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財訊熱搜榜TOP10】運用新華睿思大數據平臺,從各媒體信源數據抓取最近24小時財經新聞、事件、話題傳播熱度排行。
1、《中國人民銀行法》迎17年來首次大修
2003年修訂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法》迎17年來首次大修。10月23日,央行官網發布消息稱,人民銀行積極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改工作,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0年11月23日。
2、1.2億人受惠!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全面完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10月23日在人社部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工作已全面完成,惠及退休人員超過1.2億人。
3、六部門發布38條舉措力挺民企發展
10月23日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完善資源要素保障、著力解決融資難等方面提出38條具體舉措,旨在進一步推動相關支持政策加快落地見效,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帶動擴大就業。
4、央行: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10月24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視頻演講。對于下一階段金融業開放的理念和動向,易綱介紹,要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開放理念和模式的轉變。
易綱坦陳,盡管我國金融業開放步伐很快,但在同外資金融機構、境外央行的溝通中也注意到,外資在機構準入和展業限制解除后,仍需申請許多許可,面臨不少的操作性問題,對金融業開放的訴求依然較多,這表明金融業向負面清單管理的轉變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5、證監會出手 四方面完善可轉債管理
10月23日晚間,證監會起草制定了《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管理辦法》),針對近期出現的個別可轉債被過分炒作、大漲大跌的現象,《管理辦法》對可轉債的交易作了四方面的完善:一是完善交易制度。二是完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三是防范強贖風險。四是加強風險監測。
6、今年以來超500家新三板公司完成股票發行融資
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披露數據,截至本周(10月19日至23日),今年以來有512家掛牌公司在新三板完成股票發行融資,累計發行股票金額超過251億元。在交易方式方面,本周新三板掛牌公司成交21.13億元,其中精選層成交5.09億元。截至23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總計8373家。
7、銀保監會將加大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監管力度
為進一步規范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活動,加強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近日,銀保監會完成了《銀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起草工作。
根據總體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建立與本機構信息科技戰略目標相適應的信息科技外包管理體系,將信息科技外包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控制由于外包而引發的風險。
8、第128屆網上廣交會閉幕 采購商來源地再創新高
第128屆廣交會10月24日閉幕,第二次整體搬上“云端”的廣交會取得了預期成效,官網吸引了226個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注冊觀展,累計訪問量5117萬次,采購商來源地再創新高。廣交會推動內外貿對接,境內采購商累計向參展商發起即時溝通5.78萬次,達成意向訂單1025條。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徐兵表示,本屆廣交會的運行情況表明,盡管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但已呈現出回穩向好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
9、IMF:全球公共債務占全球GDP比重將創歷史新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說,疫情之前大約一半的低收入經濟體和部分新興經濟體就已陷入債務危機或者面臨債務危機風險,而疫情進一步提高了全球債務水平。到今年底預計全球公共債務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100%左右,創歷史新高。他警告,許多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經濟體可能會面臨由債務違約、資本外流和財政緊縮引發的第二波經濟困境。
10、A股上市公司年內擬減持金額超去年同期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2020年以來,1602家A股上市公司4631位重要股東發布減持計劃,擬合計減持市值約6660.55億元(Wind提供參考金額數),遠超去年同期的6233.18億元。梳理發現,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熱點行業,成為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的“重災區”。不少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涉及清倉減持,對股價影響較大。
來源:新華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