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團圓。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高中生物老師,也是一位媽媽。她叫杜青青,打小就有個支教夢,那么這個夢想因何而起,在貴州安順經歷了什么?今天是中秋佳節,杜青青準備怎么過呢?
經過兩個小時車程,1個小時等待后,杜青青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和孩子。從8月20日抵達貴州安順,一家三口已經兩地分隔40天。
34歲的杜青青,2012年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平度一中成為一名生物老師,年紀不大,卻是業務骨干,多次參加業務比賽并獲獎,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篇,所帶學生在全國生物奧賽中屢獲佳績。今年她剛送走一批高三學生,得知學校要向安順普定縣第一中學派駐支教老師,她動心了。
20多年前,杜青青的小學課程只有簡單的語、數、英,是支教老師給她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也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感恩的種子。她希望長大后能回饋社會。而今機會擺在面前,不過想到年邁的父母、忙碌的丈夫、年僅4歲的女兒,難免有些猶豫,當天中午,她找到丈夫談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杜青青將4歲女兒交給父母,和其他學校4名老師組團到貴州支教一年。她所在的普定縣第一中學,建在三座大山中間的山坡上,從住處到學校往返需要10公里,學校有3380名學生,200多名老師,平均每人每周課時量20多節,這就導致教課方式只能是滿堂灌,缺乏精力潛心研究,并且部分老舊宿舍條件艱苦,有的學生還睡床板子,每月生活費僅有200-500元,更令杜青青動容的是,當地人對教育知之甚少,好多家庭幾代人都沒走出過大山。
了解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后,杜青青一方面將青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同事們分享,另一方面加大了家訪力度,抽空就找學生談心。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成績,更能開拓他們的眼界。
當杜青青在安順忙碌的時候,同為教師的丈夫在家也沒閑著,妻子需要什么,他就搜集資料發過去、打包東西寄過去。雖然老人幫忙照看女兒,但他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尤其是4歲的小朋友,委屈、不解全掛在臉上。
聽到這句話,哪個父母會不辛酸?這個中秋,杜青青有假,但考慮到妻子到新環境需要適應,加之工作繁忙和旅途勞累,生世林決定自己帶著孩子去安順,一家人過個團圓節。
而今,一家人在異地相聚,吃著月餅、看著風景,享受著難得的團圓,他們也希望通過《今日》節目,為牽掛他們的家人、親朋送去祝福。
采訪中,杜青青告訴我們,國家培養了她,老師、父母教給她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她覺得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有能力的時候站出來,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她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而像她和葛蕤這樣的幫扶人員,也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青島已累計向安順、隴南派出掛職干部81人,援派醫療、教育、農業、法律等專業技術人員1294名,培訓黨政干部、各類技術人才4.1萬人次,累計與兩市500所學校、136家醫療結構結對。這里面有他們個人的理想信念,也有家人的理解支持,讓人敬佩,也祝他們一切順利,節日快樂。
請輸入驗證碼