思考也更多了。

    活力四溢的姑娘孫芳(化名)原來是一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此次“雙向選擇”科技創新工作辦公室崗位時落聘。她說:“通過比選讓自己看到了差距,雖然剛開始十分郁悶,但在組織的耐心幫助下看清了差距,找到了方向,也重振起了信心?!?/p>

    9月30日,高新區再次向全國發布干部選聘公告,共有廣東、天津、遼寧、陜西、四川、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22個省市共370余名同志報名競聘19個工作機構正副職崗位,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

    臨沂市政府黨組成員,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紀民(中)帶隊督導項目建設

    勇于責任擔當 構建清明清廉的政治生態文明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高新區原有的工作布局,也讓劉紀民書記從大年三十起就放棄了所有休息,帶領班子成員迎頭應對新的風險挑戰。

    疫情嚴格防控、改革絕不停步、經濟必須發展、民生確有保障。新的變化考驗著領導班子每一個人的擔當勇氣和謀略智慧。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成為大家的一致共識。于是:

    ——黨員干部挺身在前,深入各個企業,為企業送去了急需的防疫抗議物資;安排車輛接送企業務工人員,確保疫情期間的用工;立即啟動了“用工補”“融貸補”“防疫補”政策,企業獲益8000余萬元;高新區領導親臨企業送去年度政策兌現獎勵5200萬元的真金白銀,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百名干部幫百企”的聯動幫扶紓解了企業融資、人才、手續辦理等方面的困難。

    ——凝神聚力抓招商引資,先后引進產業化項目69個,科技孵化、區域總部、金融保險類項目171個,計劃總投資467億元;新引進備案外資項目10個,實際利用外資5100萬美元;盤活及處置閑置低效土地2068畝,用地保障進一步加大;簡化手續流程,“拿地即開工”縮短了建設周期,為項目單位節約了資金流。

    ——落實“人才科技新政30條”“支持民營企業發展28條”等激勵政策,引進各類雙創人才280余名;在全市率先取消了高學歷人才津貼擇業期限制。人才工作考核連續兩年位居全市開發區第1名。

    ——城鄉改顏換貌,配套更加完善;教育、衛生、環境、脫貧攻堅等民生工程務實有效,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改革是破解發展瓶頸、激活內生動力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需要。采訪中,我們通過和高新區干部群眾的“零距離”接觸深刻感到,臨沂高新區改革之所以成績斐然,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班子以身作則、求真務實、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環境。

    且不說在干部選拔上不得利用職務插手,也不說任何領導在涉及老百姓利益時都禁止與民爭利,即使合規的利益,班子成員也不能動用“特權”。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為了更好地發展教育,高新區引進全市排名靠前的臨沂一中與高新區高中合作辦學,并投入1.5億元資金改擴建校舍,合作后的高一年級有20多個入學指標空缺。在這種難得的指標面前,高新區領導班子為了不給學校增添負擔,做出了放棄特權、指標一個不用的決定。此舉在干部群眾中一時傳為佳話。

    臨沂高新區謀劃的高新科技城三年攻堅計劃,今年是關鍵之年。在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對常規的突破,讓高新區站在了歷史突破的臨界點上。劉紀民書記說:“改革只會越改越好、越改越活,越改到深處,越有新機遇。構建新發展格局,讓經濟騰飛,讓人民群眾受益是我們的宗旨。現在,全區上下正快馬催鞭,努力拼搏,將以優異的成就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

    可以預見,2021將是臨沂高新區的起勢之年。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