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癌癥患者碰了止痛藥就跟吸鴉片一樣,以后再想戒都戒不了。
辟謠:
人們談癌色變,不僅因為癌癥的致死率高,抗癌過程中的“疼痛”也成為患者及家屬面臨的“難關”。據統計,約有75%至95%的晚期癌癥患者與疼痛相伴,其中1/3為重度疼痛。疼痛是癌癥患者最常見和最難忍受的癥狀之一,它極大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確定為繼血壓、呼吸、脈搏、體溫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穩定控制疼痛是臨床追求的目標。
癌性病變及抗癌治療所致的疼痛,通常為慢性疼痛,因此多數患者會長期服用止痛藥。但很多人對止痛藥心存“吃止痛藥會成癮”的顧慮。那么,癌痛患者吃止痛藥真的會上癮嗎?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叫做藥物的成癮性和耐受性。
藥物成癮,又稱藥物依賴性,是濫用藥物的后果,指習慣于攝入某種藥物,出現“欣快感”“滿足感”“止痛”等作用,對該藥品產生強烈“渴求”而產生的一種依賴狀態(精神依賴),撤去藥物后可引起戒斷癥狀,難以自我控制。
而藥物的耐受性(身體依賴)是人體對藥物反應性降低的一種狀態,往往在連續多次用藥后發生,表現為增加劑量才可以達到原來服藥的效應,一般情況下停止用藥一段時間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漸消失,重新恢復到原有的對藥物反應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癌痛三階梯鎮痛原則中明確指出:應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強度的止痛藥物;《癌癥疼痛管理藥學專家共識》中也詳細闡明不同類型止痛藥物的使用規范。癌痛的藥物大致分三類:非甾體抗炎藥物(如塞來昔布,阿司匹林等)、弱阿片類藥物(可待因、曲馬多等)和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羥考酮等)。癌痛的三階梯治療是和癌痛藥物的分類相對應的,輕、中、重度疼痛分別推薦使用非甾體、弱阿片、強阿片類藥物。
嗎啡是臨床上治療癌痛最常用的藥物,止痛效果好,在治療過程中癌痛患者對此類藥物一般屬于身體依賴,也就是說其使用目的是為了鎮痛,而非獲得“欣快感”,停藥后出現的依賴癥狀,屬于正常的身體依賴。停藥一段時間后,其耐受性可逐漸消失。因此,只要按照規范治療方法,把握好劑量,服用止痛藥是不會上癮的。
公眾對止痛藥“成癮”的恐懼顧慮,是導致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現象又普遍存在。正是這一錯誤觀點使得癌癥患者的疼痛難以緩解,并嚴重降低生活質量。人們對止痛藥帶著"成癮"的有色眼鏡,以至于合理使用阿片類藥物常常被誤認為是加速"成癮"的行為。恰恰相反的是,如果疼痛者因誤解而拒用嗎啡等止痛藥物,任由疼痛發展,不僅會引起食欲睡眠差,焦慮不安,甚至還會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身體免疫力明顯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
總之,科學、規范使用止痛藥是不會“成癮”的。根據患者疼痛情況謹慎選擇藥物,制定個體化止痛治療方案,將最大限度上緩解癌癥患者的疼痛,減少不良反應。消除疼痛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狀態和基本要求,也是腫瘤治療重要的一部分。按規定時間間隔規律性服用止痛藥,不但不會“成癮”,還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
辟謠專家:李雪征,延邊大學附屬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副主任、主任藥師
復核專家:姜哲,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分院院長、主任藥師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