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鄉愁因“史”而濃鄉村因“特”而美

    圖為榮成市寧津街道東墩村海草房。近年來,榮成市加大海草房保護與旅游相結合的力度,海草房留住“鄉愁”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旅游業的新增長點。(楊志禮陶相銀報道)

    抗美援朝烈士的獎章、“大包干”時期的分配辦法、農民貸款創業的借據……在昌邑市龍池鎮瓦東村村史館里,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村莊的歷史。

    “我沒事就過來看看,感到非常親切,每次都有新發現?!?0月24日,瓦東村村民鄧文英說。村黨支部書記趙中偉說,這些寶貝能看還能用:2018年,村里一家兄弟4人想給奶奶樹碑,老人的生卒年月記不確切了,就是從老檔案中查到的。

    1992年,瓦東村建了新辦公房,搬家時發現了6麻袋老檔案,是1946年以來村里的文書、會計單據。有人要當廢紙賣,被趙中偉攔下了。2017年昌邑市號召有條件的村建設村史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有“昌邑小延安”之稱、紅色資源集中的龍池鎮在全鎮27個村全面啟動村史館建設;2018年龍池鎮又啟動鎮志、各村村志編纂工作,這些老檔案成了“無價之寶”。

    56歲的村民趙忠亮,這3年變身“記者”,手拿紙筆、走街串巷,尋訪瓦東村和龍池鎮的歷史故事、名人軼事、風土民情。龍池鎮黨委副書記李東告訴記者,鎮政府組織了50多名像趙忠亮這樣有文化的老同志,請中國方志出版社專家駐鎮指導,挖掘歷史文化、紅色記憶。目前,瓦東、齊西、馬渠等16個村已建成村史館;20個村完成了村志初稿,其中《瓦東村志》去年已出版,《龍池鎮志》去年也已經出版。

    “搗鼓這個干啥?又不掙錢?!甭犝f建館修志,起初有村民反對。瓦東村兩委把征集優秀人物的大紅榜一貼,村民坐不住了,紛紛報名。隨著尋訪的進行,村民捐資料、講線索的越來越多。趙忠亮搬著小馬扎請婦女們回憶民謠,一個人記錯了,另一個人跑到趙忠亮家糾正過來;時年98歲的徐其英老人(現已過世),專程從昌邑回村給趙忠亮講了一天。

    集體記憶漸漸復蘇,村民重新認識了村莊,自豪感、凝聚力被激發了出來。趙中偉說,村史館開放后,有的老人拄著拐杖來看,看得直掉淚。來走親戚的外村人也喜歡來看。敬重英雄、崇尚文化、尊重人才在村內蔚然成風。2017年度,瓦東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鄉村特色、鄉情鄉愁,老建筑、老街區是重要載體。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有一所1952年建立的膠東名?!牡翘旄I街袑W。2014年該校與外校合并,師生遷走,老校舍閑置了?!爱敃r有開發商相中了這塊地,要搞房地產。我們斷然拒絕了。”大水泊鎮黨委書記滕新強告訴記者,2016年,鎮政府在老校原址引進了威海紫光實驗學校,保留了老建筑群,延續了鄉村文脈。

    在文登,保護和凸顯鄉村特色已經成為各鄉鎮的自覺。大水泊鎮區的老糧倉,閑了十幾年也沒拆除,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略加改造,成了供外來專家居住、辦公的“小鎮中心”;大水泊鎮瓦屋村的老倉庫,“微改造”成了畢克官美術館;張家產鎮顧家村的地瓜窖,整修成了鄉村圖書酒吧……

    “曾經,鄉村建設喜歡模仿城市?,F在大家都明白了,特色才是優勢。地方特色、鄉土風貌、淳樸鄉情,才是吸引城里人才、游客來鄉村的東西?!苯缡傛傞L于龍勝說。

    專家點評: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王穎:保留鄉村特色,留住美麗鄉愁,對于凝聚農民的情感認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傳統村落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村落空間、歷史和風貌完整性的有機統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生產生活環境保護與生產生活方式保護并重,形成了傳統鄉土建筑保護、鄉村旅游、民俗文化和生產生活相融合的鄉土文化資源保護模式,做法和成效值得肯定。

    鄉土特色的延續既要輸血更要激發鄉土文化的造血功能。除了地方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制度保障、社會力量與民間資本有序合理地參與外,更需要充分發揮當地村民的能動作用,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在深度挖掘和傳承文化根脈的同時,進行產業化升級,創造性轉化,培育出讓村民能夠致富、讓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以人心“活”、產業“活”,促進文化“活”,激發鄉土文化的內生動力,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具有新的內涵、產生新的凝聚力。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楊學瑩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